战国“百家争鸣”中“百家”包含哪些?这时期的文学有什么特色?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上、政治上大动荡、大改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封建社会文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百家争鸣

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士”的思想十分活跃,学术上互相辩难的风气很浓,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无论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医学、天文、历法、地理、农学以至文学、艺术,都在辩论中得到发展,并形成各种流派。

“百家争鸣”具体包含哪些学术流派?

“百家争鸣”具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士”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相互辩论、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中耳熟能详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班固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将小说家除外。此外,《汉书·艺文志》还记录可兵家、医家、天文家的著作。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比较出名的一共有十多家,这十多家师弟相传,在长达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进行大辩论,无论广度、深度都达到当时前所未有的程度。

孔子

儒家。儒家是孔子(孔丘)所创立。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术在里面,包容性非常的强,之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代表作《四书》、《五经》。

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

道家。道家是老子(老聃)集上古先贤之思想、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的道家完整系统理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深远。代表作《道德经》。

韩非子

法家。法家是韩非子(韩非)集前人学说之大成而形成的。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法家的思想是整个战国时期的上层统治者的主流思想,法家主张改革,历史进化论,今胜于古,还赞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秦国靠着法家的思想横扫六国,建立起中国古代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主流思想也是法家思想。不过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是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但法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之后儒家也吸收了法家许多思想。代表作《韩非子》、《商君书》。

墨子讲学图

墨家。墨家是墨子(墨翟)所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墨家代表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出现之后就大受底层人们欢迎,不受各国统治者的喜欢,毕竟墨家的主张没人能做的到。而且墨家还有严格的社会组织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创造了江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就立刻消失了,个中原因很简单,墨家思想所有统治者都不会喜欢的,因为墨家不利于地主阶级统治。墨家代表作《墨子》。

鬼谷子

纵横家。纵横家是鬼谷子(王诩)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代表作是《鬼谷子》、《战国策》。

名家。名家是汉代学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对这一流派的称谓,代表人物是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名家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代表作是《公孙龙子》、《邓析子》。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阴阳家是邹衍(齐国人)创立的。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代表作《邹子》。

农家。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代表人物是许行。代表作是《神农》二十篇。

吕不韦

杂家。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主张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代表人物是吕不韦、刘安、尸佼。代表作是《吕氏春秋》。

小说家。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代表平民社会的四方风俗。其代表人物是虞初。代表作《虞初周说》。

“百家”言其多也,并非实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稷下学宫争辩场景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由于战国时期铁器的逐渐使用,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各国的诸侯、卿大夫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知识分子“士”的帮助,而“士”也需要依靠他们来施展才华。

“士”游说诸侯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上依然处于割据局面,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未形成专制统治思想,加上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又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时由于私学和私家著述的出现。那些代表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大批涌现出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游说诸侯,著书立说,互相争辩,既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文学的发展,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时候。

“百家争鸣”时期的文学有什么特色?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也使得文苑百花竞放,多姿多彩。清代评论家章学诚言“后世之文,其体皆备战国”这话是有一定根据的,也说明了战国文学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战国策》书影

“百家争鸣”时代,涌现了许多富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等;还有许多诸子哲理散文,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还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如《离骚》、《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这些文学作品主要的特色有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观点鲜明、感情激越、议论宏丰、逻辑严密,多用排比、比喻和寓言说理,辞采绚烂、想象瑰丽,达到了文质并茂的高度。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