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定亚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药大学 | 王林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部分病人由于长期治疗不当而导致关节破坏、痛风石形成、肾脏受损,严重者甚至关节致残、肾功能衰竭。过去,痛风曾一度被认为是极少见的疾病,且多流行于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行为所导致的营养相关性疾病日益增加,痛风作为其中一员,如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痛风不但使关节疼痛剧烈难忍,同时也是冠心病、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其它代谢性疾病一样,是极大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研究目的: 目前现代医学对痛风尚无根治办法,西药虽然起效迅速,疗效确切,但副作用大,令许多患者难以接受。本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以我科房定亚主任医师“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理论为基础,观察“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体征、疼痛指数、血尿酸、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变化,旨在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方法。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的治疗方法,以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为阳性对照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及中医证候积分为疗效判定标准,并结合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血尿酸、炎症因子、不良反应等指标,评价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建立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提供资料。研究内容: 设计病例调查表,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风湿科门诊就诊的痛风病例,其中将符合西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及中医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非药物基础治疗的对等条件下,治疗组给予中药痛风方,水煎剂,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片)口服,早晚各1片,均以1周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患者疼痛指数、中医证候评分、血尿酸、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依从性。全部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出现1例脱落病例,故实际完成观察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①将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分布、相关理化检查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②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但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对中医证候积分影响: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VAS疼痛指数: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血尿酸: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⑥炎症因子(CRP):两组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⑦安全性指标:对照组治疗后ALT较治疗前轻度升高(P<0.05),但鉴于所有患者AL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故无临床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Cr)均无显著变化(P>0.05)且均在正常范围。⑧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呕吐伴食欲不振,但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继续用药至疗程结束,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结论: 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中医证候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且无毒副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关于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缓解期时,能否预防急性关节炎发作,达到临床控制的目标,因受临床观察期限较短的限制,尚未进一步证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