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12
十七、很能打的韩信和很狡猾的刘邦
后来蒯通劝韩信谋反,韩信很动情的呱啦一大段话: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读史记读到《淮阴侯列传》这一段,大家都被韩信的憨直忠贞给感动了。
请问,韩信真的有那么老实忠诚善良吗?
若真是如此,韩信不会在荥阳之战最紧急的时候第一次向刘邦要当齐王,借着又要刘邦再给地盘。
实际上,韩信的忠诚都是有条件的。
刘邦是个人心操控大师,他不会单纯到连这一点都猜不到。
当然,文学作品往往喜欢夸大个人的本事,而抹杀掉团队的力量。
就好像之前很火的《琅琊榜》,你们认为是权谋无双,真有梅长苏这样的人,那他一定是司马懿,还是曹操曹丕死掉之后的司马懿。
凡是办大事,能打仗如项羽,后勤工作拉胯了以后,也只好自刎于乌江。
刘邦厉害在有一帮老铁丰沛故人团结在身边,有一个外戚老吕家带着二队人马勤勤恳恳的保卫大后方。
至于那么能打的韩信,身边的官僚体系,全都是自己这边的铁磁。
否则你怎么能接受,刘邦一个人带着司机过来,就能夺了韩信的军权?
你刘邦那么会夺军权,倒是拿着令箭去项羽的军营里夺一下看看?
韩信的军权能被轻松夺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全军上下当然是信任韩信的,但对韩信的信任是因为韩信还是刘邦的属下,就好像某企业地区公司老总,再怎么位高权重,总公司派个财务过来,就能随便把账都封了,这位老总得老老实实的听话,最多口头抗议一下,闹一下小意见。
但即便是在现代公司体系里,集团都不敢轻易把立下过大功的管理层无缘无故给替了,这倒不是说大家心够善良,而是担心旁人围观,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久而久之,谁都不愿为企业好好干活了,这就是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从这方面去想,你就很容易理解,刘邦跟韩信之间的关系了。
韩信当然不甘心,但他有办法吗?
后来刘邦大封功臣,大家都以为曹参功劳最高,因为曹参一直是跟着韩信打天下的,韩信所有功劳里都有曹参一份。
韩信的齐王被撸当了楚王,但曹参可是在齐国国相的位置上镇了9年。
齐和楚是两个最难治的地方,楚地有丰沛故人天团的人脉,且好说一点,齐地老田家最后五百壮士一起自刎了,但这些人能没有亲朋故旧,庞大家族吗?
只有曹参才能镇得住场子,你可以见,当年的齐王韩信固然风光,但风光背后没有曹参点头,他真的玩得转吗?
曹参是刘邦造反铁三角的第三人,刘邦、萧何过了就是他,没有曹参,萧何敢放心的月下追韩信?
所以韩信的忠诚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当然是真的,因为只要他不忠,随时都会被架空,下属跳反,还当个毛线的诸侯王?
光杆跑去再投降了项羽,你确定项羽真的会再给同等待遇吗?
世界上的忠诚都是有代价的,韩信的国士无双那是带兵的手段,并非是人品。
韩信没有信仰,他跟英布没什么区别,都是被功名利禄给吊着跑的。
我想起了《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丫不是不卖,而是她要价太高,买家要么舍不得出钱,要么不愿意买单,本质上都是卖的,只不过定位不准,滞销而已。
韩信总归是兵家大师,所以还有点眼力价看清本质。
他并非是精神上臣服于刘邦,而是真心没有自己的班底。
你只看韩信杀了自己的好友钟离眜来讨好刘邦,就知道两人的距离到底在哪里了。
当初陈余恨张耳,要求刘邦杀张耳才发兵相助,刘邦坚决不干,冒着被拆穿的危险,找了个假张耳蒙混了一把。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跟着刘邦?仅仅是刘邦开价高吗?仅仅是刘邦性格好?不是的,刘邦最大的好处是肯担当,只要你真心投靠,该担当的时候,刘邦绝不出卖朋友和下属。
一个坚决不肯出卖朋友的刘邦和一个杀了朋友讨好别人的韩信,换了是你,你选谁做老大?
韩信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被刘邦拜为上将军,单独带一路兵,还能做到战必胜攻必克,夸一句兵仙也不为过。
彭城大败时,韩信到底在哪里?史书里语焉不详。
有人在那里推测说韩信还在关中围着章邯打废丘,这可能吗?
刘邦是到底有多看重关中这块地方?从怀王之约以后,一路急不可耐的行军里就能看出来。
后来刘项反目,主要原因就是刘邦没拿到关中王的名分。
如果关中不稳,甚至说很能打的章邯还有大股部队能打出来,刘邦也不敢出函谷关带着诸侯来挑战项羽,他不怕前后夹击,被联军打死?
当然,在《史记》资料里,周勃、灌婴、曹参都参与了章邯废丘之围,章邯被围的时候,刘邦带着主力去打项羽了,这说明废丘的章邯已经是苟延残喘,围城慢慢打,还能锻炼靠谱的攻城队伍。
那么志得意满的刘邦,带着刚证明自己能力的韩信去PK项羽这反倒是更合情理。
彭城大败以后,韩信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京、索之间在荥阳一代,后来刘邦和项羽在这里拉锯打了28个月,最终项羽败死。
这说明,彭城大败里,韩信是跟着刘邦的,那时候张良也在刘邦身旁。
即便如此,项羽还是把刘邦打得大败,像赶牲口一样,用三万人杀了几十万人。
韩信一边逃跑,一边收拢溃兵,并且建立的荥阳防线,后来这条防线被刘邦亲自接管。
按照这个思路推论下去,刘项之间的战略布局应当是韩信一手策划的。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史书里说对付楚的策略是在攻破魏国以后才定的,但项羽的西楚又不是吃干饭的,荥阳一代如果不是一直僵持着,怎么可能给你机会让你们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灭了魏?
由刘邦带着最精锐的士兵,在第一线,直接硬顶项羽,韩信、彭越负责荡平诸侯,消灭敢于力挺项羽的势力,英布玩游击战,骚扰项羽大后方。
这一招很成功,但韩信这个计策怎么看跟后世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把梁王刘武扔给吴楚联军硬钢一样,是犯了大忌。
最危险的一次,刘邦靠了纪信假扮自己才逃过一死。
换了你是刘邦,心里会怎么想?午夜梦回,还不恨死这个出主意的货?
但老刘居然就头铁到底,硬是挺住了,屡败屡战,最后熬到战略布局完成,活活熬死了项羽。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一路攻城略地,先灭了魏国,改其国为河东郡,打出了一场漂亮的背水一战。
接着老老实实的把练好的军队交给刘邦,自己随便募集3万人就领命北上灭赵去了。
赵国名义上的老大是赵王歇,实际上的老大是陈余。
这一仗里,韩信特别带上了陈余的基友张耳。
这一对从当年的刎颈之交走到反目成仇的地步,怎么看怎么有意思,陈余像个闹意气的“前女友”,谁劝都不听,怎么别扭怎么来。
当时赵国有名将李左车,打仗的手艺着实了得。
陈余带着李左车手握二十万大军把着险要关隘井陉关,张耳跟韩信带着一万多名新卒打过来,只要不瞎浪,根本就不会输。
但陈余的小性子起来了,非要狂浪到底,不听李左车的建议,直接就拉起20万人骂,打算好好的正面教训下负心汉张耳。
结果这一场送菜,成就了韩信的威名,送了自己的命。
可见人在重要抉择面前,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一旦投入感情太多,就会被人利用,输的一塌糊涂。
这一仗重要的背景人物是张耳,他跟陈余等于是赵国的开国功臣,陈余心胸狭窄,连李左车的好话都听不进去,平时把持朝政,不定得罪了多少人呢。
韩信能最后平赵地,张耳大搞政治工作其实是首功。
后来韩信申请刘邦封张耳当赵王,刘邦马上同意。
这张耳可是刘邦的儿女亲家,老刘家儿子不少,女儿只一个独苗苗鲁元公主还是吕后亲生,就许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这当然也有从青年时攒下的深厚基情在里面支撑,其实呢,张耳的跟脚深,能安抚控制住赵地这一大片,也是深深的加分项。
韩信这种级别的名将,第一就厉害在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上。
不过更会抓住机会的是刘邦。
刘邦在跟项羽对峙荥阳的时候,也学了巨鹿的秦军搞了个甬道来运粮食物资。
这就又撞在项羽手上了,断甬道的熟练技能一经使用,刘邦立刻就支持不住了。
困在荥阳饿得嗷嗷叫,天天给项羽发投降信,项羽不收,准备再来一次歼灭战。
结果陈平出了个诈降计,刘邦的老部下纪信化妆成刘邦,带着2000名宫女到正门诈降,刘邦带着陈平他们从侧门溜走,还留下一个御使大夫周可和另一个韩王信御敌。
上了当的项羽烧死了纪信,但却很欣赏周可,想招降他,周可坚决不同意,也被项羽给宰了。
好在我们的韩王信平生第一大本事就是投降保命,算是活下来了,人家不傻,瞄准时机偷偷的再从项羽那边溜了,还回来刘邦身边当韩王。
刘邦这时候带着车夫直接过来张耳和韩信的大营,夺了兵权,又拿了粮草,再回荥阳跟项羽两个人纠缠去了。
于是韩信又成了光杆司令,但这没关系,李左车给韩信出了个嘴炮恐吓的主意,随便就把燕国给吓得投降了。
(我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