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道德经》释义之二(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

   吕洞宾,名岩,道号纯阳子,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796年),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吕祖释义之《道德经》,向为道家所重。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本书所辑,前者以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并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重加校订,择善而从,总其名曰《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心传者,以心传心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此章是虛生明,空生慧,清靜合太虛底意思。上德者,不言不動,不聞不見,合天之至真,謂之上德。無心於萬物,無心於身形,謂之不德。外忘其身,內忘其心,聽萬物自然之生化,隨其自然之流行,謂之“上德不德”。“德”字,道之別名也,即“道”字,非思德之德也。者(這)等才是個有法底,謂之“是以有德”。著心外用,謂之“下德”。有心用去,就有心望報,故為“不失德”。不合天之不言、不動、不聞、不見,亦無清靜自然之德,是以無德。外實而內空,外無而內有,實若無,空若有,聽自然之生化,謂之“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不能虛心,而心外耗;不能實腹,而腹運虛,滿腹心,聽心之指揮,心動火盛,焚其腹,或守或運,形容日漸枯衰,無上德之自然,是以下德為之,而有以害。為之,和順柔弱,溫良靜定,而合上德,謂之“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義”字,改作個“斷”字,義重生剛,剛勝必有果斷,果斷必有是非,是非出自疑生,疑生上德。夫德失而為仁,仁下而為義,“義”字改“意”字看,何也?義重則剛心生,心動意馳,意馳必有為,有為者三千八百門,皆從此“意”字,安能合上德?是以義為之而有以為。禮者,路也。有意於道,必有心去求,一求非上德也。穀氣應之則真心不見,而真氣莫為之應,是以“攘臂而扔之”。攘臂者,殺伐之氣也,即氣質之性也;扔者,就而應之之謂之也,即勝心貪意者是也。如此,則道遠矣,故失道。失道者,失自然之生化,容心於萬物者也,謂之“失道而後德”。有心於物者,謂之德;無心於物者,謂之上德。失了道,就是有心於德。“失德而後仁”,失了自然之德,存仁於萬物,和順於生化,就於有為而失仁。“失仁而後義”,是堅心剛者勇鹵之性,一派氣質殺伐之心。“失義而後禮”,有路為之謂之禮,不知禮者吉,知禮者,忠信之薄凶。亂者,敗也,亡也,因禮之害也,故為亂之首。前識者,高明正大、清靜無為之人也。不德而若愚,昏默之謂也。如此之丈夫,處上德之厚,不處上禮之薄也;居上德無為之實,不居上仁、上義、上禮,有為之華也。故去仁義禮智之彼,而取無為上德之此也,謂之“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發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正而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還原之意也。昔者是胚胎之時。惟有靈性。一炁貫通。本來之一也。如今世欲多端。雜念橫生。故不得一。要從虛無二字。返元為一。如昔之得一者一樣。虛其心忘其形絶其意歸其清。守其靜。還其空。得其一而歸有。有中複靜謂之得一。得一者如天。天之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為天也。因得一而清。博也。厚也。此其為地也。因得一而寧。明也。虛也。昭也。洞也。此其為神也。因得一而靈。神者不散。而聚潛藏不露。靜以合德。虛以斂形。空以得一。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於微渺。水火不焚溺。金石不障蔽。立日月而不影。此其為神也。神何以靈乎。清心靜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誠內觀以一貫流通。信心虛無。而歸於空。歸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靈。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圍不著。虛空一身乾坤盡在掌握。真炁隨其流通。身外之身。此其為穀也。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後不後。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虛無一炁之閑耳。此其為真穀也。因其得一而盈。草木也。飛走也。日月星辰也。天地也。此其萬物也。天地得幹之真火。坤之真水。從虛無而生形。此物也。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虛無媾精。清靜生炁。得陽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陰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生化化。而育萬物。皆得天地陰陽之炁。以靜而守一。萬物故能生。今日動。明日移。真火一照。真陰不滋。萬物豈能生乎。如人之稟父母。陰陽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稟乾坤之氣。同父母之氣。原是虛無。因世欲所染。故歸於實如今要返虛無。有何難哉。在一念間耳。念誠虛無見。心死真心現。意絶真性明。性明而命歸。命歸而神立。神不外散。先天起而諸氣潮。氣潮有信。不失時候周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萬物也。人若外現外聽。心馳意往。則神耗動舉無度。多言無忌。負重挐輕則氣耗。神耗。精隨而耗之。氣耗精亦隨而耗之。神隨精聚。氣隨精生。精亦逐神氣之消散。心動神耗。意動氣耗。念動精耗。常常虛無。則精氣神之不耗者。纔是萬物得一而生。侯王者心也。心灰無容於物。心灰無容於形。心灰無容於心。謂之侯王得一。一身歸空。一炁返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物隨氣。隨氣養神。神安命則立。氣安性則明。命立性明。謂之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誠其意。一貫其氣。其致虛致無之一也。天之震怒。是不清也。狂風驟雨。轟雷掣電。此其所以不清也。天不清。因氣不和。氣不和將欲裂。裂者。變也。氣散神不斂。故不和而變。水竭山搖。地脈枯而不寧。此其所以發也。地之無以寧者。不靜之故耳。發者。起也不虛不無。神固無以靈。不靈將欲歇。歇者。止也。穀不虛無以盈。竭之而不開。塞之而不貫。穀不虛。惟恐竭。天不清。惟恐裂。地不寧。惟恐發。神不靈惟恐歇。此其不空耳。空中生有。萬物始生。入於頑空。則萬物無以生。頑空。萬物不生而滅。在空不空中。恐萬物有滅。空而存不空之意也。心不灰。則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貴高。居貴本於賤。居高本於下。不本賤下。則身心蹷裂。因心有容於物。有容於形。心有容於心故蹷之。無容心者。故不蹷。常以戒慎恐懼。不睹不聞。清心靜意。忘物忘形。心無其心。意無其意。無無亦無。無無不無。如此則不裂不發。不歇竭。不滅。不蹷之患也。因其得一於我也。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無他。順則一生。千千萬萬。從此而始。逆則一從一而誠。誠則忽然貫通矣。此是賤之本。基之下也。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心原本於一。孤者。單也。寡者。獨也。不穀者。無同類也。言其孤於一。寡於一。不穀於一。一者。清也。靜也。空穀傳聲也。如此其以賤為本耶。難道不是此說之非乎。你不看車之輪輻周流難計其幅。不動。則易明其輻也。如人之氣靜。則可無期限。動則有限之元氣。易於散盡。氣盡猶之乎車無輻也。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無車不欲其輻。如無人不欲其氣。車無輻不行。人無氣豈能生乎。琭琭如玉者少。珞珞如石者多。言其多必自少。貴必自賤。高必自下者故耳。因其得一。於我也。返我昔日之陰陽。歸於虛無。而成不二之道。故以言天地之清寧。欲人得一而法天地。使其穀神不死。與大道同焉。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章動靜。知宗祖。動則散而耗。靜則聚而見。言語舉動則耗心意馳動則耗。耗則外散。外散神不寧。氣不結。神氣寧結。無他心安意定也。安定。中宮見。神室開。此時纔為真動。本於靜也。靜者。氣反而通。反者。反心之不明。反性之不識。反口之不知味。反目之不知色。反鼻之不聞香臭。反耳之不辨聲之高低。反手不能取。足不能履。反五臟化而不生。反不知嘻笑言談。反不識父母。惟有活活潑潑。一團和氣。靈性存於中。如此方為反也。如嬰兒在腹。不知天日真陰真陽。聽他迴圈於虛無之中。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五官六腑。無不通徹。皆因靜中動也。動亦不知動之所以然。恍恍惚惚之間耳。謂之反者。道之動。心冺意絶。含光於內。謂之柔。柔和於我神寧氣定。若似乎無作。又若屍同。弱之無閑。時時如是。久則合大道之用。天之真性。結於虛空。人之真性。凝於虛無。道之真性。入於無。無存於空空。合於玄玄。此為道之用。天不言不動。從空中而生真動。此天之反也。人神安氣和。從虛中而生真動。此人之反也。能反者弱成。造化迴圈於中。五行周流於內。陰陽凝結而成一。則天下萬物。無不感陰陽之氣而生。言其竅竅通徹。處處空靈。諸氣朝宗。而環抱於中。此有也。此生也。有生必有化。從生而反化。從有而入無。世人只知有生有。偏見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也。殊不知萬物。生於土。而反化於土。歸土者有二。枯朽而歸者。潤澤而歸者。枯朽者。入於無何有之鄉。為鬼耳。潤澤者。歸於虛靈不昧之地。為仙耳。學道無他。無中下手有中得。得後不知有形跡。惟有空中成大竅。清虛天半懸月窟。此是有中無也。無合於天。而性光同月。虛合於氣而命蒂同日。日月環抱。而為太極。此人之無中有也。道凝虛中之象也。命盡而性存。光華燭於周身。輝於內外。打成一片。虛光而入於無極。此有中無也。學道豈易哉。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章教人知止知退。無道為道意思。無道。上士聞之。體無為而勤修之。無道。中士聞之無處著腳。故生疑若亡若存。兩可之心。故不能行。無道。下士聞之。付之一笑。何也言其無影無形。無有把柄。但笑而不言。不笑不足為無為之大道。故建言有之。建者設也。設言有道。以明無為之妙。上士明道幽處靜修。若昧然。中士雖明道。不以無為為實。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聞之而生謗心。安能昧之。夷道者精心於道。於天地同類而修之。與無極同體。而暗付焉。進道者。進清虛之氣。周流太虛而不知有為。故若退然。上德乃無為之士。性命歸於虛空。精氣神合於靈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陰陽合其體。與四時合其序。空空動動。窈窈冥冥。一氣於中。若空穀焉。空穀之後。靈光朗耀。內有虛白生焉。若辱焉。辱者。打動於心。真心發現。沛然見於面紅光四布。瑞氣蒸揚。形身無影。靈光獨現神隱於中。飄飄蕩蕩。照徹乾坤。故大白若辱。廣德者。若天地之德。上德不見德。其德廣矣。故若不足。與人修道同。至道不見道。道乃何物。而若無道。無道者。方見道之至矣。故若不足。建德者。設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者。引而伸之。如道無道。故以道名不過設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間。萬物生育。豈非天之德乎。地之德乎。天地合其德。而萬物感之而生。不見其德。而德更大。如人之炁生。乃道也。性命合道。而炁方生。不見其道。而道至矣。謂之建德若偷。質直者。真心也。真心見。而先天足。充滿天地。流貫萬川。總歸於一。浩浩蕩蕩。溢溢盈盈。此渝也。真心者信也。性現而命存。惟精惟一者。是質直二字。精一而氣足。故如渝。大方者。空洞天地無絲毫蔽障。明明朗照。無處不燭。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竅。惟炁流行。光明萬國照徹諸天。謂之大方無隅。大器者。先天見而虛空成器。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尋。不要以無覓。靜極氣生。氣生神室見。出於自然而然。不待勉強而成大器也。如水泡一樣。有形無質底東西。晚成者。炁生而後見。謂之晚成。大音希聲。音者潮信也。時候到而潮不失信。如靜極而炁生呼呼若有聲然。又若火然。大音希聲者故耳。大象者。神凝也。神凝而不見其形。神凝即道也。道原無名。惟自知其妙。難於口言。難於目見。故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此也。夫惟者個道。中士聞而怠心生。下士聞而怪無形。惟上士者。善守善靜。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點虛靈。常常內固。善貸而且成。且字最妙。稍有絲毫心意。就不成。如身居土內。即成之。且字活。不一定也夫惟道。善空。善靜。善采。善有。複善於無。謂之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此章大旨何為。太上教人以弱制強。以靜生動。以有入無底意思。何為道。靜極乃道也。靜虛極。乃玄也。道入於玄。謂之道。從何處生。虛中見。靜裏生。何為一。靜裏有動機在無心處見。謂之生。何為道生一。靜極機動。恍若有物。謂之道生一。何為一生二。物有時。陰陽合抱。動靜合機虛虛實實。金生水。木生火。此時候天地纔分真心與真水。一降一升。聚合於虛中謂之一生二。何為二生三。陰陽既分。天地既判。此二也俗說天地人為之三。天地既生。難道又有天地。此論謬矣。天之秀氣。地之生氣。感和風之清氣。此三也。外言之。氣之清。神之靈。精之潔。靜裏分陰陽。而精氣神同化於虛無。此三者內言也。不靜陰陽不分。陰陽不分氣不清。不清精不潔。不潔則神不靈。不靈安得為道。何為三生萬物。得天之秀。感地之生。乘風之化。風乃天地交感之氣。故言之如無風處草木。雖得天之秀。地之生。無風則不茂。無風則不華。理必然也。人之修道。雖靜也。靜中不生。陰陽不分。精不潔。氣不清。神不靈。入於頑空。故命不立。如草木避風者同。神也。氣也。精也。秉靜而先天生。此三者。皆先天中之物也。會合於虛無。運用於陰陽。合抱於神空。此三者。凝而為丹。丹成八萬四千毛竅。三百六十骨節。五臟化盡。血白脈絶。四大皆空。都成一個虛無關頭。諸氣朝元。而生萬物。謂之三生萬物。何為萬物負陰而抱陽。大凡有形之物。皆陰也。有形者。皆有性。性乃陰也。性中得命。陽也。陽生於陰。潔白而生光。與月同也。人之修道。無裏取金。一靜。而水中之金自然躍出。不靜而用意取。非水中金也。榖氣聚而結為精華。此物也。非金也。萬物乃諸氣之靈虛無中。先天凝結。四大皆空。而萬物方秉先天中底一點陰中之陽。去陰而合抱於陽。如人終日塵世。心存意在。食五穀而加五味養之。盡歸於陰。陰盛精生。而穿透於皮骨。潤於四肢。此陰中陰也。陰盛情動。精漏而盡。或心動於物。形勞於事。精耗而枯此陰盛而使之然也。假後天之寶。養我皮袋。住居不損。主人公纔能安身。此外丹者也。外丹固而內丹方成。釋子雲。捨身者謬矣。此謂之負陰抱陽。負陰之體。而合抱真陽。萬物來歸。形化氣。骨化虛形骨化為虛氣。似天之有象無形。負陰之上而抱真陽。一氣而已。何為沖氣以為和。沖者上也。清氣上浮。而和合太虛。有形者人所惡之。言其純陰不健於陽。修真者。惟孤寡不榖。言其清靜於己。與人不相同也。總不外獨字。獨於己身。一於己形。而我之玄。隨氣之沖和。合無極之至道。謂之孤寡不榖。何為王侯以為稱。王侯者神也。精於一。合於虛。方能玄妙之妙。獨見於我。何為故物。或損之而益。人能精一於我。靜靜於中。物之秉靜而生。是有也。以無損之。損之又損。清之至。靜之莊。清靜之至。謂之損也。物不損不能生。生後以靜養之。此其有也。靜久則有益於己。旋轉周流。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沖萬竅之開通。諸絡之一貫。會眾氣於神室之中。含養於虛無之境。謂之故物。或損之而益。何為或益之而損。物之通徹明瞭。靜極而益。從益之中。化為空。返空不空。返無不無。空複真空。無無不無無。無無亦無。此二句。不外先靜後有。從有入無。靜者以性下手。有者。性中立命。無者。性命返虛而合道。萬物複化而為三。化三而為二。化二而返一。一後而入無。從無而合道。此時身心同於虛空。性命歸於湛寂。無極而化太極之時也。到此地位人何之所教。有入無。無化虛。人之所教。道有而止。亦我以不明之心。不動之義昏昏默默。教以無為而合太虛。所為強梁者。心守意取。不以虛而入。以誠而守。謂之強梁。何為不得其死。人以心住守方所。以意用力採取。終日養穀之氣。精之華。榖氣盛。而真陽耗。精化華而精液消。日復一日。陽盡精枯。豈能久於人世而惡病生。故不得其死。吾將以無為之父。以孤寡不榖。沖氣為和。負陰抱陽而教之。如此方謂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閑。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之稀有者哉。

  此章因上章強梁者。不知無為之益。而申明上章之意也。天下之至柔。清心靜意。絶欲安神不知有天地。亦不知有身形。一氣貫通。凝丹室內。惟性而已。此天下之至柔者。或意住。或心存。或取或就。吞吐後天。在皮毛上用工夫。終日擒挐。勞苦身形。凝養後天。此天下之至堅也。學玄之士。虛虛一性。真氣氤氳。聽自然之衝突。諸竅皆通。神室頓開。我之真道。從柔而堅。自然馳騁之至堅。何用心意而苦身形。此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者氣也。馳騁者。衝突也。堅者。身形也。以自然之真一。衝突乎假形。何須作為哉。無有之心意。無閑於時日。空空一性。清靜無為。時時刻刻。入無閒工夫。自然真一上升。木來交並。虛無中會合。空洞中交感。如此景象。豈待作為而然哉。如此從無為中來得。何苦作為。吾是以知無為中。如此之玄。如此之奧空空洞洞。一個虛無。有益於我之神。不去言玄說妙。無言而內教之。無為而內益之。如此者。天下稀有之人哉。不言而道教之。無為而玄益之。如此之奧妙。天下稀有之道哉。不但稀有如此之道。亦稀有以柔馳騁之堅。以無為入於無閑之人者哉。又不但天下稀有知此者。天下並無聞此者。以柔制堅。以弱制強。以無為如無閑。如此之道豈易言哉。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此章教人絶有存亡底意思。名與身孰親。名者。有也。身者。神也。舉一意。動一心。即名也。存於心。虛於靈。即身也。一意一心。頃刻千裏。意去心馳。我之心即耗。如此思之。其孰親乎。內照返觀。外繁多事。其孰疎乎。知其親明其疎。無我之身。安得有名。名從身得。豈有捨身而從名乎。知其神。忘其名。乃道也。貨從身得。捨身而貨。安得貨者。不過隨處有之。不能充滿天地。身雖一己之神。散而彌滿乾坤。聚則存於虛室。如此究之。孰為多乎。得與亡孰病。得於名。得於貨。惟我之所有。亡於身。亡於神。惟我之所無。如此考之。其孰為病。此三者。皆外講也。內講者。名者。求其得也。身者。存其神也。不虛心而求得。則妄心生。不無意而求有。則已神耗。不求其得之虛名。不求其有之虛名。虛我之神而名實。虛我之名而神失。神失名就實。名實而神隨失。請思之。其孰親乎。貨者。榖之氣。身者。清之氣。存心著意。榖氣生。忘心絶意。清氣榖。騰氣不過存其所。透其關。清氣竅竅流通。周身充塞。榖氣存心意以養之。清炁虛神靈以蘊之。請思之。其孰多乎。得者。意中得。亡者。心中亡。有意去得。著意去。亡得者。虛中得。亡者。無中亡。虛裏自得。無裏自亡。請思之。其孰病乎。此三者。在下文以明之。是故甚愛必大費。欲虛身。是愛也。欲惜靈。是愛也。愛則愛矣。必無中費心。虛中費意。靈中費身。費之至。方為真愛。藏者。養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凝而止知。神靈而知身。知身而不親其名。知身而不多其貨。知身而不為其病。不親名。不多貨。不為病。因身之清。神之靈也。故不有辱於我。取殆於我。如此親其身。多其氣。不病其神。可以為道之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此章要人致中和底意思。根上章知止知足來。大成者。已成之士。先天見而凝底時候。不要自貪自求。妄意存守。隨他自然轉動寧止。若缺而不足。其中妙用。若其天然而不能弊我本來一點真靈。者纔教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者。周身通徹。無發毫障礙。皆先天一氣時候。若空洞然。若沖虛底一般。其中玄妙。聽其自然。其中妙用。就無窮矣。大直者。先天直上。貫於虛中。不要意取。聽其自然不能底意思。而若屈然。屈者。不能也。大巧者。是他。時至時候。左旋右轉底樞機。按周天而合五行。其中巧妙莫能言。到此時。吾言不謬矣。其中巧妙。難知難識。是他。自然之巧。非我之用巧也。他雖巧。而我之心意若拙。隨他樞動。而我灰然。謂之大巧若拙。大辨者。他來時。我以心意覺之。謂之大辨。者個辨也說不出。微覺就是大辨。訥字是個死字。他來時。我若不知。若不識。不似個死底一般。不覺為訥。不訥就覺了。是死心灰意然。謂之大辨若訥。世人看訥字。不能言者是訥也。在此作個死字看。躁勝寒躁者。後天穀氣。人用力時。而穀氣勝。寒則不犯。內講。躁者。華也。後天足。寒亦不犯。內實則外不敢侵。寒不能入。故勝之。凡修道。先固後天為最。勝熱無心一作。可熱不熱。內講者。靜心以待真陽生。而真火薰蒸脾土固。而虛火不生。心地靜。而妄火不生。意寧。而肝火不生。情絶而肺火不生。性定。而髒火不生。一塊真陽。諸火皆散。謂之靜勝熱。清靜為天下之正道。清而缺而沖。靜而屈而拙。清靜而訥。如此則天下正。正者。正其心。誠其意。絶其情。盡性而得命。謂之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此章要人收伏心意。而不外馳底意思。外講者。天下有聖君賢臣在位者。秉公心立正意。則百姓得以安康。馬字改個心字看。外面用世也要心。內面修己也要心。外面心不正。則天下不治。內面心不虛。則我不能久。謂之走馬以糞。糞字改做個苗字看。舉心動念也。苗字改做個念字看。不動念。何以走馬。奸臣賊子。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暴君汙君。仁君聖君。皆從心造。此走馬也。念不動。心亦不動。念動則心生苗。心生苗。謂之以糞。此在心內講。善惡俱從心出。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此二句在外講。天下無道時。亂政多出頑風壞俗。皆是在上者心馳於外。貪之求之。蓋不由己。而心去矣。心去。噁心生而多欲。焉得無罪。有罪必死。因多欲所招。噁心生而不知足。不知足。烏得無禍。有禍身必亡。因不足所招。噁心生而欲得。欲得烏得無咎。有咎身必故。因欲得所招。皆不知足故矣。故知足者。無罪。無禍。無咎。如此之人者。知足常足。知足者。大而常足天下次之常足一國。再次常足一家。至小常足一身。類而推之。知足天下治。知足謂之天下有道。不知足。謂之天下無道。知與不知。皆出於心。太上故以馬譬之此外講也。天下者。是我之一身。有道。是一炁混然。走字。改個去字看。馬字。作個心字看。糞字。是寂然不動。走馬以糞。去心寂然之意。我之身。一炁混化。寂然還空。者教做天下有道。天下無道。是心性不定而亂馳。郊字。心境也。戎馬。是野心也。或存者裏。或想那裏。戎是操軍之馬。無休息終日搬弄。而作有為。不歸清靜。俗語雲。終日盤算。是此也。心不閑。謂之無道罪字作病字看。可欲。是欲不死也。終日盤弄而求長生。殊不知反生病也。不欲則不病。故罪莫大於可欲。禍字作個死字看。今日貪。明日求。日夜無寧。有限陽氣。日漸耗光。因求足而反生不足。故死取禍之端。莫大於不知足。咎字作害字看。今日欲起明日欲來。殊不知注意底。都是後天。而反生害。清靜自然得。何必欲得。故咎莫大於欲得。清靜者故知足。知足者。常足而不死不病。不害。因其不欲知足。不欲得。而渾我之一炁。保一身。養我之虛。固我之鉛。靈我之性。而返我之汞。為有道之天下。收朿其走馬。降伏其心性。常足以忿然不動。養我浩然。而返於寂。盡性而得命。一炁豁然而貫通。故無病無害亦無死。因其清靜而不欲。空洞而知足。虛靈而不欲。得如此。方為有道之天下。無心道士。方合得太上本旨。教人去心知足底意思。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戶者。虛中之門。不出戶。是一炁常盈於戶。空洞而不覺也。知天下諸炁朝元。通徹萬方。不出戶。昏昏不知其門。默默貫通。其理皆然不外是也。牖。是虛中無。無一竅。寂寂然而道存。與天相符。與道同體。謂之見天道。其字。指道也。出字。渺茫不知所有。空空一性者是也。我之道充滿宇宙。愈靜而愈玄。更清而更妙。一靜充塞天地。一虛包羅乾坤。其道愈出而愈彌。更出而更遠。言其一靈虛於中。無不照察。無不通貫。謂之其出彌遠。靜於道。而不見其道。窮於玄。而不覺其玄。不知何為道何為玄也。其知彌少。此也。是以修真之聖人。清之靜之。不行而知道之來。空之洞之。不見而強名曰道。無之虛之。不為而道自成者纔是不行而知者。謂之真知。不見而強名者。謂之真名。不為而成者。謂之真成。知不見其知。名不見其名。成不見其成。此三者。性中融於命。命存於性。從無中所得。得後還無與道合真而洞湛寂。五行貫通。交泰陰陽。怳兮忽兮。其中有象。虛虛實實。不知其知。不名其名。不成其成。謂之知天下而見天道也。名其道而成至道也。故彌遠彌少者此也。者纔呌作成道。本不行不見不為。而真心見矣。是以聖人修之。如此其知其名其成而道真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矣。無為而無不為。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章教人複歸混沌。返於上清底意思。借學以言道。為學日進。而不見其功。其學日增。為道日損。而不見其減。其道日寂。道者。混沌之體。以清靜而用之。湛然一炁也。心無其心。而真心見。意無其意。而真意存。情無其情而真情寂。空性以立命。養命以還空。若亡若存。一炁充塞。竅竅流通。其光日見。其妙日玄。玄之又玄真道乃見。者是個道。仰而不能攀。俯而不能就。若雲遠。目前可得。若雲易。勝若登天。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窈之冥之。其道難見。空之洞之。其功易成。無他在己之靈。虛之則神藏於室。實之則神馳於外。在人之專於不專耳。無人無我是損也。無靈無性。又損也。槁木死灰。內有性存。凡取天下者。淳化之風。無為之治。窈窈冥冥。湛寂若清天。空空洞洞。清之若深淵。以無事而取之。天下自然來服。人之心清如水。人之性湛如天。則諸炁朝元而合一。混沌打成一片。空其心。通其性。靈其神。抱其命。镕鑄一個空洞鏡子。照物無所不徹。光明沖射萬方。乾坤為之我有。天地為之我無。陰陽合一。而虛靈以存之。者是個無事。若有毫髮所染。絲須罣牽。則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為道者。不足以通百脈。則光明不開。真性不見。難以降伏諸炁。為道者。當自勉之。此章不過教人去聰明之心。馳騁之意。貪欲之情。若愚若蠢。死心灰意。損之而進於道矣。雖是無為而盡性。無不為而立命。無不為。是沒有不為之道。靜極而動。是無不為。動後返靜。是無為。從無為而到無不為。再從無不為。而返於無為。如此者。何患道不成。而天下不取也。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此章洞燭常虛。光明內固者也。聖人者。神也。常心。世欲之心。知識之心。神靜真心現。故聖人無常心。百姓者。氣也。氣固真空。虛靈之心出。如天之無心。實有心存。故以百姓心為心。善者。淳化之輩。真常清靜。吾得妙矣。故善之。不善者。塵凡外務。攪亂真道。吾亦靜治之。無所以亂我之本來。清靜虛神。淳化混然。吾亦善之。德字。作得看。我之真靈不昧。靜極而量弘。天地山川無所不容量弘則。德重。如天之德。上德不見其德。得善矣。信者。不無欺也。時至而到也。吾得靜之妙。信乎其玄玄矣。不信者。時未至也。堅心清靜。必候其至。吾亦信待之。如此之淳德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即神之返室矣。神歸於室。常惵惵然。惵惵。是無人無我之境。為天下渾其心。虛中不昧底意思。一氣渾然。而百姓皆注其耳目。一神虛無。而聖人皆孩之。寧神混沌。凝其虛中。神凝於氣。氣懷於神。神氣合一。運用於虛中。空空於身外。則百姓之耳目真注矣。聖人無常心真孩矣。霹靂一聲。虛空粉碎。飄飄蕩蕩。不知天地。而我內有天地。不運五行。而我自然轉動。不知其身。而真身見矣。不知其心。而真心明矣。真身見。真心明。聖人物外之神。則常心泯矣。非道而何。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十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此章外其身形。求身外之真身。故無生亦無死。凡有生必死。生者死之門。死者生之戶。出有心之生。入無心之死。生之徒十有三矣。生生者。生一氣之真。死死者。死通靈之心。忘其生。即忘其死。不待穿鑿。而歸自然。十之中有三矣。三三之數。老陽之體。去九而歸於一。純陽之體矣。此句太上破九轉之說。九轉還丹。是耶。非耶。世人以訛傳訛。作為九轉。非九轉也。九者。陽也。金也。陽金之數。返而歸一。為之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人入於作為。求術以長生。豈止避了九數。而妄作九轉之行功。不能歸一。而返閉陽金。則有落地矣。凡有落地。傷生取死之道也。夫何故。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切。反有死矣。民者。氣也。氣生則生。氣動則地見。氣見陽金生。金生而動。動則九數。純純而返一。不厚生而生金矣。如是之五榖。五味。藥物。方術等。皆生生也。外此則不生。殊不知反害也。蓋聞善養生者。忘其生。亦忘其死。俱從無心無意中而長生。有心則鉛耗。有意則汞竭。鉛耗汞竭。則死矣。何故。因作為而求生。豈知反死也。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陸乃命也。忘其命。真龍真虎見。作為之兕虎則不遇。因其無心也。軍者。性也。入於性。則不避兵戈。兵戈。刀圭也。已土。戊土。性定真心見。二土自然歸中。何待作為。因其忘身也。身心忘。天地自然交泰。不惟兕無所以投其角。虎無所以措其爪。兵無所以容其刃。因其忘我忘形。凝神定性。氣和而得命。清天靜地之謂也。返於虛歸於空。神靈氣息。惟有存性。兕虎兵戈。安能得害。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蓋其不入於術而常虛也。有術者必死。無術者必生。修道者。可行術耶。

  道生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章教人不待矯揉造作。聽其自然。而知漸進之功焉。道字作個無字看。有字就是術了。無字就是至道。道從無而生。從虛而入。空之又空。道乃生焉。故道生之。乾坤合一謂之道。陰陽轉舒謂之生。太和之氣謂之德。道從太和而生。生而不舍謂之畜。畜之若有物。空其靈虛其實。畜而成形若有之。因其旋轉左右。衝突上下。若有勢焉。故成金液。物成而天下萬物無不化生。萬物本無而生。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萬物本太和而成。是以萬物莫不貴德。故道所以尊之。德所以貴之。何也。本於一性也。一性而生太和而成。夫莫之命。命者。動也。靜極而成道。自有命存。何有意動。而道常出於自然。自然之中。而道自然火發而生之。若有以畜之。我以自然之氣。內和太和而長之。畜清虛而育之。體靜而成之。無為而熟之。不動而養之。以氣還元而覆之。故生而莫知其有。為而莫之可恃。長而不見其形。故不宰。是謂虛無之道。太和之德。窈窈冥冥。若有而不見其有空空洞洞。若存而不見其存。如此者。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萬物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歸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此章是返本還元。歸於太虛。如聖經有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如中庸有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種本留末底意思。天下者。身也有始。是一炁之初。發生未動之先。此時乃先天也。以為萬物未生之前。即有靈性。靈性就是萬物之母。既知有性。性發即是子也。發生時就是意了。有意是後天性是先天。先天稟而後天生。未發之初。即有意存。謂之以知其子。既知其子。意勝而複滅生意盡。複歸其性謂之複歸其母。如未驚蟄時。草木稟性而未生。內有先天存焉。到清明後。漸多生意。而枝葉萌動。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殺之肅之。生意盡。止有性存。含養於內寂然不動。而又待來春。此是複歸其母。如修道者。一炁融性。清靜而俟物至上升下降而會於虛。此其母也。左旋右轉。上下衝突。而為金液。此其子也。覆性而候動。動而複靜。隨其自然不待勉強。而合天真。此即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終始之謂也。既明本末終始。不知先母後子。先子後母。則近於真常之道矣。真常之道在於湛寂。沒身而不殆。兌者。口也。塞其兌。寡言惜氣之謂也。則內境不出。門者。耳目也。無聽無視之謂也。則心灰意絶。無所搖動。則外境不入。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待勤勞。而近於道矣。開其兌。則真氣不出。真氣凝。則餐風飲露。而濟於其事。若兌閉而不凝。露泄真氣。則終身莫能救。見小而不貪。入無而不有。虛其神。和其氣。益其精。皆化為空。則內外通透。無有隔障。輝煌乎見於微渺曰明守純一之中和。空虛無之境界。不知人我而無貪求。退藏幽境。遠於囂俗。知柔而返曰強。用其柔和之光。複歸於見小之明。則知天下萬物。有母必有子。有子複歸於母。言其靜而動。動而返靜也。遺字。作個說字看。如此。光至於柔和明至於見小。內外虛白。沖塞天地。無說我之身。皮袋之殃也如此者。是謂襲常。襲者。時時不閑念念常存。不可須臾離之謂也。知天命而率性。求率性中而得命。是謂常真常存之至道也。極言虛中有。有還虛譬如命本性出。無性不為真常。藥本靜靈。無靜不成玄妙。而天下萬物本末終始前後。自此而明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所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錯。

  此章教人知本知末。行近而遠邪。就無去有底意思。我者身外之身。使身外之身介然湛寂。湛寂中有所知。知者覺照也。如此覺照。若行於大道。惟聽其自然之施為。常存是畏之心。深息常守而不敢放逸。大道。即天地之正氣。如天之無言無動。輕清而至高。虛靜而至靈無有奇異處。平夷而已。大道與天同體。亦是甚夷。而無奇異。不常而已。無有施為。靜以俟其自動。隨一氣之周流。靜則徑生。民者。氣也。處靜。則徑路通貫。而民隨其徑。而入虛無。氣靜則和。氣和則定。氣定真生。真生。而好徑。從徑而起。元海如火發。火發上升。則先天見矣。者纔呌做而民好徑。朝者。一氣也。氣升除息。謂之朝甚除。田者。身也。修身要無絲毫罣牽。看得如千年不耕不種無用之地。為世之所廢。我之身。亦看得如此無用。若田之蕪一樣。真修道者。舍其身而修心。心修得灰蕪身。而道日益。身看得重。道安在哉。身重心動。則求名求利念出。輕其身而身存。身存即道存。重其身而身亡。亡其身。道安在哉。謂之田甚蕪倉者。無名無處虛空之室也。虛心靜意。則先天生。先天生。則倉纔開。人纔知其處也。者個時節。方纔知道之妙。謂之倉甚虛歷代祖師所言虛無竅者。此也後人求見者有訣。訣曰。心靜而性明意。清而慧覺息深忘我。空我忘形。一氣纔生。火發乃見。起者。金室也止者。神室也。無意之中。而聽自然。四海之富。莫能得此。者纔是太上倉甚虛本旨底訣法。服者丹也。丹乃保身之珍。服乃護身之物。故以服字作丹字看。文彩者。內中五行。而還於虛白。從虛中見丹。丹成於三色雲氣之中。照徹天下。保我之身。謂之服文彩。帶利劍。先天生。慧光見。則心之厭矣。厭者。無心之謂也。飲者。金液也。金液有物。謂之食。無心中動是我飲也。食也。總者不過一氣耳。財者氣也。貨者。神也。神氣足而有餘。是謂盜天地陰陽之道兮。天地陰陽之盜兮。非道也哉。錯當者個不是大道就錯了。不錯上文即道也。非道而何。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章教人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底意思。建者。樹立直上之謂也。善性則氣生。純一莫能拔。靜定則生。生動。直上而不移。抱一而定。忘人忘我底境界。時時如是而不脫。性。母也。氣。子也。母靜子定。常守母之規模。而呼吸自如。動靜天然。不待勉強時時不輟。稍有心中心。意中意。則忘母之規模。而不自然。常常定靜安慮。而得真道。以此真道。不輟而修之。而我之身外身真矣。純一不雜。一團天然之趣。者是我修身之德。如此。其德乃真。得天然之氣。時時不輟。而修我之家。身者。神也。家者。虛室也。其家空洞中而現。以我純和之德修之。其德乃餘。使我天然之氣。時時不輟。養純一之體。修之於鄉。鄉者。性也。虛室之外宅也。常常純和其氣。而德乃長得真性而不昧。使我天然之氣。時時不輟。而修之於國。則國有淳化之風。常常清靜。無毫髮之餘。以性還空。內若有所得。沖盈而豐之。使我天然之機。時時不輟。而修之於天下。則通身透徹無絲毫隔障。光明於萬國無不普照。此身外之身。慧光朗映。一貫乾坤。而天地悉歸於我。我還天地故。以我之身。觀身外之身。我之虛含。觀虛空之室。我之性觀虛白之性。我之神觀湛寂之神。我之慧觀混沌天然之慧。吾何以知天下之道然哉。不過一性者。此也。靜者。此也。靜而後動者。此也。動而返靜者。此也。湛寂而歸於虛白。此也。混沌而返於太清亦此也。無他盡性以俟命也。返命而複歸於性。此乃常真常存之道也。以此。

  懷真人曰。靜性靜性。真靜性。先天一炁起太清。寂然常繞虛無竅。一氣流通萬氣朝。渾然一身雲外客。不知身外有金身。太極爐中常錘煉。混元鼎內現真形。以空還空隨覺悟。無無有有此章神。心灰意滅歸大道。靈靈虛室現陽神。頂上一聲雷霹靂。天地晴和放光明。算來都是無著處。一身之外始為真。真真真。真到了妙處道有靈。我身不作主。任他自己行。得了天然味纔得做真人。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嗌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是返本而歸太清底意思。德者氣之和。厚者。常常精一。含蓄和炁而不間斷。謂之含德之厚。如赤子毫無知識。螯是行毒也。毒蟲不螫。無心之謂也。如赤子無容心。外不能入害猛獸不據。無意之謂也。如赤子無思意。外不能攪亂。攫鳥不博。無情之謂也。如赤子不種情於萬物。內絶心意情。外欲不入。和氣以合道。則骨弱筋柔而握固。雖有其身。而不知我之形。雖有其氣。而不知我之道。赤子無知識。則忘人忘我。而不知我之為我。常歸於空。修道者。故以赤子譬之。他既不知人我。又安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血夋)者。赤子之真陰也。一點真陽隱於內。赤子氣和而生一。故見牝牡出。他也不知用意用情。聽其自然而樂天真。氣固則精潔。精潔則一氣生。謂之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精之至也。赤子無心。而氣不耗。終日號呼而嗌。嗌者。咽也。雖然號呼而真氣不散。言其無欲無忿故不嚘。精粹純一。和之至也。言其氣歸於空。空無所空。氣存於有。有無所有。聽其天然。常和以合道。知和之所以然而曰真常。知真常而返於虛。慧生而曰明。和之至。有益於先天。先天抱一而曰祥。損而曰不祥。氣益則生。氣損則耗。心益不祥生。心損祥見不過損心而益氣。心使於氣者凡。氣使於心者聖。心使氣則強。氣使心則弱。強者萬物壯而老。弱者萬物化而生。能弱即道也。能強是謂不道。弱者。同天地之氣。天地壞而我存。是謂道也。安得早已。強者。自耗真陽。日漸消化。是謂不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總不過和其氣。去其心。忘其形。存其道。聽其天然。隨其流通。周徧天下。而複歸空。歸空不空。是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存真常之道。清之靜之返於太清。而道常存。豈已矣乎。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疎。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章教人無貪無求。知止知辱底意思。道原無道。強名曰道。道原無知。強以有知。道不行功。強以有為。道原天地之理。道原。人生之氣。知者。實無所知。此為真知。真知無可說。謂之知者不言。者就是道了。言者。或說何處下手。何處采丹。何處結丹。不聽天然。強以意取。此非道矣。如此之人毫無知道。是謂言者不知真知者。坐若山。行若輪。時時不放。內固以塞其兌。外固以閉其門。內外真固。常挫其有為之銳。不知不識。以返其本。柔和以隨其自然。內外柔和。無心意之紛。則以知者不言解之。一氣貫通。內外貞白。柔和則慧生。慧生則光明萬竅。諸經絡通透。空無所空。有無所有。謂之和其光。自以為一。天地四時八節。無不合之。常存天地間。無我。我無天地。呼之以牛。我以牛應之。呼之以馬。我以馬應之。水溺火焚。不能動其心。者等人纔講得和光同塵。和光。是慧生內外。同塵。是竅竅光明。一氣周流。而無隔障者也。內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無窮。而複返於一。歸於混沌。是謂玄同。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親之。親之意存而歸於有。如此地步。不可得而疎之。疎之入於頑空。如此地步。不可得而利之。利之貪得。反傷其元。如此地步。不可得而害之。害之欲得反枯其精。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貴之。貴之驕心生。終不能成如此地步。不可得而賤之。賤之退心起。空聞至道。聞道者。不親而親。疎而不疎。不利而利。害而不害。不貴而貴。賤而不賤。如此者。故為天下貴。纔為知者不言之至道也。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乎。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此章教人歸靜。無使精魂搬弄而傷其生。以正治國。正其心。誠其意。我自安然靜極景生。無不照察。如天之清極。風雲雷雨。沛澤天下。此乃天之奇。景現是人之奇。兵者。意也。以靜治兵。則兵。良不害於民。總而言之。無意氣醇無不貫通。有意氣積。無病不生。以奇用兵。去意而已。天下者。身也。以無為治身。則長生不死。吾何以知道之然乎。譬如以靜修真。真何在也。以無為言道。道何存也。故吾何以知其然乎。此句解作個修身不知道看。然字。指道而言也。太上真道。不知何道。是為大道。故以清靜修之。以此然也。世人訛傳。誤人多矣。誤人者。講後天一氣。即下數句是也。天下多忌諱。清靜而歸於有。忌諱者。用情用意是也。則民彌貧。民者。氣也。貧者。絶也。用意用情。氣絶早亡。何也。心意耗氣故已。已者。死也。民多昏。因意所害。故奇物多起。滋者。念也。隨他以意搬弄。則念起而隨之。於氣多有效也。人故娛之。殊不知取死之道也。法令滋彰。法令者。後天氣路底規矩。何起。何行。何住。如此行久。精耗而真一散。後來路熱不能丟去。盜賊多有而傷身也。真修者。切宜戒之。盜者心也。賊者意也。搬弄久。我不能為主。死日近矣。故聖人戒人有雲。我無為而氣自化。無為之妙真一。聽其天然。則行止自然合天之度。我好靜而氣自正靜之至。情之極清靜至極。一氣貫通。周遍天下。江海河漢。無不流動。故天地能長久。人效之。豈不道也。無事無欲。則民樸。而風化淳。去心去意之謂也。常清常靜之謂也。此是太上苦心。一一教人無為修身。有為氣化。化而返元。歸之於空。此章之意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熟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此章教人混沌養真。杳冥養神底意思。修真以柔。以弱。以無。以空。虛則靈。空則明。其道也。常常悶悶。以無我。悶字。關防我心。為道之要。其氣也。通貫融和。心無主也。謂之醇醇。政是道。民是氣。道和於氣。氣和於我。忘我合真。始為政也。察察者。惺惺之謂也。我能惺惺。我即為心所使。不能關防也。其氣散而不和。因有心也。而道不成。故有禍福兼行。禍者因福而至。福者防禍而得。禍福兼至。在於心也。我能防此一塊肉。無求福之心。其禍無門而入。我能惺惺常往。求福而返招禍也。如此推之。孰能明至極之道哉。惟無。可以為天下政也。我有淳化之風。感動其民。則民無不歸我之化。政若施於有為。好奇之心無不招禍。我能空洞善根。常常關防。不放半著。其德無不合天。無心之謂也。非道而何。我若修有為之善。好勝之心。生於妄念。則妖見矣。求福而禍隨之。我無奇。我無妖。只悶然而不放。氣通天下。水流九洲。湛寂真常。若迷其心。則我之氣。無不混然而民迷。常常握固之久。而道成矣。是以古之修道聖人。堅剛其志。而不割動絲毫。志不移也。謂之方而不割。清心靜意。常守其神。外不能動我之情。生死寄之於天。身形忘之於地。我不在天地間。天地未嘗生我。亦未嘗死我。清靜廉潔而不劌。劌者。碎割也。言其我成一片。不能分也。直立不斜。秉空性而不倚。虛我神而不搖。常常誠之正之而不肆。肆者。放逸也。言其我常關閉防閑。而不使出入。久而不肆。光者性生於內。我常收藏幽密之室而不耀。方者。道之機也。廉者。道之統。也直者。道之體也。光者。道之用也。全此四者。無道不成。關防心意。而心意醇醇惺惺放縱。而真元缺缺。泯心泯意。非道也。而又何求。意絶氣生。意至氣止。意寂氣勝。無意而氣和。沖滿天地。照徹乾坤。如此者。為政悶悶矣。意者心之苗。情者心之根。念者心之發生。絶心而意泯。忘心而情寂。空心而念無。為道者。可不悶我之心。而妄求至道。其道遠矣。嗟夫。欲學悶悶者。自求真心。忘其血心。而道成矣。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複。早複。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此章盡性以俟命底工夫。治人者。治己之神。純一不雜。念念歸真。絶妄遠思。清其內而心死。靜其衷而意亡。神魂守舍。鉛汞交加。聽其天然周旋於內。身與天同。氣合日月運用亦是周天之度。身形皆同湛寂之體。此乃治人也。事天者。清虛窮極之謂也。輕清而上浮。虛之至也。包羅萬象。無不含容。窮之極也。謂之事天。人能治人事天。無他。莫如嗇足矣。嗇者。儉也。一儉則易於虛。易於空。易於無。儉則妄念不生。妄念絶而心死。則不耗其氣也。夫惟嗇。是謂早複其元。習靜而氣足。德者。道也。早能回其心意。靜內潛修。反復元陽。不耗真一。謂之重積德。若能如此。重積乃德。則金水流通。先天到而無處不克。百脈萬竅。無不通連。而成一個空空洞洞底大光明竅矣。到了無不克時節。就入了湛寂之鄉。無人無物底田地。反不知其道之所以然者。空之至矣。則莫知其極。空之極。我不能知。極中又有生矣。莫知其極。可以有國者就是靜極。方見無影無形底虛無矣。不靜不能知。不靜極不能見。靜極見者。是有國矣。有了此個。則真一自投。不待意為者也。意至複滅。意盡複現。真一來投。則有母矣。其中生化之機。口不能言。惟有覺照。有母方能生化。生化不絶。我用就無窮。常生常化。內有天機。中合道機。我明玄理。聽其自生自化。不耗於外。常固於中。可以長久矣。長久者。只要深靜其性。固生其命。性根命蒂從虛而入。從有而生。從空而成。生生化化。其用無窮。如此可以視長久之道也哉。治人事天。豈外此乎。總不過著而不著。不著而著。虛虛實實。生化之機。玄妙無窮。而道久矣。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此章去心之謂也。大國者。身也。治者。虛也。空也。虛生明。空生慧。虛極空極。陰陽合一。治身以虛空為主。不要頑空。而要虛空。虛有存。空有具。如此若烹小鮮。言其虛空易得也。蒞者到也。普徧也。周流世界。無不貫通一團真一之氣。一塊幹健之精。通身化而為炁。性抱命。命孕於性中。休作釋氏頑空。而道家一一有具。釋氏去身存性。道家化身養性。皮囊化為一氣。聚散無不有身。身若去而我何存。道家如此之妙。如此之玄。人有魂魄。魂魄各一。故為人。魂魄合一。故為仙。魂魄不虛。故為鬼。魂魄能空。故為神。其鬼不神。我無心而鬼難測。故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天地不能度我。而況鬼乎。其神不傷人。神者。虛也。空也。虛空為實。靈靈為神。故不傷人。人者生也。神靈乃得長生。故無害也。非其神不傷人。杳冥湛寂之中。神不知為神。而我亦不知為我。故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以無心立腳。亦無意下手。心意窈然。故聖人不能傷人。如天地久也。神也。我也。神我合抱入無尋有。有中返空。兩無隔礙。俱不著於有。若存若亡之間。一氣貫通。而周徧天下。至道至德。交感為一。同歸於無極。以入玄玄之境。同歸上清之鄉。治身之要。虛空見矣。故德交歸焉。

  大國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故天者宜為下。

  此章知彼知此底意思。大國。小國。天下。皆是我身。下上上流。合而為一。大國者下流。言其一身通透。無有隔障陰陽交泰。天地感而為孕。抱合乾坤。而真成矣。謂之天下之交。天下昏昏默默。不知已有。而有自現。大凡此章虛能實。空能有。不待自作聰明。造作而成小國者。虛無也。虛無通。天地成一大竅。玄妙而久。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者。乃得於玄。而通於道也。心者虛中不昧。杳杳冥冥之中。存一真性。養和萬物。蓄氣於中。貫通於外。各得其宜。皆是玄妙底宗旨。如此行之。清靜。外妄不生。內欲不動澄於心。去其意。灰其情。則小人不敢犯。誠篤宜慎。皆為大道提綱。上下貫通。內外貞白。如此故與天同。故天者宜為下。天下者。形也。大國者。性境也。小國者。虛靈也。形清靜。則性生。性清靜則虛靈不昧。虛靈不昧。則慧劍鑄。慧劍鑄。則外魔不生。外魔不生。則內欲盡除。內欲除。則虛中靜。虛中靜。則萬竅歸通。萬竅通。則入於泄寂。而道成矣。故謂之大國下流天下矣。小國貫通也。此乃章中大旨。玄妙顯然。而後人得之。可以進道成玄矣。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此章言道之不可量。難以測度者也。一氣圓通。謂之道。道者。天地之包。萬物之奧。天無道不清。地無道不寧。天有道。不言而高。地有道不動而卑。萬物無道不生。萬物有道。所以化育。乾坤內外。無不有道。故為道之奧。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天地萬物。無不稟氣而生。無不隨氣而化。人乃天地中之天地。可不以道為寶乎。舍氣安能生乎。寶氣安能死乎。噫道者氣也。無陰陽之氣。豈能化育而為天地為萬物者乎。道之寶也。即氣為之寶。舍其氣。又有何求。善人者。惜精惜氣之人也。生死舍於腹外。形身之生死不足惜。化身之生死實可寶。善人之所寶者此也。不善之人。從其實。就其有。隨欲之生化。保目前之傀儡。美言可以市。市者。欲念也。欲念一起。便成幻境。如開市然無欲不縱。謂之美言可以市。行者。貪心也。貪心一起。如火之上然。莫能滅。日縱一日。無有底止。人人可以縱之為不善。就如求有之人。禍發而已莫能知。日貪其有以為美。何能棄之。謂之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天子者。神也。存其神。養其性。以置三公。三公者。性也。性之樞動。感一氣貫通。秉陰陽之升降。合天地之生育。得乾坤之正氣。四大部洲。皆為一個。無有隔礙。雖有拱璧之障礙。以先駟馬之周流。貫通之後。不如坐進性守之道。聽其反復陰陽。輪轉日月。合乾坤周天之度。秉天地清濁之分。不言不動。無聽無視。惟善以為寶。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如此。又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言其靜也。凝也。無求於動功到處。性現處。慧生處。內外虛白。自有天然之味以得。有罪者。貪也。妄也。去其貪。除其妄。以免外邪之侵。諸障之蔽。魔鬼之害。總而言之。去其心。斷其欲。舍其貪。忘其意。滅其情。種種業債。不能侵犯。故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寶如此。以為天下貴。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此章動靜合一。虛實並生。為者。不動而靜。此上為字。為無為。是個空字。不動而靜入於空。空中自有。謂之為無為。事者。不有而無。此上事字。事無事。虛中不作。入於玄。不有而無。入於玄。謂之事無事。味者空中動而我知其味。此上味字。味無味。動而複寂。空中動而複寂。謂之味無味。道之大者。充而塞乎天地。道之小者。斂而入於微渺。道之多者。無物不有。道之小者。無可聞。無可見。亦無可言。言其道不能測度。大小多少。亦難衡量。修道者。斂於內。不現於外。此人人鬼神不能知。斂於內之小者。不見其大。斂於內之少者。不見其多。為道不彰。雖有加害。我不理之。若是乎報怨以德。圖充塞天地。大之多之。先以清之靜之。安我之神。定我之性。還我之命斂於內。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必先於其易。為其無物不備之大者。必先於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而斂於內之細者。天下之難事。事者道也。必先於其清之靜之易。天下之大者道也。必先於其湛之寂之之細。由此觀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充塞天地。貫滿乾坤。與我合一之大。而道體是以成之。故輕言道者易諾。得道者必寡信。殊不知道在何處。多易得者。始勤而終怠。終無一成。故多難是以聖人始終如一。不易不細。若是乎挾泰山而超北海。如此猶難之。常存固心為無為。而無不為。事無事。而無事不事。味無味。而無不味。若是底聖人。故終無難成其大而塞乎天地。小而入於微渺。多而無物不備少而不見不聞。無可言之道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不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此章混合陰陽。收斂天地萬物。合周天之度數。滿卦內之爻象。返之於未有。與混元合抱底意思。念無念。心無心。情無情。欲無欲。物無物。我無我。如此纔能安。一毫著安而不持。萬緣不有。謂之安而能持。持字。不要看易了。要先難於安。纔能易持。兆者。了然明白。常常昏默。而若不明。其未兆明而不默。因其思也。思動則籌於心。言其太了然明白。而不若愚。故謀易生。脆者。日夜不放。存心意於運用。日耗其思則心不下。謂之脆。脆則魔生。至於我之真。崩而裂之。其形易壞。微者。稍有心神。使我不下。此皆道之病也。無心則無病。學玄者可勉之。如此病多。將何修之。默而為。誠而守。無念而行。為之於不有。寂然無我。冥然無人。治之於未亂之先。無為心不亂。無作意不馳。無功情不種。如此始可以言道矣。道乃何為。金也。木也。金生於水。木生於火。得水火而交並於土。交並者。不為不作。聽彼之天然隨氣之運用。不知不識。湛若天之清。冥若地之寧。聽生於毫末之初。發萌於無始之前。慎篤於我。謂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者。二土成圭也。還九之數。起於水。降於火。抱合而為圭。臺。即圭也。二氣交泰。累於中土。合成太極。從太極中。返於無始。即此物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譬言道之不驟。行則易敗。遲則難來要不閑。常常溫故。時時在念刻刻在心。不可須臾離也。臨物不著。臨事不染。亦不要死。死坐定。為者易敗。執者易失。全在著而不著於外。清心靜意於內。是以為作者。執著者。避陽就陰之病也。聖人無為亦無敗。無執亦無失。何也。因其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空空洞洞。二個氣象。有有無無。兩段景象。聖人學道如此。民之者。氣也。若有則敗。若無成矣。從事。是有了。民之從事常於幾。故敗之。慎終如始。言其先靜而後靜中。雖有景象。從靜中而來。亦從靜中而返。本來面目。庶乎不失。聖人學道。全在於心。心靜故無敗事。心靜欲纔不欲。毫髮不生。謂之欲不欲。故不貴難得之貨。心靜故愚。愚故不學。謂之學不學。道從何學。亦從何傳。心靜似愚。即道也。將何學焉。故學不學。學不學。複我本來。與眾不同。故複眾人之過。生兮動兮。長兮滅兮。隨陰陽之氣。聽其自然之始。天地萬物。總不過二氣化育。故輔萬物之自然。因有敗有失。聽天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能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

  此章渾然自得而得在。寂然自守而守成。窈窈冥冥。默默常存。與混沌符合。非以明民。民者氣也。為道之士非以明氣之往來升降之理。要混然不動。萬象皆空。自有一番景象。何必求明民之說耳。明中若愚故將以愚之。如今修道之士。只求於說。不務無為。為氣之樞轉。自難主持。故民之難治可知矣。智者。明白了然謂之智。俗語有雲。聰明反被聰明誤。學道者。愚而能篤。誠而能守。以智治國則國失。國者身也。太明為國之賊。似愚非愚。若不篤而誠者。是不以智治國之人。身形康健。容貎溫和。三寶內固而不泄。身享太平。無魔侵害。如天地皆春。長生不死。皆因湛寂窈然。空洞無為之道也。謂之不以智治國。為國之福。古之善為道者。故能知此賊此福之兩者。就楷式了。楷式者。清靜而安。高明而和。不言不動。無有無無湛然常寂。非白非青。真常堅固之體。金剛不壞之身。謂之楷式。與道同體然。如是能知楷式者。是謂玄德之道。玄德者。仰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致中和之道。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古之善為道者。必慎其獨也。如此可謂深矣遠矣。天地萬物。俱從順生。惟道逆之。謂之與物反矣。如是乃至於大順。從逆而順。從順而生。複返於逆。歸於太玄。入於上清。保合太和混沌之體也。謂之乃至於大順。嗟夫。善為道者。難矣哉。

  江海為百穀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此章以退以弱以柔以和為主。江海者。水之聚也。言其水善下之。故百穀者。天地萬物也。水為天地之脈。為萬物之滋。是以借水而譬之。水之最退最弱最柔最和。天地萬物。不能強之。不能遠之。言其道與水同體。似退似弱似柔似和。故水為百穀王。道亦然之。何也。水之善下故耳。道之能逆故耳。水之體。柔而不絶。道之體。柔而長生。總而言之。清之靜之足矣。水能川流不息。故以水譬之。水之勢故然。是以聖人在上位而不驕。順乎民情。學道而不驕。順乎一氣。聖人故欲上民。先以下之。故欲順民。先以和之。故不重不害。居上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則民無變。道以退以弱以柔以和。則氣不驟。故無重無害。無重無害。則民不爭。則氣不散。以清以靜。居上之體。守道之要。譬言天地萬。道莫如水。道莫如氣。氣莫如心。心死道存。心默道守。安和泰山。穩如磐石。萬緣不罣。毫髮不染。莫如靜。靜則無爭。除水之外。道之外。莫能如是無爭。故莫能無爭。不爭則不害。不害則不重。不重則不前。而先後之不前則不下。不下則居上不驕。不驕則能為百穀王。能為百穀王者無他。言其善下也。善下者。為水為道。故以江海言之。是以聖人莫能與爭。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此章言道之微末。世人罕知。皆謂之大。大不足以進道。微足以進之。天下指眾而言也。天下皆謂我大。故似不肖。不肖者。言我大而不微。殊不知正所謂道。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字。指道而言。細字。言道之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修道者。篤慎謹守。無不合道。何為道。我有三寶。篤慎之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者。惇厚也。儉者。素風也。不敢為天下先退守也。仁厚和順清靜無心者。能之忘物忘形者。能之。舍己從人者。亦能之。慈雖敦厚。內有勇存。儉有素風。其量含洪。後常退守。自廣自大。人莫能知。慈故能勇。無勇空柔。故不成。儉有素風。常素不強。空溫不成。退而不先。空守無益。若圖勇廣而不柔和。若圖先而不後。如是者。其器不長。器者。中宮也。勇廣而加乎先。死矣夫。豈不嗟乎。和柔退守而固。剛柔相當陰陽合宜。乾坤有序。夫妻和合。子母不離。全在乎不肖。天可保也。以慈恒存。總不過退守灰心。柔和絶意。慈儉斷情。故六賊不侵。三屍無害。我以空防之。不假門戶。從何入來。故曰清而慈靜而儉。忘形物而不先。嗟夫。道之大矣。微矣。人不知其微而皆曰大。故不肖。不肖久矣。總皆謂之慈也。空虛若有。實中還無故器成。器成不死而曰道。惟守慈可以長生。慈者。謹慎篤厚。內和其光。外斂其形。內外貞白。是謂慈眾皆曰。大而不肖。道成者。不肖久矣。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此章以清更靜。以弱更柔底意思。善為士者。士字。作道字看。善能固守道者。似天之虛。地之寧。山靜水清而不武。不武者。靜極不動也。善為道之士。至清而不動。善戰者。聽天機之自然。不假造作。無系於心。無關於情。無動於念。聽天機之自轉。無毫髮之染。故不怒善勝敵者。強則多敗。柔則克之。以氣禦氣。無種於情。不假乎爭。空中勝之。無裏爭之。以無以空故不爭。善用人者。人。即是先天。到無為處。我不能用乎人。人不能用乎我。隨二氣之周流。任五行之運動。不用修為而為之下。如此者。是謂不爭之德。德者。道也。不爭之德。即是無為之道。如此者。是謂用人之力。靜極炁生。炁生神化。神化歸空。力者。道力也。如是謂用道之力。如此者。是謂配天。天以無為而治。道以無為而成。玄妙合天。謂之配天。古以淳化之風。道以淳化而成。天之高也。虛也。古之淳也。道之玄也。皆到至極精微之處。謂之配天。古之極皆從一善來。故能不武。善戰不恕。勝敵不爭。能用人之士。為下者故能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此章隨天機之舒動。任陰陽之運行。不待造作而為道。借兵以喻氣。言道無用心處。無著意處用兵有言。起下文之意。修真者。不敢為主。主者用心著意是也。客者我真也。清靜天真候二氣來升。不敢勇於前而退於後。一段中和之氣。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乎精粹純一。常處中和底景象。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任天河之水流。仍無敵。待他生而我方迎之。執無兵他雖勝。我以柔制之。我若以意迎之。心取之。是我輕敵也。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寶致崩於鼎漏於真。大道失矣。皆因抗兵相加之故。而不能勝。衰弱退後者勝之。用兵無他。中和而已。

  吾言甚易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此章我知我有。人知我無。我行甚易。人言我行難。大道貴於己知。不公天下。吾者我也。我非我之身。即我之神也。定於性。靜於神。定靜恒常。我難言妙。雖難。言易。而行甚易。謂之吾言甚易。道難乎知。知者易行。我知其易。天下莫能知。天下者一身也。炁生於混沌。入於冥忘。昏默之中。不知我存。故莫能知。怕默之中。無有運用。隨天機之自動。我不能為主。故莫能行。言者口口相授。片言一語之中。指點一二。就有了宗旨。有了把柄。謂之言有宗。君者心也。萬事從心。心存意在。心死渾忘。渾忘之中。自有主宰。歷歷自驗。謂之事有君。夫惟無知乃能成道。是以不我知。獨修獨行。孤陋寡聞。坐如磐石。性似太陰。氣若長河。川流不息之中。惟我自樂。知我者。是以希。希我知者。是以自貴。古之聖人。是以被褐。而外若無為。內實懷玉。玉者。虛靈之至寶。無為之至真。我之懷我之寶。懷我之真。是以天下罕知者矣。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章是以無言開化。無為修身。聖人知道。實無所知。無所知。斯為真如。上等之人不知其言。不知其修。故不知為真知。俱在先天中一炁運行。五行自轉。陰陽無意而和。造化無意而成。如此觀之。有何知之。是以不知為知。真知者不知。真知之人夙根清靜。謂之上。上不知之。溺心者。專意者。死死運行。是為我病。夫惟二字。解作者個二字。如此死死運行。溺意專意者。不隨天機自動。靈神自舒。強為我知。是以病。者個纔為真病。清心靜意者。忘物忘形者。立命於虛無。存性於空靈。坐如磐石。氣若流水。四時無寒暑。人以我為病。如此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人亦病之。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此章一團至理。一團玄妙。劈邪歸正之說。民者。先天至寶。威者。使也。用也。至道無使。至玄無用。冥然自生自化。不待做作有為之事。虛靈至極。明其心。見其性。先天自生。流貫天下。意不使。心不用。至寶不畏其威。如此大威至矣。狹者。限於所。存於處。大道無所處。待先天見。自有著落。命即存矣。謂之無狹其所居。先天見萬國九州島。無不通透暢然。性命從此合一。歸於虛無之中。按天地之度數。合日月之儀。秉乾坤之象。符陰陽之氣。同四時之生。化肅殺之機。長長如是。不假間斷。謂之不厭其所生。夫惟。是者個二字。者個不厭。方是大道。是以道祖聖人。成道如此之不厭。不厭者。無止其所生。無厭其所化。自生自化。內合天地陰陽之理。外成山嶽不動之形。外靜自然之靜。內動自然之動。是以聖人自知其有。而不自見其形。自愛其道。而不自貴其形。是以聖人。去彼之形。而留此之真。血化膏。心化虛。形化氣。而成自然之真。去彼之假像。存此之真形。聖人修道。不畏威也如此。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疎而不失。

  此章清靜自然工夫。無為至玄底大道。勇者有三。有血氣者。有強暴者。有果斷者。此世之勇也。惟修真之勇。割愛堅固是也。勇於敢。則身心為利名所牽。命故殺矣。先天盡矣。三寶耗矣。真元死矣。故殺。雖勇未堅。此也。謂之勇於敢則殺。心靜而空。意絶而忘。情欲斷而無。常存柔弱中和。無世塵所染。戒慎恐懼之心。常常清靜虛無與天同體。則真元來朝。一氣周流。無毫髮所染。湛寂自然。任二氣流通。日月共照其道乃得。勇於不敢者此也。天地壞而真靈不崩。世世長存。謂之活也。內清真朝。內靜氣固。清靜養神。靈虛死心。謂之活也。只有性存。命來固蒂。謂之活也。何也。。言其利則殺。故害。天之所惡。盜其至寶。而不同天行事。天之所惡。風也。雲也。迷乎宇宙而不清。天之所惡雷也。電也。震乎而不寧。言人之好動而不善靜。易迷而難清。此天之所惡也。天者。我靈也。意取耗其真。心存耗其精。息通耗其氣。內運耗其神。如此者。我之真靈所惡也。天即我真也。我之真。精一純粹。孰能知此者。孰能如此故。孰能知天惡。好動務有者。勇於敢也。故天惡之而殺。清靜自然。篤慎謙柔。中和之勇。勇於不敢者。故天不惡而活。勇於敢者。易進而不成。勇於不敢者。難進而易就。是以聖人猶難之。何也。聖人體天合道。清虛混元。故似天道不爭而善勝。勝者。起也。來也。至寶來而天下暗迷。則炁即混沌不分。二炁交合。成為太極五行運動而有。歸於虛無而成。無極。與道合真。湛然常寂。而為之天道不爭而善勝。天道既不爭矣。不爭。即不言也。不言而善行。不取其意。不用其心而真炁合一。自然來矣。是以聖人猶此之難。故不謀於有。不謀於心。不謀於意。而謀於湛寂杳然。混然一體。不知其道。不知其玄。而天網恢恢者。恢恢者死心之謂也。天者。我也。網者。昏默無主之謂也。疎者。忘物忘形之謂也。物形既忘。而真心不失。而字。指形物言。莫當虛字過文看。我之真。昏默不醒。形物不分。不失真性常存真心了然至道。何殺之有。何惡之有。何爭何言何取。而謀之。故無利而害不生。以此常活。謂之天網恢恢。疎而不失之勇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孰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有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惟代大匠斲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此章清靜心地。割斷愛根。虛無下手。實處著腳。以空還空。實有所得。得後返空。寂然至道。民不畏死。民者氣也。清靜惜氣。內秉中和。外無耗散。坦然自固。與天同久。湛然常存。何死之有。謂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因人從順道。不返於逆。日耗真元。故常耗而不固。年年不惜。日日不保。以至於老枯朽之。槁槁乎豈不死乎。自取之。奈何反以死懼。若使民常畏死。孤寡而不和。陰陽而不合。萬物而不生。為之奇者。不能偶矣。奇者陽也。偶者陰也。陰陽合而成道吾者。我也。吾得孰而殺之。吾得至道。孰能殺害之。至道有形無質。有影無跡。我得其妙。誰能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有司者。我之心也。我死其心。使其無主。勿起思妄。勿起殺害。勿起執著。常常平等而不動。孰敢使有司而殺者。必無是理也。總不過清靜自得。無使我之心。亂我之至道。謂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是亂其本心。無所不為。自耗真元。自取其死而殺之。謂之殺。夫代有司殺者。是我隨心轉動。不能自主。我害我也。謂之代有司殺者。我害道也。謂之代有司殺者。故殺。大匠者。巧工也。巧工之人。玲瓏其心。虛靈其神。貫通其意。無所不作。了徹於胸。若使愚蠢之輩。代而作之。必害其事。故殺之。苟能免其害者。稀有不傷其手矣。譬如人之為道巧精。巧炁。而又巧其神。虛無自然之理。空洞自玄之妙。湛寂貞常之道。天然自得。與天地同體。與日月合期。陰陽自然好合。五行自然流貫。內秉至道。外合真全。假使有作之輩。晝夜運行。後天抽添穀氣。猶如愚蠢之輩。代大匠而斲之。未有不害其生也。如有作者。不明至道。隨心搬弄。未有不死者也。只要惜精惜氣惜神。盡性以俟命。命歸而返合於性。打成一片之為道也。果如是。民不畏死。何懼之有。故以大匠譬之。代之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切。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貴於長生。

  此章以無為自化。不求生而乃長生。民者。我也。氣也。我不食。饑從何來。以其惜氣保身。閉五官之門。固我真之室。人若大開門戶。貪好五味。日漸一日。習氣太甚。是以饑之。人饑者。以其愛身之故。殊不知反受其殃。以其死故。若求長生者。上者。心也隨分食祿。心不貪求。口不貪味。一心內照。是以不饑。以其心食稅之多。稅者斂也。人之不食。畏其生也。不是要人辟榖。是要人一心內固。不貪不求。食而不知其味。一心向道。故無饑也。一心貪求。是以饑之。挐思食之心思道。何道不成挐稅食之心稅身。何身不久。如此纔呌個不饑。民之難治。因我之思多。心多。思多則欲生。心多則事不了。欲靜事清。民豈難治。以其上之無為明心見性。氣有順逆。以無為自化。則和於中。靜於內。安得不治。雖無為而心不死。是以難治。不是教人瞎坐。肉心死而真心見。無為化為有作。有作者。天然自動之機。陰陽隨分之化。乾坤從無而生坎離。坎離得混元之氣。而合至道。於是複返於清靜。外無息而氣內輸。淳化之極。何難治之。雖無為而入禪。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何也。以其求生之切。未饑先思食。食到思甘。未寒先思衣。衣到思麗。見色思淫。見財思富。富到貪之。身安思祿。祿到求爵。爵高思壽。五金八石。終日服之。學彼延年。無所不至。此求生也。求存世也。殊不知反害其生。何也。因貪因求。日費其思。遂耗其陽。日漸一日。是以輕死。欲得長生。無是理也。欲求長生者。何法治之。無稅其食。無空無為。無求生之切。一心內固。外無貪求。內外貞白。貞白者。夫惟無以生為者。是不求生而固道。道存者故不死。是貴其生也。苟能如是。寧有死乎。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剛。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弱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此章教人惜氣內斂。藏神內用。中和修身。無為養道。人乃寄天地中一物耳。物有長久者。有速敗者。人之生也死之門。死也生之戶。人秉天地之秀。得陰陽四時之氣。感父母乾坤之精。皆是一派中和之氣。生而為人。養而成體。長而成形。得道以成仙。失道以為鬼。俱在和與不和之間。在己之修為而已。己之修為。其柔弱也故生。其堅剛也故死。於是方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剛。無他。在於中和二字之間。人生柔弱者。外則能保身。內則能煉神。堅剛者。外則能殺身。內則能死神。人之修行。譬如藏物。封固堅者。無風雨霜雪之苦。故長存露於外者。有日曬夜露之苦。故敗之。人若體此修身。中和惜氣平等斂神。死生二路。在我之柔弱剛堅之中。其柄在我不在天矣。人若有為者。強而行之。是用心用意。堅執剛勇。一頭行去。無返避之心。謂之其死也。堅剛人若無為者。忘心灰意。聽其天然。不假修為。道自混元。謂之其生也柔弱。苟能體此行之。則生而不死。不能如是。則死而不生。去其堅剛。忘其柔弱。則不死不生。草木萬物之生也柔脃。萬物之中。無不中和。言其不行不動。不睹不聞。不言不食。感天之雨露。得地之和氣。無風折之。春夏長於外。秋冬斂於內。故來春尚有生氣。謂之柔脃。其死也枯槁。言其可玩之材。可用之質。人之愛也。慕也。不能忘情於他。故遭人取之。因他之美質。故枯槁矣。又一等不得天地之氣。又無雨露之施。日暴之。風折之。不枯已槁已而何。譬人之不修。譬人之豐衣玉食。功用於外。不修於內。萬物之枯槁。由人之死而不生。人之死而不生。由萬物之枯而槁矣。二理一也。只在和與不和閑耳。和者退也。無用也無材也。無心無意也。無物無形也。一團混元之氣。斂神惜精之謂也。嗟夫。柔弱者生之徒。堅剛者死之徒。是以客氣勝和。有為害中。心意使之然也。謂之兵強則不勝。木者和之根。中之苗。根苗中和。內外共斂。謂之木弱則共之。強而大者。處下以為鬼。故死之然也。柔弱者。則居上以成道。無他。明於心者。謂之柔。見於性者。謂之弱和於中。謂之生。明心見性。生生不已而成道。迷於心者謂之堅。亂於性者謂之剛。不和於中者謂之死。迷心亂性。死而已矣。上下於此明矣。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此章平等待人。平等修己。言人道天道。不過一理。皆是致中和底道理。天之道。不言而高。不名而尊。不動而大。此乃天之道也。天之道猶張弓乎。弓者。中也。入矢為中。不高不下之謂中。力大而放則射。射者去也。不為中。力小而不滿弦。弦不滿則不中。天之道。猶之乎弓也。不過不及之謂也。過者不為中。不及者亦不為中。天之道中而已矣。不足者。補其足以為中。有餘者。損其餘以為中。是以天道如此。人道若如之。即合天道。如今人道則非也。不中不和。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亦損之。自恃其強壯。殊不知損之又損。安得有餘。人若合天道。內固中和隨先天之自然。不言不動。而中其的。若是者。孰能以有餘奉。天下。能以有餘奉天下者。唯有道則然也。有道者誰乎。是以古之聖人。唯聖人能以有餘奉天下。。何也。因其為不自逞。不自恃其有餘。功成不自居。不自處其下也。因其能合天道。猶之乎張弓者然。不徧不倚之謂也。故古之聖人。內省不有。隨乎混元以自修。故不自見其賢也。因退修自固。以中和體天而合天道。補不足。損有餘。而合張弓。張弓者。中而已。凡人修道。內外合天。氣秉於和而居於中。天道人道盡矣。故道祖以張弓譬之。不過一中也已矣。通章一中字盡矣。道德五千。亦一中字盡矣。離中字即非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此章教人以柔以弱修身。以和以中修道。天下之至弱者。莫過於水。水之性柔。體水之柔。修道乃得。天下之至堅剛者。土也。萬物不能強土。惟水能之。水之柔。能克剛。故譬水也。水者。人之性。萬情萬欲。千心千意。性能治之。性若水。心地清靜。性若水。形骸隨之水能長養萬物。性能收伏身心。水能滋土。性能固道。無水土烈。無性道分。道者。心也。性不存。心外馳。故分也。心分。道安在哉。用心者非道。離心者亦非道。故譬言天下柔弱莫若水。性非氣質之性。清靜天命。本來之性。故堅強莫如水。誰能行此水者。誰能勝此水者。謂之莫能行。莫能勝。人若存性孰能行之。孰能勝之。故柔弱勝剛。聖人雲。柔弱者。社稷之主。天下之玉。社稷我之身也。天下我之形也。性柔弱。心能和之。心和氣固。氣固道存。道存真心現。真心現。方知玄裏微妙。如水之川流不息。無風浪靜之謂也。天下水之柔弱。如性之中和。水之川流。如性之炁運。水之恬淡。如性定而氣固。水之淵源。如性之默默。水靜魚潛。性定命伏。何水無魚。何性離命。水聚魚藏。性存命固如此類推。性命之理畢矣。故柔弱莫若水。修命莫如性。命乃人之根。性乃命之苗土乃萬物之父。水乃萬物之母。無父不生。無母不養。命乃人之父。性乃人之母。無父不固。無母不成。水不能離土。性不能離命。水土滋生萬物。性命煉成汞鉛。人若體此。道立成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此章克已修為。篤慎自守。和怨於人。而不自取之也。和怨於人。必有餘怨。安可為克己篤慎者也。善修己者。自潛自固。。不親於人。如是可以為善矣。一親於人。則有怨於人。不親則不怨矣。如是不和大怨。庶可以為善乎。和者。偏愛也。偏親也。不偏著中。則無餘怨矣。是以聖人修己。如此無偏無斜。而執左契。責己而不責於人。惟有德者。司其契矣。無德司徹。不與上天同德。故司徹矣。契者。普徧也。天道無私。普徧而無親。人道偏倚而親愛。故有餘怨人能體天之無親。不偏不倚而執中。常存普徧之心。與天同善矣。天道無私不親。無餘怨而常善。故常與善人同矣。道君之意教人內秉中和。外安磐石。不偏不倚。無愛無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故無和大怨。而無有餘怨。可以為善。而同天之無親也。惟聖人能司其契者能之。與天同德矣。故常與善人。道與天合矣。故無和大怨。而無有餘怨者也。無他。不言不動。無視無聽之謂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章教人知方所。知運動旋轉之機。毋得空無方為不死之玄機。小國者。中之中也。寡民者。氣之深也。器有什伯。非止一處。皆傍門導引之法也。可以一己之功。久必悞矣。非聖人流傳之法。故而不用。虛裏能見小國。氣靜而知寡民。此至道微妙。非什伯之器。靜極小國見。氣深先天起。那時方知先天大國。自然玄妙。運動周流。一竅生百竅。百竅生千竅萬竅。一一貫通。皆成大竅。此時光照十方。虛無大地。謂之小國寡民。何必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又何必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遠徙者。存想之功。何處起。何處凝。謂之遠徙。著心用意。謂之重死。使民者行氣之說也。人能小國寡民者。雖有三車。三關度數之說。無所以意乘而用之。雖有文武甲兵之說。無所以心陳而用之。修至道者。深其氣。返淳化之風。樸素以復古道。如是清之極靜之極。清靜至極。無心自動。無意自行。隨天然使民復古道。結繩而用之。結繩者。一團混元之氣也。清如斯也。靜如斯也。方動自然運動。運動時。方知其味之甘。其服之美。其居之安。其小國寡民之俗之樂。鄰國者。我之形也。相望而化為清虛之境也。雞犬者。我之心意也。相聞而化為太清之地也。如是安於大定不動。而複返清靜。歸於無始之先。。謂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者。與道合真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章言聖道無聲無臭。不睹不聞。極矣至矣。信者誠也。信於言而不為美。美者鮮也。美於言而不為信。至道少言。至玄寡語。少言寡語。至道立基。辨者。分剖也。善者存道也。有道之士。不分人我。謂之善者不辨。能辨別明白者。務於外。聰明外用。日耗元精不能默默自守。為無道之不善也。知者聰明過人。博覽世事。而不為知道之善者。精神全用於外。不能篤慎固守。與道相離。謂之博者不知。言其善道者。不睹不聞。無言無動。那善道底聖人。何常存覩之心。雖不睹而實內睹矣。何常存聞之心雖不聞。而實內聞矣。何常存多言之心。雖不言。而實有言矣。何常存不動之心。雖不動。而實內動矣。聖人之心。空空洞洞。無毫髮罣慮。心地光明。內外貞白。謂之聖人不積。故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言其聖人之心。與天平等。濟人利物而無害。聖人之為道也。中和而不爭。言其不博不辨不信。固己。不博不辨不信故心地不積。心地不積。故聖人善為道者。故不爭。不爭纔與天平等。平等纔不分人己。濟利而不害。籲。聖人之心。美矣。善矣。知矣。中和而合道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