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痛经(一)
乔某,女,24岁,2007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14岁初潮,月经前后不定期,近1年来月经推迟,甚至60天1行,此次月经行于12月12日,量少夹有瘀块,血色黯淡,且自觉少腹冷痛坠胀,得温得按而痛有所减,舌质黯,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涩。细问病史得知,常感手足不温,平素喜食冷饮瓜果,喜着裙装。就诊时已是严寒冬月,却着装单薄。
陈老谓:外寒加内,经血因寒而凝,不通则痛,治宜温经散寒。
处方一: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 10g 川芎 15g 当归 10g
牡丹皮 10g 白芍 20g 桂枝 10g
法半夏 15g 麦冬 30g 人参 15g
阿胶 15g(烊化,兑服)
5剂,水煎服,1日1剂
12月20日二诊:患者腹痛坠胀有时缓解,月经已净4天。舌脉同上,陈老嘱经后继服,每周5剂,连服3周。
2008年1月19日三诊:此次月经行于1月13日,月经量明显增加,血色偏红,无少腹冷痛坠胀等不适之感。陈老建议病者注意经期保暖,少吃生冷,上方连服2个月经周期,每周3〜5剂。若服汤药不便,可服艾附暖宫丸。
4月22日四诊:经服上方,月经期、量、色、质均已如常,要求服中成药调理,陈老予艾附暖宫丸。
【侍诊心得】 明代张景岳《妇人规》曰:“经行腹痛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此可视为痛经辨证之要点。本例患者手足欠温,体质偏虚,内寒渐生;平素衣着甚少,外寒侵袭,内寒外寒相加,经脉因寒而收引,气血因寒而凝,遂呈挛急不通而痛。舌边瘀斑,舌质黯,脉弦涩,是气血瘀滞之佐证,治宜温通温补。
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吴茱萸、川芎、当归、丹皮行气活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兼顾了寒邪内侵、气血郁滞和经脉挛急三方面致痛经的因素。人参、麦冬、当归、阿胶益气补血,是为阳气亏虚,阴血化生不足,气血瘀滞,新血不生而配。诸药合用,共成温通与温补之剂。
【按语】 温经汤用药既有桂枝、川芎、当归活血行瘀,又有吴萸、半夏、生姜调气行津;既有吴萸、生姜、桂枝、当归温其本寒,又有丹皮清其标热而防温燥太过;既有活血、调气、行津之品通其滞塞,亦有益气、补血、养阴之品补其虚损,展示了以活血为主,兼行津气,以温散为主,兼寓寒凉,以通滞为主,兼补虚损,以调理基础物质为主,兼顾及组织结构的配合形式,且行气之中有补气之品,行血之中有补血之品,行津之中有滋阴之品,一方兼顾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于人启发良多。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