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打死六个山贼,将六人名字连起来读,才发现如来的真正用意
《西游记》作为一本仙侠神佛小说,里面有着满天神佛,也有到处吃肉的妖怪。但是这篇小说从头至尾都秉持着一个观念,那就是崇佛抑道。无论是车迟国道士的暴行,还是天庭面对孙悟空时的表现,都说明作者有意打压道家。
因此在《西游记》书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饱含佛理的故事和片段,比如唐僧的三个徒弟,他们的法号连起来分别是“悟空、悟能、悟净”,代表着佛教中的“空能净”,寓意着只有在这三方面做到大彻大悟者,才能够取到真经。
不仅如此,在原著中,孙悟空还曾打死过六个山贼,而这六个山贼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如果将这六个山贼的名字串联在一起,就会发现,这才是如来的真正用意。
《西游记》中,孙悟空不止一次打死山贼,几乎每一次打死山贼唐僧都要对悟空一顿念叨。悟空对唐僧的念叨也习以为常,可以轻松应对,但是在第十四回中,孙悟空第一次打死山贼时,却和唐僧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开了唐僧身边。
而这一回的题目也非常有深意,是为“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其实从题目就能够看得出,所谓六个山贼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山贼,而是如来给悟空的考验。只有六贼身死,孙悟空这头心猿才能够回归正道。
原著中说唐僧与猎户刘伯钦一起来到五指山脚下,见到了一个尖嘴猴腮,头上长满青草苔藓的猿猴。那猿猴正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如今却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出入不得,只能以山麓野果为食,初霜露水为饮。
好在唐僧爬到五指山上,揭下了如来留下的封条,悟空才得以回归自由之身。经过观音菩萨的指点,悟空已经知道唐僧就是他将来的师父,于是悟空拜倒在唐僧面前连忙拜了四拜,认下了这个师父。
随后师徒二人继续西行,路上遇到一只斑斓猛虎,孙悟空拔出耳朵中的如意金箍棒,只晃了晃一根碗口粗的铁棍便打得猛虎稀烂。好在老虎一身虎皮保存上好,唐僧便利用虎皮给孙悟空做了一身虎皮裙,也能遮挡一二。
谁知道师徒二人刚遇了猛虎,又见山贼,六位手拿刀叉的剪径强盗拦住了师徒二人的去路。而这六位山贼的名字却非常奇特,他们分别唤作:“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悟空见只是六个小毛贼也没有在意,乒乒乓乓任由毛贼对着他一顿砍劈,却不见悟空身上有一丝一毫的伤痕。等到悟空出手时,只一棍便将六个山贼尽皆打死,然后悟空剥了他们的衣服,夺了他们的盘缠,笑嘻嘻的向唐僧请功。
谁知道唐僧却怪罪起悟空行凶,还说这般剪径强盗,只消拿到官府即可,纵有罪也不至死。说罢又是对这悟空一顿念叨,却惹恼了悟空,按捺不住心头火气的悟空纵身一去便离开了唐僧。
这段剧情看似是表现悟空的野性,以及唐僧的怜悯之心。实际上却是如来对悟空的考验。从六个山贼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指的是佛教中的六根,只有斩断六根才算是真正的皈依佛门。
因此悟空打死六个山贼也就预兆着他真正的走入了佛门,开始慢慢断绝人的七情六欲,向一个僧侣佛陀前进。事实上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孙悟空不再是那个无所不为的齐天大圣,而是一个步步受限,处处受阻的孙行者。
因此这一章回的题目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不过想要真正的心猿归正,紧靠斩断六根还不够,还需要外力的督促。因此在孙悟空离开唐僧后,观世音便送了他一顶帽子,也就是然后的金箍。只要有一天孙悟空没有真正的成佛,那么金箍就会一直戴在他的头上督促监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