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诛心:教师最大的恶》
屠戮
希望
庄子在《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但丁在《神曲》中,对地狱之门上的铭文是这样写的:“你们走进这里吧,把一切希望都捐弃了吧!”
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坦然地把手伸向了祭品,却被四婶断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唬得面如死灰,很快便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这让我悟到: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无疑就是活剐了他的希望。
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帖子《你见过的老师可以有多坏》,下面跟的帖子很多,看了几个,我便看不下去了。依稀记得几个情节——
一个活泼的女生,天生爱说爱笑,下课习惯与男生谈笑,被号称灭绝师太的女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厉声呵斥:“你是不是离了男人不能活了?不说话有人会把你当哑巴吗?”从此,女生的笑容再也没在脸上出现过,而灭绝师太则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一个物理突然考砸了的学生,语文老师不解地问:“他怎么才考了这么几分呢?”旁边的物理老师自信地接上话:“他就是个笨蛋,考这点分很正常。”没想到正好被门外的学生听到,从此他的物理再也没及格过。
……
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孩子因为对乐高游戏的痴迷使得他数学成绩优秀,对建筑和设计常有独到见解。被语文老师发现后就要求孩子写一篇关于乐高游戏的作文,结果孩子干脆再也不玩乐高了……
也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热爱阅读和写作,在一次跟随父母去雪山风景区度假时有感于母亲陷入对姥姥思念的悲伤情绪,晚上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件事情,并充满感情地写道:要珍惜与爸妈在一起的每一天。开学后将日记交到老师处,结果被老师批为“文不对题”,因为老师布置的题目是《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最快乐》,哭得泣不成声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给老师看她的日记了
……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这些故事时的感受如何,至少我对其真实性毫不怀疑,因为这些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我的耳中发生着、伤害着,司空见惯又无可奈何,甚至是已经麻木不仁、无力回天了。
我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多次赌咒发誓,这辈子坚决不当老师。同学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担不起那个毁人的责任。一名老师不经意间一句话,就可能伤害一个人,让这个孩子讨厌这个老师,进而讨厌这个学科,最终毁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和一生。只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受害者。
当我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老师以后,我一直在警惕着,我是不是在做很多人都在做的一件事——极其认真地把别人送进鬼门关的事情——屠戮希望。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到了一丝恐惧,我的职业生涯已经有十几年了,所教过的学生也有千人了,我实在不清楚,我是否在无意中掐灭过哪一名学生的希望,如果他有的话。
哀,莫大于心死;罪,无胜于诛心。
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责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同理,要点燃别人心中的希望,先得自己心里有希望。一个整天抱怨、对教育工作失去热情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必然是更多的负面情绪,遑论点燃希望了。
教师的希望首先来自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仅把教书育人当成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那么教师就很难肩负起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不可能花尽心思,在课堂上倾尽心力,传递希望。
教师的希望还来自于对学生的关爱。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外教育思想虽然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关爱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离开了爱,教育便无从谈起。离开了爱的教育,就是没有希望的教育。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教师,伟大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动用教育的力量,去唤醒一个灵魂的希望,而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的则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慎用教育的力量,当心在不经意间掐灭一个灵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