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20周年不该忘记的

课改20周年不该忘记的

渐新堂

今年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20周年,一些非主流媒体抢占先机,急急忙忙地利用专版连续报道回顾了很多光鲜的成就与案例。

不应该忘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助推力度,尤其是在教育观念、师生人格平等、教育目标校正、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加速促进了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无可辩驳的成效。

也不应该否认,20周年的时间检验,一些口号一些举措,成为了改革进程中挥之不去的疤痕,不仅不应该忘记,还应该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避免再次变形复现,再踏覆辙。

一  开设艺术等综合型课程

2001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开设综合型课程。音乐教师要同时去教美术,反之美术教师要能够去教音乐;政史地教师要一边学一边去实践教社会与历史学科;理化生学科教师也不再分科,临时学习去教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

欠发达地区的一位局长说,我们这里缺少合格的师资,基本上都是高中生在教初中,不分科正合适。

这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遗风,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思维模式,在师资严重缺乏情况下进行强力推进。几年以后,除浙江外,所有市区县的综合性课程试验,宣布下马。

二  用通用的学习方式替代学科的学习方式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学习变革的哲理性。然而,当新世纪来临后,却往往只强调了上位概念,没有谁再去关注知识与能力了。若再去谈知识与能力,似乎就是反对课改,反对进步。各学科多年积累的学习方式,在强大的气场下,也只有偃旗息鼓默不作声。

少年儿童到了学习知识的年龄,到处张贴的是“想象比知识重要”,知识到底还学不学呢?

实践中逐渐淡化也没有勇气再去提及知识与能力,这一部分只能在反反复复被批判的考试中与大家见面。

三  用精英教育的憧憬替代国民教育的基础

冰化了是什么  常识性问题被长时间反复批判。

的确,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太深重了。期待着从娃娃抓起,堵上全国陪读,就不信搞不出一两位诺奖获得者,至少要是诺奖候选人。采用哈佛、麻省理工等高等教育的观念培养模式来要求来改革我国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育,憋住一口气大干快上,只争朝夕跨进世界精英教育的最前列。几乎每一所学校的奋斗目标都是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而绝不是本市本省本国的前列。

结果,基础教育没有了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六年连汉字要写方正的要求都做不到;初中毕业有的学校还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学生乘法口诀不会,加减乘除还明显不会。而这,谁都没有了职业责任,反正有百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比赛尖子在闪耀。

四  革除秧田式课桌摆放方式

无视班额大小,不管内容需不需要,一刀切要求进行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凡是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比赛课,甚至检查课督导课,都一律实行组团式课桌摆放。学生侧着身子、背着老师,进行着一堂又一堂一天又一天的学校课堂学习。

长此以往,学生的侧目注视,脊柱侧弯,发育受伤,全然不管。而所谓的小组学习因为年龄因为内容而并没有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往往是同步听讲齐声回答的同步学习,少慢差费的形式主义的学习。

  五  中考语文考查听力

言必称希腊,母语学习也要硬模仿西方,要求语文学科增加听力测试。

有的市连续五六年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考听力,并组织了好几次的全国性研讨会。有的省高中语文教研员也要求并强力试点在高中的语文学科考试中进行听力测试。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为基础为根本的语文学科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阅读写作,是发展书面语言(口语也需要发展,应该是第二位的),这是多年语文教育实践中早有定论的认知。除非是听力试题涉及到语料背景需要专业储备,诸如考宫商角徵羽,考化工材料等。

六  倡导自编教材自开课程

我国的教育尚处于四世同堂的阶段。顶尖学校的财政投入硬件建设优质生源的聚集垄断,一点不亚于欧美顶尖名校,倾全国全市之力后,有的甚至明显超越,令外国同行艳羡不已。

国外不少学校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材由教师自行选用及选编。将此做法进行照搬,提倡甚至要求自编教材自开课程。一泛化,一功利,人人都是教材编者,校校都有无数自开的校本课程。不管常识有无,无论资质深浅,教育似乎进入了红旗飘飘的大跃进时代。某省高中语文教材400多处错漏十多年了都无人无精力去更正,一位语文名师组织给高中学生一两年就编写了80多门语文教材。

国家的课程标准无人重视,甚至受到严重冲击,厅局校长们甚至一些地方的教师都无人提及,其基础的基本的学科教学,自然让位于浩浩荡荡的生机勃勃的校外培训机构。

七  高中选学多少高考就选考多少

共同基础,多样选择,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赞赏。

但是,高考怎么考,却令教师学生家长深感忧虑。管理课改的提出选修了多少就应该选考多少,选考分数占比应该与选修课程时间(必修选修的时间 4:6)占比一致起来。

喋喋不休争论不已,弄得教学现场焦头烂额忧心忡忡无所适从。2007年参加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原来告知提前两年给出方案,后改为提前一年,最后是仅仅提前了半年。仅仅语文学科,全国的选修课一百多门,怎么命题怎么判卷?

最后协调的结果,高考中有的学科选占比考10%,有的8%,有的5%,有的干脆0%。实行几年后,选考比例大幅缩水,有的学科干脆就在实践中取消了选考。

八  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穷国办大教育时代,模仿西方,有钱才能够任性得起来。

倾全市之力,设置门禁卡,售卖指派给学生智能卡,强力推行走班制。这是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标志性符号,招新生一千多人,拿六七百人参与高考,以此证明通过走班重点率如何辉煌,如何光亮。

然而,全国高中学校的教学空间在哪里,师资储备有多少,课程差异在何处,管理成本够不够用……同年级上千万的高中学生中有1%的学生能够享用中华大地上这样的精英式贵族般的高中教育?

时间说明了,这是推而不开的方式,至少是指能够在贵族学校推难以在普通学校广泛推开的项目,也是没有必要在学习形式上管理模式上大做文章的项目。

九   用未来已来恐吓学生搅乱学习心境

1990年代,看见到处有张挂的标语横幅:21世纪喝什么?这是商家的炒作:为卖瓶装水纯净水,尽管涉世未深的我们当时也曾经担忧和焦虑过。

一些教育界的专家深怕宁静致远,失去话语权。在基础教育领域大事宣传灌输未来已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去强调教育责任主体,不去考虑教育底盘的基础性,而是狂拉偏车。在无基础无底座,学生基本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尚未建立,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时候,就去提倡甚至强化批评思维高阶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智能化学习,用未来已来恐吓学生。导致一些地方一些区县两年内跳楼的中小学学生人数高达17人,尽管原因多样,但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恐惧,对远离年龄阶段学习内容的庞杂无法适应承受,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十  基础教育守不住基础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导致课程改革中直接援引欧美高等教育的做派。

站得高看得远,却看不清甚至不看自己的脚下,看不见所处的中华大地。中小学还属于基础教育范畴,还需要为学生打好接受高等教育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小学要办成学术性研究性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性质,污化了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些学校对所招收的全体学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在认真实行教育教学,三年之后,六年之后,达到国家课程开设标准的学生有多少,应该给社会一个交代。减去几百人后的数字做分母,学校中考高考的上线率升学率,除了蒙行外的人,还有什么阐释的必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