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篇名与要点
营卫,指营气和卫气。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主要通过对营、卫气生成与运行的论述,阐明营气和卫气的生理作用。在人体的运行及其会合规律等问题,所以篇名叫“营卫生会”。
什么是营气、卫气?营即营养,卫即护卫。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营属阴,出于中焦,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精气,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卫属阳,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
本篇名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
(原文)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译文)岐伯回答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其中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由此,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终止。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夜间气行于内脏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了。中午的时候,因为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夜半时因为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内脏的卫气最盛而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主持卫气的运行。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中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
(原文)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
(原文)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译文)岐伯回答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译文)黄帝说:我希望听到营、卫二气的循行都是从哪里开始的?
(原文)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译文)岐伯回答说: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上焦。
(原文)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您说说三焦从何而起,又是如何运行的。
(原文)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译文)岐伯回答说: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
(原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
(译文)黄帝说: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即认为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是什么原因呢?
(原文)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译文)岐伯说: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也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彪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这就命名为漏泄。
(原文)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译文)黄帝说:我想知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
(原文)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译文)岐伯回答说: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中焦所受的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而将化生出精微的物质,上行注于肺脉,同时将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以濡养全身。这种气是人身上最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
(原文)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译文)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却属于同一类,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文)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译文)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因此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有生机。
(原文)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译文)黄帝说:我想请教下焦是从什么地方发出?
(原文)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译文)岐伯回答说:下焦在胃的下口,将糟粕输送至大肠,又将水液注入膀胱,逐渐渗泄。所以水谷等物质,经常贮存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成为下焦主要活动之一。水液也向下渗灌,挤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污浊部分就沿下焦进入膀胱。
(原文)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译文)黄帝说: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
(原文)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译文)岐伯回答说:酒是谷物经过腐熟而酿成的液汁,其气慓悍清纯,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也会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
(原文)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太好了。我明白了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三焦的功能和特点。
文源:罾事物语
精彩文章回顾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49-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0-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4-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1-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82-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9-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0-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1-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2-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4-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5-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6-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7-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7-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9)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0)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1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7-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8-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29-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3)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0-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4)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1-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5)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6)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3-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7)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8)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9)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