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警察总找上门,他把造假绝技传给全村人,结果成中国第一造假村

方兴庆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洛阳伊川县葛寨乡烟涧村的村民,如今俨然到了70多岁,这个村子可不简单,里面基本上都充斥“历史气息”,随便一摸就是“两汉文化”,走到哪里都有“秦朝文物”,里面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连鹤方壶等价值及其珍贵的“古董”。
这些“古董”自然不是真正的古董文玩,而是方兴庆老先生所创造的赝品,要说道这个方兴庆其实也有点意思,他自幼家庭贫困至极,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20岁的方兴庆迫于生计,于是便出门闯荡,但是苦于没有手艺,更加没有宝贵的学历,这么一个条件在当时非常难以找工作,但好在方兴庆的聪慧的头脑最终引领他走向了富豪之路。
方兴庆在外讨生活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商贩,这个小贩便是专门倒卖古董文玩的,两人交流之际,方兴庆便看到了古董背后所隐藏的极大商业价值。为此方兴庆在工作的时候便四处向人打听该地的历史,看看有没有古董留存的可能性。
经过自己的努力,方兴庆也搜集到了不少的古董,但在那个时候,方兴庆一直非常低调,不敢虚张声势,生怕古董被人剽窃或者被警方盯上,但是方兴庆也比较热爱这个行当。在方兴庆收集一块残缺不堪的铜镜时,为了能够修复它原来的面貌,于是就找到了村里的老银匠。
正在修复之际,方兴庆也通过老银匠了解到,这个修复古董啊可不比修复首饰,需要上色,制造出铜锈衬托出“年代感”,里面的学问大着哩!听着方兴庆入迷,后面索性就跟着老银匠一起研究修复古董的方法,这一研究就是半个月。
通过半个月的坚持不懈,方兴庆终于知道到修复古董的方法,就拿这面铜镜来说,首先需要在铜镜上面抹上一层硝酸,随即又要放进碳铵的化肥中发酵,三天之后在拿出来了,这才能够使得铜镜在化学反应下生出了一层铜绿,堪称完美。
后面方兴庆找到了一个木匠师傅,让其雕刻一面铜镜的模子作为模板,看到这里相比大家都知道了,方兴庆正是要仿造出古董,而且这在当时也是可以说钻了法律的空子。方兴庆后又找到了三人和老银匠一起五个人成立了一个团队,重新起了一台灶台,仿造铜镜的帷幕就此拉开。
不过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苛刻,仿造除了需要极强的艺术功底外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性,由于当时没有抛光机,方兴庆在一个铜镜做成了半成品后,还需要进行手工打磨,一磨就是几天,这一年下来最多也就能打造几个铜镜,而单价则是五六百,收入还是客观的,毕竟在那个时候的五六百是工匠一年的工资。
众人尝到了甜头后想拓展一下业务量,于是他们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物件,方兴庆经常来博物馆,记下来真正的文物长得什么样子,甚至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回到家后就画下来,照猫画虎般的开始鼓捣自己的“事业”。
当时的青铜是五块钱1斤,一间青铜文物的成本甚至不到20块钱,但是却可以买出去200块钱,是个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方兴庆大多会将古董卖给古董贩子后,古董贩子又卖给了收藏者,这样持续了没多久,就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不过既然是仿造古董,也不算犯法,警方和博物馆也只能予以没收、批评处理。
等到方兴庆再想再创辉煌时,警方基本上就会盯上他。为此方兴庆也做不下去了,索性就把仿造古董的手艺传授给了烟涧村的村民,村民们见到不用远门也能够发家致富,于是纷纷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最终有着络绎不绝的古玩流向了外地,当时的批发商也注意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便纷纷购买后再转手卖给外国人。
加上当时的商家知道这是仿造的,自然不会认为诈骗,时间久了,随着村民的手艺日渐精湛,这些仿造古董日渐变成了工艺品,售卖的价格以及渠道也是对外公开透明,大众们买了之后放在家里做一个摆设也无可厚非,因此,也就导致方兴庆带领了烟涧村走向了小康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