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帖 | 揭秘帕格尼尼高超演奏技巧的真谛
揭秘帕格尼尼高超演奏技巧的真谛
原文作者 / Ruggiero Ricci
翻译 / 杨静怡 强怡灵
原载4月18日英文《弦乐器》杂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代又一代的小提琴家都在探寻,究竟是什么技术秘诀成就了“魔鬼小提家”帕格尼尼 (Paganini) 的传世盛名。2014年,当代伟大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演奏大师鲁杰罗·里奇 (Ruggiero Ricci) 在生前的最后岁月里撰写了这篇重要的文章。
↑当代伟大的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
帕格尼尼为何能拥有如此精湛的小提琴技艺,是因为他拥有未曾透露的个人秘诀?还是仅仅因为他恪守传统方法,通过了经年累月的勤奋练习?
由莱斯利·谢泼德 (Leslie Sheppard)和赫伯特·阿克塞尔罗德(Herbert Axelrod)撰写的帕格尼尼传记中,引用了传记作者的朋友朱利叶斯·肖特基(Julius Schottky)的话。据肖特基的说法是,帕格尼尼坚持认为他掌握了演奏小提琴的秘诀。
肖特基曾写有这样一段文字——
帕格尼尼经常在我面前暗示,当有一天他厌倦了舞台表演时,可能就会鬼使神差地向世界吐露一个天大的秘密。音乐学院可能不知道这个秘密的存在,但它对于小提琴演奏的作用是巨大而奇妙的。一个学生要是掌握了这个秘诀,技术就有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用通行方法的练习者,即使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刻苦练习,可能也到不了这个水平。
尽管与帕格尼尼同时代的很多小提琴家对这一说辞表示怀疑,但帕格尼尼还是坚持这么说。肖特基说,帕格尼尼总是很诚恳地向我强调:“我向你发誓,我所说的完全都是事实......你可以明确地把我这话说出去。”
↑“魔鬼小提家”帕格尼尼画像
小提琴被称为“魔鬼的乐器”,亦或是演奏时琴弓的激昂跃动,亦或是眼花缭乱的指法技巧,其演奏技艺会让人望而生畏。小提琴这件乐器设计本身并无问题,只是大多数人没能留心分析它的结构。
小提琴的相邻两根弦按纯五度定音,受物理定律制约,每根弦之间降低约25个半音,因此它的演奏技巧具有系统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流派的演奏方法是基于这种规律的。
小提琴手的练习目标,应尽量缩短左手技巧的练习时间,换言之,就是要找到捷径。帕格尼尼所说的秘密是否指的是一种新的练习方法呢?或者是他自己摸索和开创的练习方法。根据他留下的线索,这种猜测大有可能。
帕格尼尼说:“艺术家们一旦知道了我的练习方法,就会开始更为透彻地研究小提琴本身的构造,因为它的内涵比大众现在所认知的要丰富百倍。我的练习方法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对小提琴深刻研究之上的。终有一天,他们都会来学习我的这套系统方法。”
↑“魔鬼小提家”帕格尼尼画像
这番表述意味着,帕格尼尼所说的“秘密”,或者说捷径确实存在,所指很可能就是他自己秘而不宣的这套方法。
那么一个小提琴手能否通过学习这套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来掌握帕格尼尼所说的演奏技巧呢?是否因此获得了掌握高深琴艺的捷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
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我试过戴着手套拉小提琴,或将小提琴固定在墙上拉,或者躺在地上拉。也试过堵住一只耳朵演奏,堵住两只耳朵演奏。还有在衣橱里拉琴,或者坐着演奏……这些方法我都试过。
直到我83岁时,肩膀和背部的疼痛让我没法再托住小提琴,我第一次取下了腮托……就在这一刹那我找到了答案。我惊讶地发现,如果没有了腮托,我就不得不改变我整个的左手技术。从这一步变化开始,我离帕格尼尼的秘密就越来越近了。
↑年迈时的鲁杰罗·里奇
帕格尼尼尽管从未公开透露过他的秘诀,但他说过的话中有两条线索一直被人们忽视。帕格尼尼曾说过:“小提琴只有一条音阶,小提琴只有一个把位。(There is only one position, and there is only one scale)”我仔细分析了他所说的这两个观点,开始一点点悟出出他话里的深意。
↑帕格尼尼画像,貌似没有腮托
如要进入进一步研究,我们就必须先要了解帕格尼尼的演奏方法。在腮托被广泛使用之前,演奏家左手把住小提琴后,头部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他们将手保持在小提琴的侧板上,以大拇指为轴心,手指向后或向前移动来演奏。根据多方的说法,我们可以确认帕格尼尼就是这样演奏的。他会用手腕抵住侧板,手以弧形往前后转动。这是一个古老的被遗忘的演奏方法,在这一方法的基础上,帕格尼尼发展出了他自己的独门绝技。
↑再看一张帕格尼尼画像,貌似确没有腮托
斯波尔(Spohr)在19世纪早期发明的小提琴腮托,彻底改变了这个方法体系,小提琴手们不需再用手把持小提琴,而是用下巴与锁骨和肩部夹住,于是,左手活动的空间就变大了。从前的方法倾向于采取谨慎的演奏方法,避免出现大跳,演奏幅度越小越好。而腮托的出现使小提琴家们发明出了移指换把,大拇指能够随着其他手指移动,手和手臂随之解放出来,自此产生了与更炫的演奏效果配套的更为激进的演奏方式,产生了更多的演奏动作。
使用腮托的演奏方法已深入人心,我无意改变,但我还是要指出,腮托的出现使我们遗失了旧的演奏技术中最显著的特点,也无从窥见帕格尼尼演奏技巧的本质。顺便说,腮托以及因其带来的这种新的演奏技巧,虽然能让我们更为轻松,但对小提琴手的脖子、肩膀和背部带来了极大的损伤。
帕格尼尼演奏时会把左手倚在琴身上,这样他的手指就能够向上延伸到第一把位,从而避免生硬的换把。所以,这可能是他成功的秘诀。
帕格尼尼演奏方法的另一个变化是姿势,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我们得知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上身习惯向下倾斜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他的左肘是靠在身体上的,而不是像现在老师教的那样举高。如帕格尼尼这样的体位,将手支撑在小提琴侧板上,几乎没有什么手臂移动,手势移动量减到了最小。我们可以尝试演奏帕格尼尼第十九随想曲中的一段(如下图谱),将手放在小提琴侧板上,并呈弧形旋转。
如果使用腮托来演奏这一段,换弦、换弓和换指动作会很频繁,这是有风险的,好比原地起跳后要恰巧落回到起跳点。其实,并不需要像演奏长号那样将整个手臂从指尖移动到肩部,而要以侧板为支撑,大拇指为基点,用手画弧。尝试演奏帕格尼尼第十九随想曲的第28小节,我们可以将拇指固定在第三个把位,再转动左手。
用手抵住侧板,拇指始终接触小提琴,并作为手的其它部位轴点,演奏第一把位时手指往拇指上方延伸。与其把手放在低把位,演奏低音时手指再向上伸,不如在演奏高音时手指先向下延伸到低位,演奏低音时再往回缩。这是个好方法,我们尝试演奏下图所示的第三随想曲片段。
接下来的例子证明,如果拉琴时手是靠在小提琴上的,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移动手臂,手指就可以在音符之间滑动。请拉一下下面这段。
如果我们用下巴固定住小提琴,就需要多次换把,从第四把位换到第三把位,从第三把位换到第二把位,从第二把位换到第一把位。在这过程中,手臂就要带动左手从指尖位置移动到肩膀位置。
根据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演奏者在一个平面中连接两个点是最快速的,而不是手指在空气中跳来跳去切换把位。演奏者必须让手始终接触小提琴,因为如果拿得不稳演奏就会出现状况,所以蟹行换把是更为安全的方式。
所有的动作都应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轻盈,一个测试方法是可以把小提琴琴头抵在乐谱架上演奏,如果谱架在拉琴时移动了,那就说明手臂和手的移动太生硬太突然了。
如果我们能用手托住小提琴,就不需要用腮托了。但我并不是想淘汰掉腮托,自打学琴起,我们就习惯使用腮托演奏,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腮托,肩托同理。拉琴时头部越习惯向左倾斜,肩膀越容易出问题。所以,演奏者应考虑选择可调节高度的肩托,使其可以到达颈部底部,再调整好肩托到下巴的合适距离,以避免头部过度向左倾斜。
↑视频:鲁杰罗·里奇演奏的帕格尼尼《磨坊女变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