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诗评集(诗歌类)】赵元苍评尚飞鹏作品《一直跑到太平洋》(42)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诗评人简介】赵元苍,陕西周至人,现居西安,历任西安外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多年从事《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写作学会会员,陕西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评中心诗评、副主编,《望月文学》、《长安学刊》杂志编委。在国内刊物、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诗评、书评及学术论文多篇。热爱文学,钟情书法,坚持在文学中思考人生,在书法中历练品格。诗观: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用灵魂去书写生活,用真情栖居于诗意。

【诗歌作品】

一直跑到太平洋

文/尚飞鹏

安静下来了

终于安静下来了

仿佛从来就没有喧嚣

听不见风声

听不到树叶的浅唱

仿佛从来就没有声音

太多的善良不见了

太多的生命消失了

大地上缺少过邪恶吗

光明找不到了

月亮哭瞎了眼睛

太阳死于一场大火

只有水

可以逃离现场

一直跑到太平洋

【赵元苍品诗】

     毁灭与逃离

      ——简评尚飞鹏诗歌《一直跑到太平洋》

生命之中善与恶,光明与阴暗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就如黑白对立融合的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然而,面对一场“火”的考验,谁会毁灭,谁会逃离,尚飞鹏的诗歌《一直跑到太平洋》为我们演绎了一场生死大逃离。

    一、   前“静”后“动”。

诗歌的前两节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安静”的诗歌意境氛围,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没有喧嚣,没有浅唱。为什么这么静?在此,诗人用了两节的篇幅渲染的静实际是一种表面的静,读者诵读之后,不免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此处无声胜有声,它是火山爆发的前夜?

   二、“静”寓于“动”之中。

诗歌在经过前两节“静”的铺垫之后,为我们揭示了“静”中掩藏的危机。“太多的善良不见了/太多的生命消失了”,这是对“静”的原因的回答,也是对“静”的结果的剖视,因此,诗人接着就对“善良不见了”“生命消失了”进行了深层的追问:“大地上缺少过邪恶吗”,这样的追问,将善与恶推向了前台。

三、“动”的毁灭与“静”的新生。

诗人展开充分的想象,用太阳、月亮,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宏大、空阔的诗歌意境体系,当一场世纪般的毁灭降临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月亮哭瞎了眼睛/太阳死于一场大火”,美好与邪恶具在其中,诗人想象非常大胆。如此的毁灭究竟是什么?诗歌为我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也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最后一句:“只有水/可以逃离现场/一直跑到太平洋”。逃离的又是什么?这使我想到《圣经》中人类洪荒时代那场水灾,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诺亚方舟”呢?水奔向太平洋,不仅逃离了毁灭,更使它广阔、深邃,变得更加强大。这逃离的“水”代表的是什么,诗歌的想象同样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我们同样可以想到《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因此,诗人引入“水”这一意象是相当成功的,它是“道”,是“真善美”,是生命、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经得起考验的事物。

 四、诗的语言极富张力。

诗歌的语言在质朴中蕴含了不凡的气势。最后“一直跑到太平洋”与题目完全一样的句式,看似简单的重复,实是对诗歌意境和诗意的再次强化,把读者带到了新的意境之中。广阔深邃的“太平洋”使读者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同时这一句与题 目形成回环,完成了诗歌形式上的美感创设。一个“跑”字,拟人化的描写,使“水”的形象更加清晰。同样,“月亮哭瞎了眼睛”中,“哭瞎”二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诗人简介】尚飞鹏 1954年生于绥德,先后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榆林学院中文系。曾任《艺术界》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诗集《情王》、《情后》、《舞者》、《膜拜大地》、《蓝调》、《双乳》。文论集《说话》。诗集《情王》获陕西省第八届文学奖、撰写八集纪录片《路遥》,并荣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大纪录片奖。

中国诗歌报和天安门文学荣誉出品

中国诗歌报诗评中心全体编辑人员

总监:海底月

主编:幂闻

副主编:冯福君 赵元苍

编辑:张林

编辑:张志河

诗歌编辑:李海楫 李悦岭 柯羽 村邻 舟儿 赵富有 左秦 白丁 二木 张志和

诗词编辑:陈勃 赵云翔

本文系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版权信息。

如有打赏80%(其中20%有诗评人支付作者)支付诗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