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火得却是她!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没有得奖的残雪,成了网络上的热搜。残雪究竟是谁?为何她的文字堪比鲁迅?
文/如海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没得奖的中国作家残雪上了热搜!
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10月10日,举世瞩目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不出意料,得主依然是外国的国宝级作家,我们同样陌生和懵逼,而长跑健将村上春树依然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我们,莫言之后,大家早已没有了太多的期盼。毕竟,诺奖是西方世界把玩的玩意,有了零的突破就足够惬意很多年了,了却了空白的遗憾,就无伤大雅了。余下的,就交给西方大家们狂欢即可。
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给世界贡献更多的好书,让人们特别是国人有一时的兴趣去阅读文学作品,不一定能持久,或心血来潮,或附庸风雅,或为了孩子的考试,能够去读读成名的文学作品,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好事。碎片化的时代,能啃大砖头书籍的人寥寥,匆忙和焦灼的时代,我们都没有时间休憩片刻,那怕是静静地仰望星空。
依靠评奖的方式来凸显文学作品的意义,来倡导和浮现阅读的可贵,进而能够掀起一阵书籍翻阅之风,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下的现状是这样的:文字孤独而羸弱,文字输给图片,图片输给视频。所以出现好的音乐要靠抖音来抖成网红。文字的世界,荒芜而柔弱。
残雪因此次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成名,可能是于国人而言最大的黑马,显得滑稽荒诞,令人大跌眼镜。家长都准备好了下单了,要购买昨日诺奖得主的大作给孩子了,结果坊间热闹腾腾:且慢!请先购买残雪的书。
一个比诺奖得主还要热门的人,是残雪。
残雪究竟是谁?
2012年,莫言曾说,我不预测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谁,但我希望是中国的残雪。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她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大有碾压莫言之势。令人讶异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居然不知。
一个在国外备受推崇和褒奖的中国作家,在2019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残雪上榜,高居第三,热度超过日本的村上春树,成为大冷门。一个自媒体活生生10万+的题材,差点就错过了,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残雪,一个在中国最接近鲁迅写作的作家。她,其貌不扬,长相乡,生得土,喜欢出名,不断大量阅读和创作,不用手机,不玩微信,30岁开始写作,60多岁被人知晓,700多万字的作品蔚为壮观。她的作品剖析人性,小众而独特,无情地揭露人性世界的卑劣,龌鹾和丑陋。
残雪,还有更爆料更惊人的地方。她小学毕业,一生的时间只留给写作,阅读和英语学习三件事。她的英语水平高超到能够自由地阅读外国小说和英文哲学,为自己的作品翻译到国外时自我校对。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残雪的作品受众是小众,但她不在乎,她坚持她的写作风格。她和世间俗气的你我一样,渴望成名。残雪甚至很狂妄,她从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因为数量多而降低了质量,她鄙夷当今文坛的一些大家,认为很多人不过是混迹文学之中而已。
一个真实而爽朗的残雪,封闭自己,醉心创作,作品却犀利却没有闭门造车的痕迹。
横空出世的残雪,励志而才华洋溢,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去阅读她小众的文学作品。听起来像一个网络作家,竟然是人间瑰宝。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呵护这样的好作家,苦心孤诣地一辈子坚守创作,火或者不火,是否能够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都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再罗列下残雪的作品:《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小屋、街道、白云,看,是不是觉得特别适合用于阅读理解,出点中考或者高考题?还犹豫什么呢?
残雪就像屠呦呦,一夜之间,我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无论怎样,她们都值得我们尊崇和敬仰,哪怕明天开始,我们的目光又转向了另外的热点。读书,和灵魂对话,从来都不会是一场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