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微刊(文/雅克)::随札一十一编
雅克:随札一十一编(选一)
第一编:预料中的一切终于来了
第二编:光明顶
第三编:芜妄之辞
第四编:坏思想
第一编:预料中的一切终于来了
预料中的一切终于来了
预料中的终于来了,期望的还没有到来。悲哀的不是这个时代,悲哀的是要么成为寄生虫要么成为幽灵的“知识分子”,终于选择了寄生虫的生活。他安顿好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也不再与普通大众有什么关系。他对时代的回答是:“让我们和解吧”。
当有人这样说时:
诗歌结构的内在意识形态化与语言符号所指能指的相互丧失
2008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年”:冰冻、叛乱、地震、奥运、经济衰退、大三通等等、等等,无一不与中国直接相关,且同时为世界瞩目;2008年也将是中国的一个分水岭,2008年之后,中国诸多领域都发生本质的或明或隐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在以后或很久之后,逐渐显露出它的面目来。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世界大格局的变化,也将一样无孔不入。看看目前的诗歌潮流,就可以窥见这种变化怎样影响着写作:
目前的诗歌写作,愈来愈趋于精巧、优雅、温吞、可人、繁复、模糊、均衡等,而且看来,这种趋势会有增无减。也在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的群体,更多地是写作着的阅读者。如果你大喊大叫,那是粗俗平庸;如果你直来直去,那是幼稚浅薄。
时代的美学特征已经浮出水面。
诗歌结构的精巧,对应的是写作的社会学特征被一再抛弃与剔除后的自娱自乐。诗歌在不承担所谓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将自娱自乐注入其中,同时,所谓的思想也被弃之不置。当然,这一切,都并不意味着写作的意识形态特征的消失,而是相反,从另一方面看,是一种意识形态被赶出去后,另一种意识形态体面地登堂入室;更有甚者,是同一种意识形态改头换面后的合法化。如果以前写作中还有强制,那么,现在是乐于。是:
“想要他们放我进去,我渴望笼子
自由是在笼中散步”
——《现代都市豹》
写作再次在各色人、事、物的蛊惑下,越来越离开反省与沉思,而且,这次是心甘情愿,是求之不得。这样,精巧、优雅、温吞、可人就是必须的。否则怎么能被接受呢?成为器物后,才能把玩,才更接近“美”。当然,这里一样存在概念的偷换:此“美”非彼“美”。优雅的姿态等于说:“我是潮流”;可人也等于“享乐”。但这一切如果都大喊大叫、直来直去,那是要被嘲笑的。此时,就需要繁复、模糊、均衡等。
模糊对应的是去社会学因素后,写作者立场的丧失与自我立场的随机应变,也使得写作中的意识形态特征更加隐蔽与模棱两可。写作者仍然要面对伪立场,只不过这次写作者以为这才是自己的立场。但事实是,一个精神非独立的写作者,他的立场从来都是伪立场。
这种繁复、模糊、均衡既可以麻痹对立群体,又能讨好非对立群体。这种游移随机的立场,必然导致诗歌语言符号所指与能指的一再分离、间离,甚至所指与能指高度分裂的紧张,从而致使所指与能指的互相丧失。“客观对应物”不再存在,“深度意象”由于扭曲而落空。
事物的本质呈现为结构,即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符号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方式。
这时,写作者终于又半遮半掩或明火执仗地回到了特定的人群:也是文学艺术终于又投怀送抱于特定的一群人。它逐渐变得整齐划一,在一次又一次地去掉本不属于它承担的这群人之外的其他人群的一切。语言在这里再次显示了它的阶级特征,美再次露出了它的意识形态面目。
一群人终于要明白、懂得:自己的“美德”却原来是帮凶。
“一个地主的早晨(列夫·托尔斯泰)”却原来比“一个民工的夜晚(***)”更加真实。
一个阶级的美学要终于成为所有阶级的美学,而这中间的许多写作者,是这个美学的自觉自愿或努力自觉自愿的文学实践者。
文学终于又回到了“有资”们的怀抱,“有资”们的那些被主流认可的审美趣味,也终于可以登堂入室、大行其道。被“有资”们与主流包养的写作者,终于也可以结束战战兢兢的日子,而安心投其所好、也实现一下自己那些自己不能实现的优越、尊严与梦。
2008-12-30
这种声音何其微弱与无力!
现在,我们有必要来问:为什么是中国式生活。
如果这可以是一个写作的命题,那么,它应当涵盖如下:
1、首先是“生活”。即当下,既是当下,就意味着你在这个泥淖中,你的身体总是或多或少沾有这泥淖的一些物质。不是伪立场、伪造与伪饰的写作。
2、其次是“中国式”。它意味着对已有汉语语言特性的把握,既是中国的,也就暗示已经有一个或隐或显的非中国的参照。它意味着“生活在此处”。
3、第三是“是”。“是”就是存在。是需要我们澄明与去蔽。澄明要求我们在敞开中确认与反观,去蔽是走向真,是“关系”的可以言说。
4、第四是“为什么”。它应当包括在当下的沉思中对文化历史地域个性心理等的向后看与向前看。从而为我们呈现过去、构造当下与预设未来,寻找一个存在的“家”。
这种中国式生活,不但应当是“中产阶级”、“高产阶级”的生活,而且应当是“低产阶级”的生活。何况,在“低产阶级”没有走向“中产阶级”、“高产阶级”的通行证以前,就为“中产阶级”、“高产阶级”正名,这怎么能让人心安呢?更何况,关于这种“高、中、低”的命名(听证、物权、私有......),其隐含的前提,仍然是“有产”。说白了,他们都是“资产”手中的玩物。而其实,在中国,无以数计的是“无产”。
一个曼陀罗式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是稳定的,和谐的。但这么良好的愿望不是靠恩赐就能得来的。无视“无产”的普遍而以有限的“有产”粉墨登场,这只能是耻辱!当然这不是有产的知识分子的耻辱,而是他们的荣光!对于无产的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耻辱!而不是荣光!
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但是有恩赐的独立么?无论是装疯卖傻、嬉笑怒骂,还是成仙化道、寄情山水,都脱不了寄生的干系。
独立的那个幽灵,始终都没有出现。现在看来,还是很遥远。对于很多虚假的抵抗者而言,顺从从来就不是难事,而是求之不得。现在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那些,在对想做奴隶而不得的那些在说:“和解吧,只要和解,你就会像我一样,是有产了”。
2009-3-6
原文刊载于《甘肃文艺》2014年3期
第二编:光明顶
一、嗜毒成性
11、嗜毒成性
每及夜深人静,万物各自蠕动
他调制各种毒药
服下
这缓解了他难以忍受之痛痒
但也让他腐烂增多
12、首先是体验,是重新活一次。它来自于对不可逆转的时间的回忆,来自于对不可重置的空间的想象。它们构成了生活的理性与行动的感性。
13、他之所以会一再地被教育,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中,一种现实是规定性,一种现实是自由性。他们都有各自的坏蛋。
14、面对已经控制很深的写作,我们需要一套增加其宽广度的理论,说明深度的时间性如何转换为空间的丰富性;面对宽广透明的写作,更多的时候,我们能说的是一种情感引起的另一种情感,从而让他丰富的空间性达到与时间的深度性一样的效果。
15、线性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总会让我们叹息流逝;同样,立体的不可重置而又磨损的空间,一样在考验我们:能否将一切放回原处?
16、不是数量、速度、频率的问题;不是不为人知的问题;是共用一副嗓子、一板假牙、一套表情的问题。
17、你说出的那些,是从你体内取出的结石:对蚌而言是痛苦的分泌液的包裹物,对世人而言是珍珠的那类。
18、这样假设,你在写,你是在与一位你极为崇敬与畏惧的人交谈,而你要明白,你所说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必须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思想、知识、技巧等,因为他无所不知。否则,你的屈辱首先来自你自身,而不是他。事实原本就是这样:你所有的把戏与玩弄,对他是无用的,因为他无所不知。
19、不要小瞧蝗虫,亦可遮天蔽日。
20、不是太少,不是太多,以至于我们不过是机器;不是太慢,不是太快,以至于从不怀疑我们的体力。我们已成为肉体的海洋,以至于都懒得正眼相看。
21、不是已经“是”的问题,而是应该“是”的问题。
22、我是你们的死敌:家长与祭司们!于你们的宗亲谱系而言,我是杂种;于你们的庙堂神像而言,我是恶棍。
23、一个循环的时间观被改造为一个线性的时间观之后,随之附着在其上的许多事物,亦纷纷脱落,找不到栖息的枝条。而世界原本是各自有一个丧钟的。
24、去掉修辞与情感,打开名称与物质,正是时空的转换。
25、如果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我为什么要运动?这至少表明我不是健康的或者我害怕自己是不健康的。
26、逃离或避开“此处”,但在“彼处”扭曲、伤害。
27、对于时间的不可重复的线性流逝的抵抗,就是对空间的立体分割与重置的不可能的寻找。
28、先知颂
你们来了,你们判断,你们害怕
你们匆忙说出的那些言辞
害苦了他们
他们为纠正你们的错误
一生都走在另一条错误的路上
29、咏叹辞
这些花草兀自荒废
并非因为没有你的注视
是他们自己荒废自己
你的感喟是徒然的
他们带来的
他们一样带走
30、这个人既然他能容忍你的精美光滑,你也要宽待他内心的破败。
二、与死者交谈
34、技巧何以成为思想:作为技巧的“陌生化”,在思想上是“个人的现实”;
35、从诗中抽取意义,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可知的恐惧与道德及现有秩序的需要;
36、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造、结构的形成与气息的产生,无一能免于思想、立场;
37、所有的阐释,都应当是为尽力说出一种状态,而不是得出一个合乎逻辑推理的结论;
38、现实不再是阻碍,当有一个高于它的规则组织时;
39、一个图像的、空间的世界是适于在其中抒情的,但还有一个语言的、时间的世界,需要我们描述;
40、细节意味着独一无二,意味着个性,意味着个体存在的形式与理由;
41、是的,你看见的春天是绿色,但这个诗人还告诉你,有一个黑色的春天;
42、比如,这样说吧:一个大法官穿着睡衣与穿着大法官制服走在街上,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他是大法官自己,勿论他穿着什么,他都应是大法官。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是大法官?当然不是他穿的衣服。很显然,大法官在这里也类似一件衣服,还有一个决定大法官是大法官的东西,但不是大法官本身,是法,那么这样看来,大法官就是法的衣服。法是什么?法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方式,国家机器是一群人利益的保障工具,这样,看来,一群人的利益也只能是共谋!
43、写作中有以下几种声音:与死者交谈、与自然交谈、与另一个自己交谈、自顾自喊。它们呈阶梯状态。
三、破除魔障
44、真伪的相对性:真伪是分层次的,一个层次的真,在另一个层次可能是伪。但呈层级状,反之是不成立的,即另一个层次的真不会是一个层次的伪。
45、意象的真伪:深度意象可以是伪的,但是哲学意义上的伪;表层意象可以是真的,但是视觉意义上的真。前者经受哲学的考验,后者是由近视造成的。
2009-5-11
46、由无知到知,由知到“无知之知”,可为更高一境界,已类“三教”殊途同归的最高境界;俗语云:看破红尘,殊不知未入红尘,何来看破?但是,入红尘而被淹死者,比比皆是,所以“看破”是修为得来的“自然”,而不是物性的“自然”,是“无知之知”,修为得来的“无知”,不是物性自然状态的“无知”。于技艺的复杂简单而言,此时的简单是复杂后的简单。复杂后的简单是什么意思?就是这句话是“大白话”,却能经受时间与一再阅读的考验,就是这句“大白话”,你想要拿你自己的话说明白,非得成堆的书袋子与一生的经验,或许也只是挠到皮毛。
47、由内心无知盲目冲撞的简单,到内心知而“伪饰”的复杂,再到内心“无知之知”的单纯、坚固、透明、清晰,是修为得来,是悟得何为自己,何为自己能做与该做,是消除了万物与己的对立,是物我一体。所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再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复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还有别的可能么?当然有,不见山,不见水。但这样下去,最后就差不多只是文字游戏了。
48、诗歌依技艺或思想写到只有一己或无己,都算不得什么,对于无技巧,我们谈技巧,是为了那点可怜的思想得以被挽救;对于无思想,我们谈思想,是为了那点可怜的尊严得以被挽救。诗歌当写得万物于我心中,我是万物;我游走于万物,万物是我;无阻无碍,是为化境。此时内心的声音,不复辩物我,无分技艺与思想,离弃炫技,离弃痴想,大智若愚,不辨复杂简单,皆是真声。万物是什么?我是什么?当然不是你现在想到的。万物就是万物自己,“我”却不一定是“我自己”。否则还谈什么万物与我、万物与我的关系。
49、由此可知,很多所谓的交流都根本不存在,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在一间密室。貌似相同的判断与问题其实更似“共谋”。是在承认一个既定的前提下各自决绝的分道扬镳。所以在这里,你最坚决的反对者,是你最为可靠的朋友与敌人。
50、“光”照耀之下的泡沫固然绚丽,但最后还是“光”,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泡沫,我们也无从看到光还可以如此“绚丽”。区分技艺与思想、简单与复杂,其实都不是问题的症结。就如区分羊与羊毛。所谓“名”与“实”,其实时刻在你的眼睛与大脑之中与之外跳跃。
51、复杂也罢,简单也罢,都是向“真”的靠近时,就是必要的。但更多的复杂或简单,是未入其门的自我掩饰,是“伪”。那么“真”何指?不知道。但可以“证伪”,也就是说,直接些,出现一个拷问一个。
52、时刻要检讨与反思自己写作的立场与位置。对于回避自己技艺与思想的立场的写作,大多都是“伪”写作。没有普世的写作,这个让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由此可以进行不朽的写作的神话,其实是不存在的。你能解决的只有“自己”的问题,而且就此也要一刻不息。当然这个“自己”是大有说头的,不是简单的“你”、“我”、“他”。
53、越来越觉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偶然存在的相遇、敞开、倾听,如此而已。各自的问题还需各自泅渡。不在一个台阶上,也没有相同的境遇与问题。五楼有五楼的问题,三楼有三楼的问题。
54、还是要问“为什么是中国式生活”。而不是“生活在别处”的写作。这是写作的出处与根。“中国式生活”决定了“中国式语言”与“中国式写作”。很大一部分写作中的焦虑,是来自“无根”,来自“生活在别处”的这个最终要破裂的泡沫的一再失魂落魄的警告,来自“舅舅不疼娘不爱”的尴尬。传统的关于“人”的规定性被打破,追尾的关于“人”的预设又无法落实,让很多在中国存在的事物其实都很无效与无奈。一个翻译体的“伪汉语”为什么可以让一个原创的“汉语”无地自容?那不只是语言的问题吧,更应当问问创造语言又被语言重构了的人。
55、对我最后而言,甚至最后与吾人而言,根当在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言的使命是它,文人的使命也是它。这不是笑话,这不是妄语,这是千百年来还之所以可以留下来的中国文人的心底戒尺。经不起这个戒尺的衡量,那也就是玩玩罢了。
2009-6-11
四、惟超乎象外,始得其环中
56、不是简与繁的问题,如果繁只是在事物的表象差别,那其实就像短裙与长裤的差别。衣服的华丽多彩最终还不是人的华丽多彩。简之难其实在于心最终意识到要固守的其实就那一点,但要固守却很难。就如异域之谓心,是指胸腔内那个物件,他们谈复杂谈的是生理解剖的复杂,而本土文化之谓心,是指一抽象存在,其简单是指要直接固守,其复杂是指固守之难。
57、求差别求新的异域思想能否医治求汇通求和合的本土问题,据这多年来的实践,看来大多是无效的。有缘木求鱼之嫌疑。前者是强调事物,后者在人心。一如腿坏锯腿,手坏锯手,将人“科学”为许多零件的西医,更多的时候对国人是无效的,心坏了是无法锯掉的,有些病还得依靠本土的医道来治。手术刀并不能包医百病。
58、我们所求的更多的东西,其实现在是一个泛泛的西方以重商为中心发展来的一套人求诸外物、宰制外物的欲望逻辑,所以多是物质,是身外之物,而不似中国自古以来就求诸己心,证诸己心的传统。
59、不过,国人之所以这么多年来死心塌地、心甘情愿这样,是因为前所受的屈辱,让国人无法再相信祖先。其实问题在于,是他之物之暂长攻击了吾之神之暂短;现在好像可以再掉转一下,回来,吾之长正是他之缺。所以两厢对比之后,首先要守住吾之长,再吸取他之长,而不是一厢情愿一昧搞基因转换。
60、中国传统重和合汇通,即免于人之分裂,物为心证,心游于物;而非异域来风,其重在事物在差别在细节,心为物役,故人格分裂是常态。无根的写作往往导致这样的问题:对一种文化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对另一种文化好像成为了致命的问题,而一再把对于自身不是本质的问题提升为本质问题。
61、不再迷恋于事物的差别或被这些差别所迷惑,直接求诸、证诸己心;也不再为事物的创新所累,而知固守其心,正是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即非其心常在它,而是它常在其心。
62、我想我们终于应当意识到:我们建立在海市蜃楼基础上那些“繁华”与“创新”,何其不堪一击。其实都只是“物”,是速朽的那些东西。所以其人格也无以印证其作品,那有不速朽之理?
64、就整个现代汉语写作而言,我不认为有谁实现了汉语言从字、词、句式、结构甚至音调、音律、心性等的与传统汉语美的和合汇通。
66、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思想思维方式、生存经验的和合汇通没有完成,语言的和合汇通会单独完成。也不认为不能求诸、证诸己心的写作,会长久生存。当然这个心不是那个异域文化的物质本能与欲望的心,而是延续传统文化而来的那个抽象的心,而且也更侧重于儒家传统,释道则基于为补个人心性裁而取之。
2009-6-21
第三编:芜妄之辞
一、芜妄之辞
1、镜中吟
夤夜,偶观镜中己像,怵然惊惧,邃至丧失二者。昏厥。始知“自我”,亦无非一捏造。
2、相对论
当他一个人走时,他从未恐惧,且逾走逾远。但当他被迫回到人群,他惶恐。世界的同一、逻辑、意志......
3、生产真相
类似心怀颇恻,逻辑组织推导出一个安慰。不明就里的安慰,无计可施的安慰,致死无回的安慰。
4、别无用心
现在,我,类同太监,徒具雄心。在认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跳跃,左忽右突,旁无所依。
5、在场、缺席或其他
如果在场,边界是否就能保持完整?在场的缺席如何?缩小,就可免于切割?
6、秋亦无所拘
蛐蛐的叫声已渐慢渐远渐弱,秋天给你一部分,秋天收回一部分。
7、造就的事实
鹦鹉之获得奖励,在于笼子的满足。
8、乡村智慧
顺从于你之谓“乱力怪神”,他们得一全身。
9、所谓噪音
屋后那家不存在的木器加工厂电锯切割木头的声音,是惟一被保留的事物。
10、免于叫嚣
鹰飞雀鸣;风吹;水流;山绿山枯。你来,你歌唱,你走,皆居于其外。
2009-9-6
11、悉数收下
我悉数收下这些予我之腐烂。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我的影子。我保持厌恶。
12、丧失纪
连续七天,这里只是或阴或雨。霉变的事物与气息充斥。兀然在阴雨中保持干燥显得虚假。
09-9-9
二、合一,不二
1、樱桃番茄、小西红柿、圣女果。同一事物被不同命名,暗示的是不同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与构想及期望;
2、制造一个平衡,而非寻得;
3、他们仍将是快乐的,在我离去之后,但这快乐永将处于不安与疑虑之中;
4、马戏团里的猴子走在大街上,但那又能怎样呢?它内心的恐惧比人更甚;
5、独自一个人晃荡在这温暖的人世;
6、梦的缺陷:
你们别喊他,他在梦游
惊醒他会让他从空中掉下来
那样,他醒来后
就会是一个瘸子
7、合一,不二:无异己者,无雅克;只有脱不去的梦魇;
8、沉思:作为名词,是“在接受”;作为动词,是“在制造”;
9、意象:制造的自以为真或被以为真的假象;
10、戏剧性:是引起注意的匮乏与缺席;
11、叙事:关于对瞬间的把握与靠近的一个梦;
12、意识形态(政治的、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最终规范了诗歌的形式;
13、韵律的矛盾:至少两种。气息、节奏、意、境、音、形之间的互相撑肘;
14、一种诗体、韵律的合法化,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与一个阶层、一类审美情趣的合法化;
15、上帝独自存在,高于人世,不分善恶,没有好恶,否则人就会无法无天;
16、鹰之训诫:
我为自己准备两张无形之网
一张暗藏在落向深渊的途中
免于像那个德国老头子一样
另一张布于奔向太阳之际
经验告诉我
靠任何事物太近
都有死亡的气息
17、如果你选择了其中一个而拒绝了另一个,这倒会使我更尊重你;
2010-3
三、猫有七条命论
1、真伪的判定,是处于一个由记忆与经验编织的系统之中的,系统成立,真伪分明,系统之外,无所谓真伪。记忆、经验的正确与否,有自证与旁证,自证是唯心,旁证是唯物,二者无分对错。
2、猫有七条命是说,关于事物的认识,至少有七个自圆其说都成立的认识,甚至有时是截然对立。所以你要杀死一只猫,至少要七次。这与盲人摸象不同,盲人摸象的前提是全象对单个的摸象者是未知的,对于单个的摸象者来说,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局外人,有一个可以判定他们局限的全象存在。而猫有七条命是如果我们要假设有一个全命存在,这个全命我们一无所知。各条命都自己成立。
3、所以说前提、条件就是一切成立的理由。离开了前提、条件,就会陷入不可知,导向无差别与调和,从而一切都成为合理,接受与顺从也就无可置疑。
4、但问题好像还不止于在认识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
四、“杯弓蛇影”析
1、首先有一个曾把“蛇”当做“弓”的实际经验在前;
2、面对“杯弓”,记忆、经验、想象混生,心造“杯弓”为“蛇影”;在这里,“杯弓”是实,“蛇影”是实,问题只在“依他起性”;
3、“杯弓蛇影”成立,幻觉成真;
4、反证就是消除心造。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与“杯弓蛇影”类似:
1、曾把蛇当井绳——经验;
2、把井绳心造为蛇——幻觉;
3、井绳成蛇;
4、反证,消除心造幻觉。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亦同理:
1、“我”、“行”,是经验已经确立的“我”、“行”,这是前提、条件;
2、将此“我”、“行”投射于他物;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投射于他物之“我”、“行”成为他物,即经验的心造的完成;还是“依他起性”;
3、“我”、“行”成立,幻觉完成;
4、反证,结果发现是心造的幻觉。这里还是有一个前提,即另一非心造的确实的存在可以反证之。否则就不能说是心造。这就又回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是真这一命题。这就又归到自证:即这一体系要自圆其说或者是不证自明的,或者旁证:佛教中更多归属旁证为心证(自心证或他心证),心证是佛心证,而不是“我心”证。“佛心”是修为,修为自有其“道”。
境由心生,心随境动。一样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五、羊与狼的故事
老羊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三个金币,断断续续地说:“儿子,你再努力吧,积攒到五个金币,你就可以买下对面那幢屋子与门前的草地,这样你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儿子一生都很努力。他又积攒了一个金币,儿子临终前给儿子的儿子说:“这里有四个金币,你再努力吧,积攒到五个金币,你就可以买下对面那幢屋子与门前的草地,这样你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儿子的儿子一生也都很努力。他终于积攒到了五个金币。他很高兴。他要去买下对面的那幢屋子与门前的草地。他甚至都想到了他与子孙们过着幸福生活的情景。
这关于幸福生活的情景,曾支撑老羊一生,也支撑老羊的儿子一生,现在,儿子的儿子终于要实现它。
老狼也在重复同一个故事。老狼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儿子,你在这里等着,羊一定会路过这里,我没有等到,就靠你了,你吃掉羊,拿着金币去买对面的那幢屋子,屋子旁边有一个水塘,水塘里有许多鱼,你以后也就不会再为这些发愁与背恶名声。”
老狼的儿子也没有等到,老狼的儿子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同样的话:“儿子,你在这里等着,羊一定会路过这里,我没有等到,就靠你了,你吃掉羊,拿着金币去买对面的那幢屋子,屋子旁边有一个水塘,水塘里有许多鱼,你以后也就不会再为这些发愁与背恶名声。”
老狼的儿子的儿子终于等到了老羊的儿子的儿子。
情况不同的是,狼并没有吃掉羊。狼与羊同去了对面的那幢屋子。他们共同住了下来,羊吃到了草,狼吃到了羊为他看养料理的鱼。他们相处得极为和谐融洽。恶名声也就此消失。一个狼无狼性不再吃羊而奴役羊,“HX”相处的场景,真让人感激涕零啊!
伟大的他们,共同改写了一个流传很久的关于狼吃羊的故事,就像这故事从来都没有一样。
2009-12-14
第四编:坏思想
一
1、后羿之凉
十日被射落九日之后,乌鸦杂酱面吃腻之后,后羿只剩下“凉”,心凉。再后来,后羿要终于明白,他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耐心,而干了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其实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凉”会一再找到他,不厌其烦。
2、双头鸟
佛说双头鸟,喻“妒忌”。而我的问题不在祂的两个头为何如此敌对,而在于肠胃。既然共用一副肠胃,为什么这副肠胃会接受截然相反的食物,那只能说明一切都是头的问题,因为头思想而肠胃不思想;或者是这样,肠胃其实更老谋深算,将问题交给了头,而自己不予处理。
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不管是头的问题还是肠胃的问题,最终由于两个头的不共戴天,其中一个厌倦了,我以为不只是妒忌的问题,从道德的最高律令来看,如果仅仅是妒忌,并不能解释全部。人为“幻境”而活着,表现正在这里。
总之是其中的一个头食了毒果,所以双头鸟死了。结果是,不喜欢的没有了,这正是希望的;但同时,喜欢的也没有了,虽然这是不情愿的。
所以要接受训诫。即使是恶,也要学会赞美;即使是善,也要学会鄙弃。但不管怎样,如果双头鸟真的死了,那还是说明要有一个超出头与肠胃判别的东西存在,否则祂也不会死。或者说,人要“活着”,必需要有一个高于二者(头与肠胃)的“存在”摄之。
3、比翼鸟
《山海经》海外南经第六说,比翼鸟是两只,而不是一只,对于祂们而言,其中的任何一只都不能独自飞翔。但这里的问题是,“比翼”,在此时此地,也至多只能是“两只鸟”之间的事情,即不是“所有的鸟”之间的事情。如果是“所有的鸟”比翼,那祂们还是不能飞翔。所以不存在没有前提与起点的“比翼”,也即“比翼”是千差万别的,这正是大千三千世界“如幻如化”之处。而人恰恰是为这“如幻如化”活着的。
4、庄周与蝶
庄周与蝶的关系,可以这样解释:我所厌弃的其实还可以以你以为美与善的形式展现,反之亦然。所以“等万物、齐生死”,这种物我、生死无间的状态,其逻辑起点与前提正可以来自无法调谐的敌对、紧张、焦虑以及厌倦等。更多的时候,是这些之间的张力让他在庄周与蝶之间来回,给“飞于九天、弋尾于涂、相忘于江湖、不器”等一个哲学理由。此时,“真”只在物我、生死无间时,既不在“物”,也不在“我”,而在“醉生梦死”时。
2011-1-27
二、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
1、子承父业。他们从事着历代知识分子都在从事的事业,校勘历史典籍,传承前辈事业,大多不问“政治正确”与否。没有立场的结果,或者没由头地成为立场的牺牲品或者有意无意地成为立场的帮忙帮闲或帮凶。只有极少数人实现了独立判断。
2、合作共谋。他们依附于一类阶级或阶层,总是努力在扮演好所属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在规定的“共谋”内有选择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他们中有的成为狂热分子,有的随时会变节易首,干着婊子的事业,立着圣人的牌坊。此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之士,最终毅然走向独自判断。
3、幽灵行走。他们既不满足于不问是非的传承,也不满足于依附寄生。他们是这样一群:与自己的时代、与人群阶级若即若离,他们独自行走在人群中。以此保持自己批判与怀疑的权利。他们的最低原则是,只要还有一个人或一件事在“共识”之外,他就有怀疑与批判这个“共识”的权利。他们中有人因为谙熟与熟练运用策略而如鱼得水,有人或因为赤膊上阵而伤痕累累或死于非命。
2009-8-13
三、学问、学术、思想、立场、情怀及其他
1、学问与情怀
这个提法相当暧昧。前提是,我首先是做我的学问,其次是我也对你们的遭遇与处境表示同情,但我也无可奈何。这是极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选择。好像体制之外没有知识分子,或者说,没有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研究死人头头是道,寄寓自身的一切,但为自身生存计,对自身外活人的生存状况视而不见。他们大多落于悠哉乐哉的帮闲。
2、学术与政治
这对关系好像对诸如欧美的一些知识分子更为适用。如韦伯,就曾专门著作论述这个问题;如福柯,也曾仔细说过。他们的学术传统与学术环境,当然任何体制不会心甘情愿给你需要的那些,让知识分子已经具有一些参与的渠道或者说是学术与政治间的平衡。但有时也一样十分糊涂与无效,类似一己的狂欢。成为吵吵嚷嚷的帮忙。
3、知识与思想立场
特别需要提一提几个人:如,徐复观、蒋廷黻、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傅斯年、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他们的学术、思想、立场,此外,知识还不是学术与学问,更不是思想、立场。所有这些关系的归结,还要回到中国传统的文人这一概念之下来,而不是现代欧美的那些知识分子的概念。否则,赤膊上阵的帮凶更有充足的大言不惭的理论来武装与伪装自己。
4、立德立言立功
中国传统的文人,在此三方面。但要实现何其难,所以才更见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壮与孤独来,所以也才有更多的中国文人热爱熬制“迷魂汤”。中国传统文化最致命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最后的被那些没心没肺的人易于导向“HX”,其结果是一切皆“合理”。富有富的道理,穷有穷的理由,各安“此命”是最好,最后是“盛世”时,穷人以身体买单,亡国时,穷人以生命买单。所谓立德立言立功,也就成为了永远也不能兑现的白条。
5
所以对于一切,我们不得不问立场。说这个世界有普适的爱,就像说人是人一样,极其无效与暧昧,就像为了说太监也有伟大之处而将司马迁也归于太监一样。
普适的爱基督教有,但前提是耶稣说过的,耶稣说,“假若任何人到我这里,而不憎恶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一己的生命,他就不能做我的门徒。”他还说,“我来并不是使世界安宁的,而是使它纷扰的;因为我来了将使儿子与他父亲不和,女儿与他母亲不和,媳妇与他婆婆不和。”看看,这就是基督博爱的前提,那有不问立场的爱!而这些对于儒家伦理而言,与“乱伦”何异?
2009-12-12
四、宗教异说
1
宗教需要重新安排心灵秩序,所以之前,你先要掏空自己。如《新约》中,耶稣说,“假若任何人到我这里,而不憎恶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一己的生命,他就不能做我的门徒。”他还说,“我来并不是使世界安宁的,而是使它纷扰的;因为我来了将使儿子与他父亲不和,女儿与他母亲不和,媳妇与他婆婆不和。”
其实这些的目的,都是为“博爱”的实现。即为破除血缘宗亲对基督的普遍的爱与信仰的实现的阻隔。此外其中关于对先知亚伯拉罕的剥夺与考验,一样是为实现教义的绝对权威,即爱与信仰是无条件的,没有回报的,如果你存条件之心,如果你存回报之心,那就不是真爱与信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唯一可以链接的关系,是基督。而非其他任何中介,离开基督,任何人之间将毫无关系。这到的确是一个纯理念的链接,也由此成为博爱最关键的前提与基础。
2
宗教一样是重新构造世界与人及其自身与相互间关系的体系。但其中的那个绝对真理与最高存在,是不证自明与不容丝毫质疑的,他们是心灵感性逻辑的起点,如被质疑,那就只有推到重来。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注意,这里并没有“麻醉”二字。鸦片者,初兴奋、止痛,后成瘾、破坏......如此交织循环。
3
周礼既成、儒家既立,自有其可资统治利用的一面。所以道教,为帝王百姓故,在长生不老,化迹世外,避世事烦忧。佛教,在因果循环,但佛教其实是当下报,而并非独寄希望于来世,念咒于往生。佛教对于统治而言,有其极为反动的一面,所以唯识宗在中国会遭灭顶之灾毫不奇怪,在印度消亡也一样,所以在中国,最终落得个禅宗大行其道,其实已似不为衣食忧者仕途无望的安慰之玩物。所以基督教不宗儒家礼节,就在中国行不通,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相冲突的“乱伦”的基督教,必也要自我改造,才能在中国立足。实用主义的伊斯兰教,其内教派林立,你死我活。其实伊斯兰教的生命与活力正在这里。对外的封闭保存了自身的完整,对内的斗争给自身注入活力,不过现在有些颠倒;这个宗教,是民族的宗教,不似佛教,是不问民族的,所以在中国,就只有回民的伊斯兰教。
2009-12-13 03:30
五、迷魂汤与追命酒
1
有一种文化,可一语以贯之:迷魂汤;与此相对应,还有一种文化,可名为:追命酒。
2
“不知生,焉知死”、“无法无我”、“等万物,齐生死”等的儒释道思想如果不是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由下而至上追索的哲学命题而沦为由上而至下的生活中自我安慰的简约化实用手册,最终难免都是“迷魂汤”。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有可能秩序化为“合乎理”,这个“理”其实最后大多是等级的实现。当然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这种“理”的批判与质疑,但也于根基无大损,由精神很快滑到肉身,由彼岸很快走到此岸,是“理”所熬制的“迷魂汤”的效果之一。
3
导致人格分裂,或者说,一再将人切割处理而后命名的文化,则似“追命酒”。这种源于“两希”文明的基因,让西方好多文化缺乏“和谐”,但他们不缺乏体系。“体系”其实就像“追命酒”。
4
史实明示:“迷魂汤”不是万能的,但就是有人,而且他们现在还在越来越走向共识,睁着眼睛说瞎话,中国人的世纪到来了!当然,饮“追命酒”者也没有安宁,所以有时偶尔也羡慕一下“和谐”,我们却由此以为我们的文化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其实就像他们的文化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一样。
5
“迷魂汤”其实是典型的“唯物”,让个人的心灵要么不存在,要么转换为一种适应与顺从,在视社会秩序为“合理”的前提下,为人与这种秩序找一个共同的“天命”。“治世”儒家大行其道,乱世释道趁乱作怪,莫不如此;而“追命酒”则以心灵逻辑对抗社会秩序,所以面对强大的对手,多批判、反省,所以他们偶尔也接受一些儒释道,作为润滑剂,但从不愿丢弃那个“心灵”。而对于习惯了适应与顺从的文化,一旦没有了“天命”这个感性逻辑的起点,面对自己的心灵时,要么不知所错,要么换一个心性,但还是不幸,于己无补,终落得不伦不类,找不着北。
6
“迷魂汤”与“追命酒”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现在的世界万象就是一个明证。一切问题最终都要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预设与如何预设。
六、坏思想
(1)思想意识可以不合实际为由拒之,但操作手段却可以古今中外通用。
(2)没有逻辑,只有生活;没有情节,只有细节。
(3)狮子没必要像羊一样多;黑豹没必要像狼一样成群。
(4)当我开始赞美,那就是说,一切都已结束。
(5)勿论是赞美或者诅咒或者两者都不,你必须选择。无立场的判断不存在,皆大欢喜只是一厢情愿。
(6)我们碰见这个好日子,但我们却没有能力表现这个好日子。我们要么不恰当地表达了恨,要么伪心地说爱。而刚好是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却因为我们认为的迟钝与愚昧,书写着自己连续的历史。
(7)对你的生活产生决定性的事件,从来都不在你的逻辑链条上。
(8)我注意到了,从生理的角度而言,痛苦的呻吟与幸福的呻吟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正如对于布谷而言的滴血之叫,在世人眼中成为对收获的赞美一样。
2009-12-22
附件:所谓沉默之逻辑链
1、没有发言权,说沉默权,就像不能怀孕的母牛,说自己拒绝怀孕一样;
2、没有发言权而发言,大致就像哑巴喊叫,无效得很;
3、没有发言权而沉默,恰似意淫聊以自慰而已;
4、沉默权的前提是发言权;
5、现在的大致情形是:有发言权者要么无耻地说胡话,要么可耻地沉默;
6、“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是有的,但那是“魔术师”与“托儿”所为,而在观众看来,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沉默权连这样的馅饼也不会是;
7、由一个错误的逻辑起点开始,通过正确的条件,可得草菅一切的理由;
8、我不知道你在那里费尽心机要告诉我的事实,是何种事实,谁的事实。
9、既是逻辑链条,那就意味着可以还原,可以从其中任何一点开始结束。
10、说有一个可以还原的事物, 那几乎是痴人说梦,难免落于妄念妄执。
雅克,旧用笔名“杏黄天”,原名何瀚,七零年代初生于甘肃西和。现居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