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时法国战役后德军装甲师的改编——更加高效、更有战力

前言

在1940年5月的法国战役中,德国陆军投入的10个装甲师形成的钢铁矛头,迅速刺穿了盟军的防线,德军主力以青史留名的“曼斯坦因镰刀”,从阿登森林直抵法国北部海岸,完成了对盟军主力的战略合围,德军的装甲部队也成为法国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

装甲师作为德国陆军中最具战斗力的精锐部队,经过波兰战役的小试牛刀和法国战役中的大显身手,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和垂青。作为侵略战争的利器,在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将装甲师的数量扩大了一倍,但各装甲师配备的坦克数量却有所下降。在很多人看来,改编后的德军装甲师是被“注水”了。

在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在进攻一线投入了17个装甲师,但坦克总数相比法国战役却并没有增加多少。在其后半年多的进攻作战中,东线德军的各装甲师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很多人由此认为,正是由于法国战役后不恰当的改扩编,使得德军装甲师的战斗力有所下滑,也间接导致了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进攻作战中没有达成其战略目的。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法国战役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波兰战役后,针对轻型装甲师暴露出的坦克数量不足、缺乏支援火炮等问题,德军将4个轻装甲师全部升级为正式的装甲师。至此,德军作战序列中共有10个装甲师,各师的编制以1个装甲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为主,却并不统一,比较混乱;而由于德军坦克和装甲辅助车辆产量不足,各装甲师均未能达到理想的编制。

在波兰战役期间进行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数以百计的后勤车辆确保一线部队的物资供给

德军将10个装甲师全部投入到法国战役中,各师装备的坦克数量也各不相同

相比波兰战役,德军参战总兵力增加了50%以上,但坦克总数仅增加了大约12%,而坦克质量却有所提高,部分老式的I号轻型坦克被38(t)轻型坦克和III号、IV号、中型坦克所替换。各装甲师的主力还是以I号、II号为主的轻型坦克,此两型轻型坦克的数量占到了参战坦克总数的57%。

正在穿越森林的德军II号轻型坦克

波兰战役时装备37毫米坦克炮的III号中型坦克,面对法国坦克时已经感到吃力

在法国战役中,德军在战略上棋高一手,而作为突击先锋的10个装甲师,表现也十分出色,成为击败盟军的第一神兵利器。但同时,德军装甲部队在法国战役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 各装甲师的编制过大,持续作战能力不强

从阿登森林到法国北部海岸直线距离不到350公里,但历时半个月抵达敦刻尔克外围的德军装甲部队却已经筋疲力尽。装甲部队消耗过大也是希特勒叫停进攻并导致英国远征军逃脱的原因之一。

法国战役中被击毁的德军IV号B型中型坦克,这也是当时德军最好、最重型的坦克

  • 各装甲师缺乏跟进掩护的机动步兵,多次暴露侧翼

特别是英国远征军在阿拉斯对隆美尔麾下第7装甲师侧翼发动的反突击,一度使德军陷入混乱。虽然德军侥幸击退了英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并使得快速推进中的多只德军装甲部队暂停进攻数日之久。

在德军临时筹集的数门88毫米高射炮和其他火炮的平射火力下,隆美尔才勉强击退英军玛蒂尔达步兵坦克的进攻

  • 德军坦克的火力和防护力与盟军的坦克相比处于劣势

面对法军的重型坦克和英军的步兵坦克,德军坦克无法正面对抗,只是凭借良好的通信手段、高超的技战术应用、坦克的机动性能和空地协同,才多次扬长避短击败对手,但同时自身也损失较大。

被击毁的法军Char B1重型坦克,在法国战役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影响了德军后来的坦克设计和战术运用

  • 装甲师配属的步兵部队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在快速推进中,为前锋坦克部队提供掩护的德军摩托化步兵,经常会面临对手的装甲反突击。而德军步兵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却无法有效击穿盟军坦克,以致损失惨重。而整个德军步兵部队都缺乏有效对抗敌方坦克冲击的防御手段。

战争初期,德军步兵装备的37毫米Pak35/36型反坦克炮在1940年时已显落伍

法国战役后,严谨的德国人对其装甲部队的编制构成进行了诸多完善。但由于法国狭小的国土纵深和盟军糟糕的表现,部分掩盖了德军装甲部队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而由于德国国力的限制,导致中型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产量不足,使得装甲部队的改编并不彻底。


法国战役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改扩编

法国战役中的德军装甲部队既展现出了强大的进攻能力,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战役结束后的1940年夏秋之交,希特勒下令扩编装甲部队,同时对各装甲师的编制进行了改编。

  • 将装甲师的数量扩大了一倍

新组建第11到第20共计10个装甲师,同时成立第5轻装师(1941年改编为第21装甲师),德军装甲师的数量达到了21个;同时德军也将配属装甲师作战的摩托化步兵师的数量从4个增加到11个。德军将主要资源集中于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使得德军的进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刚刚出厂等待派发部队的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车

正在接受检阅的德军摩托化部队,除坦克之外,德军装甲师需要装备大量的装甲车和各类轮式车辆

  • 对装甲师的编制和坦克数量进行精简

撤销了师和团之间的装甲旅和步兵旅的编制,各装甲师形成了以1个装甲团、2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为核心的标准组合;根据各师装备的不同型号坦克的性能不同,有2营制和3营制的装甲团,使得各师的战斗力更为均衡。精简后的装甲师坦克数量有所下降,但搭配更加合理,指挥、协调的效率都得到提高。

以装备50毫米坦克炮的III号中型坦克为主的装甲师,以2营制装甲团为主

以装备37毫米坦克炮的38(t)轻型坦克为主的装甲师,多以3营制装甲团为主

  • 装甲师配属的步兵以摩托化为主

扩编的装甲师需要装备大量的辅助装甲车辆,但德国军工厂的产能却无法满足一线部队的需求。迫于无奈,德军各装甲师的2个摩托化步兵团中,只有1个步兵营装备了半履带式装甲车,其余的步兵营只能装备无防护的轮式卡车,而很多卡车还是在法国战役中缴获的盟军车辆。如此虽然满足了各师的编制需求,却降低了各师的越野能力,也增加了后勤保养的压力。

德军装甲师装备的SdKfz 251型半履带式装甲车,可以有效协同坦克部队作战,但是产量却一直不高

战争初期的德军摩托化纵队,德军不仅缺少半履带装甲车,轮式车辆也十分不足

  • 装甲师的坦克逐步实现中型化

在改编中,新出厂的38(t)轻型坦克和III号、IV号中型坦克逐步替换老式的I号、II号轻型坦克。但是,德军的坦克总数和中型坦克的数量都十分不足,其坦克的性能也不再先进。

1941年时,装备短管75毫米炮的IV号中型坦克依旧是德军中最先进的坦克,也是各装甲师中的核心单位

改扩编后的德军装甲师不仅数量大增,各师的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并奠定了以后德军装甲师的编制序列基础。但是德军装甲部队的问题依旧存在,坦克和各类车辆的型号繁多所带来的后勤问题,坦克以及装甲辅助车辆不足带来的作战效能问题,牵引式火炮无法及时跟进以支援坦克部队的问题,步兵反坦克火力不足的问题等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40年,德国III号坦克的生产车间,坦克产能的不足是困扰德军的一大难题

德军装甲师编制内的牵引式火炮,在道路条件良好的西欧尚能跟上坦克部队的前进速度

直到1941年6月,新型的50毫米Pak38型反坦克炮也没有大量装备部队 ,德军只能继续使用老式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在随后的“巴巴罗萨”行动中,作为德军进攻先锋的装甲部队,其改编后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的验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被苏联战场残酷的环境所放大。


“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装甲部队的表现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突袭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全部21个装甲师中,第15、第21装甲师在北非作战,第2、第5装甲师因为参加巴尔干战役损失较大而没有投入一线进攻,其余17个装甲师全部参战。

参战的17个装甲师坦克明细,其中III号、IV号两型中型坦克的数量占到了参战坦克总数的43%

“巴巴罗萨”行动中,第6装甲师的步兵正在利用一辆35(t)坦克做掩护

  • 超长的攻击距离和持久的战斗力

“巴巴罗萨”计划要求德军在北、中、南三个方向分别攻取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整个乌克兰,三个战略方向都需要深入国境线1000公里以上,其直线攻击距离是法国战役的三倍以上。而有别于法国四通八达的公路,苏联糟糕的道路状况更是加剧了德军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难度。

“巴巴罗萨”行动中,向苏联腹地挺进的德军摩托化部队和步兵部队,柏油公路在哪里?不存在的

作为攻击的矛头,德军装甲部队经常需要做迂回包抄运动,甚至被多次调整战略进攻方向而在广阔的战线上做超长距离的反复奔袭。而直到1941年9月德军发起莫斯科战役时,持续作战三个月之久的德军装甲部队依旧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并在莫斯科战役初期获得了较大的战果。而随后秋季的大雨和冬季的严寒极大地制约了德军的行动,也耗尽了德军装甲部队最后的一丝力气。

如果天气不好,烂泥公路更加是德军后勤运输的噩梦,人力拉车几乎是常态,甚至坦克也经常被用于拉车

  • 前所未遇的强悍对手和几乎完美的战术协同

不同于德军之前遇到的对手,苏军不仅人数众多,装备也十分精良。在战争爆发初期,苏军在西部边境各大军区和后方统帅部预备队的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共装备坦克超过1.5万辆,超过德军坦克总数4倍有余,部分精锐部队还装备了让德军大伤脑筋的新型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

1941年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的T-34 1941型中型坦克,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引发了德军的“T-34危机”

战争初期苏军的KV-2重型坦克,曾经以1辆坦克独挡德军第6装甲师2天之久

德军在进攻中多次使用拿手的纵深突击、两翼包抄的战术,以装甲部队为先锋,奔袭苏军后方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中央方向,古德里安、霍特麾下第2、第3两大装甲集群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多次包围了苏军重兵集团,并在跟进步兵的配合下全歼苏军。而在随后的基辅合围战中,古德里安、克莱斯勒分别指挥的第2、第1两大装甲集群更是在苏军后方奔袭会师,为战役全歼60万苏军奠定了胜利基础。

正在苏联村庄集结待命的古德里安麾下第2装甲集群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

战争初期,被德军装甲部队俘虏的苏军士兵

在战场上,德军装甲部队经常要面对超过己方数倍的苏军。战争初期的苏军虽然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反攻也十分勇猛,但是部队的训练、指挥、协同等技战术水平却十分低劣。面对苏军优势兵力的反突击,德军装甲部队经常利用步兵构筑反坦克陷阱,并在空军的协同下给予苏军坦克和人员以重大杀伤,再投入坦克部队迂回包抄,从而多次挫败苏军的反攻并取得了重大战果。

“巴巴罗萨”行动头几天,在苏联南部被德军击毁的苏军BT-7轻型坦克

苏军遗弃在战场上的T-26轻型坦克

  • 被放大的问题和高层决策的失误

作为德军精锐的装甲部队,在“巴巴罗萨”行动中面对“困难模式”的挑战,显示了极高的战斗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是,德军装甲部队战前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深入,被不断暴露。

例如苏军新型坦克可以无视德军步兵孱弱的反坦克火力而横冲直撞;苏联糟糕的道路条件制约了德军装甲部队中履带式车辆和轮式车辆的作战协同,不仅增大了德军坦克部队的损失,也加剧了辅助部队车辆的损耗,随着战线的延长和恶劣的天气,德军后勤保障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由铁路运到后方兵站的油料分装到卡车上,再运往前线,而苏联的宽轨铁路都要进行改造

即使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苏联凹凸不平的土制公路也能让老司机们抓狂

让人唏嘘的是,在前线的德军装甲部队苦战后需要装备和人员的补充时,希特勒却在后方扣住坦克和人员,准备编练新的装甲师,甚至对于坦克长途行军后急需更换的引擎也十分吝啬。如此折腾,使得一线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不断下滑。

使用铁路运往前线的德军坦克,然而希特勒对于补充前线装甲部队的损耗却并不积极

在战争进程中,希特勒的战略目标不断反复并且过于贪心。他首先在莫斯科、基辅两大战略目标上左右摇摆而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而后再度回师进攻莫斯科却浪费了1个月的时间;又在南北两大战略方向兵力已经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同时进攻外高加索和列宁格勒,其贪大求全的心态导致德军在各个战略方向上处处受制,最终使得德军主力在莫斯科城下功败垂成。

在冬季莫斯科城下苦战的德军装甲部队

莫斯科战役结束后,苏军收集的德军坦克和突击炮


辉煌的顶点,没落的开始

1941年6月至1941年底的苏德战场,是德军装甲部队在战争中表现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其表现无愧于“精锐”这两个字,同时其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巴巴罗萨”计划中要攻占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等战略目标都没能实现,但这并不是德军装甲部队或者是整个德军的问题,而是希特勒的战争决策出了问题。

1942年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又进行了多次改编和整编,并出现了更多的装甲师番号,也出现了多个赫赫有名的党卫军装甲师和独立重装甲营,而新装甲师的编制结构却始终没有脱离1941年版装甲师的框架。

党卫军第1装甲师装备的“虎”式重型坦克

然而,随着老兵们的不断耗损,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术素养开始逐渐下降了;而随着德军坦克的重型化,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精神也开始逐渐消退了。在随后的战争中,虽然德军装甲部队依旧可以打出较高的交换比,但却不能摆脱失败的最终结果。

战争后期,被盟军击毁的德军“黑豹”中型坦克

辉煌的1941年,也成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难以忘却的转折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