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麻黄在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观察
生麻黄,乃解表第一药,性甘苦微温,主中风邪治不仁[1],能解伤寒表症及咳喘,也能解疟消瘢痕。
丛生如麻,色如黄,是故名曰麻黄,其无毒,浮而生,阳也,手太阴肺之药,入足太阳、手少阴及阳明经,可泻卫实,去荣中寒,皆以汗法而为。
汗法乃中医治病祛邪之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中之首,《素问》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以发之”。汗法通过开通玄府以驱逐邪气,调和营卫、通利血脉。
故可选用汗法治疗皮肤病,临床中多以微微出汗为佳,诚如《金匮要略》所言:“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
王冰曰: “阳气发泄,寒气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痤疖,微为痱疮。”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此乃痤疮最常见的病因病机。当下之人,贪凉喜冷,每在运动、炎热后,贪凉冷饮,导致寒邪郁闭玄府,营卫失和,导致玄府开泻失常,寒凝气血生湿,久郁生热,湿热郁阻,久而发为痤疮。
时人在汗出之后,贪凉受寒,寒主收引,郁闭玄府,导致营卫失调,湿郁化热阻塞玄府,从而形成痤疮,当汗出之后,阳随之外泄,本已无力驱动寒邪出表,故此时需用助阳透邪之品以助驱邪,麻黄乃辛温解表剂,可入血脉,通营分,比卫气更深一层,助阳气以振奋卫气,开皮毛,不像桂枝那样直接影响血分,其有通利血脉、宣透邪气的作用,以其辛温清扬之性,不仅表散风邪,还可使湿毒从汗而解。
在临床过程中,治疗痤疮,多配伍杏仁,宣降肺气,由内而外,一升一降,缓开腠理、发散表邪,同时使肺气通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之功,使湿邪有出路,暗含“提壶揭盖”之意。[2]
典型的病案
(一)范某,13岁,男,长期反复出现额部及双脸颊红斑丘疹1+年余就诊。
刻下症状:额部及双脸颊可见大小不等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联合成片,其上覆有脓点,按之质地较硬病灶较深,平素喜食辛辣,口干,动辄汗出,纳眠均可,二便尚可,舌红苔黄腻,脉弦紧小细。
追问病史,患者多喜饮冷,喜冷恶热,考虑患者由于不慎受凉后,导致寒闭玄府,气血瘀滞,湿热郁结所致,脉带紧像,故选用麻黄来宣肺透邪。
方药:生麻黄12,五味子10,银柴胡15,乌梅10,连翘10,丹皮10,土茯苓15,杏仁8,甘草10,白茅根10。
拟方4剂后,每两日一剂,日服三次,患者脓点已退,斑丘疹面积缩小,皮肤破损处结痂,白腻苔消退,口干及汗出较前明显好转。
嘱患者避免食用生冷及粘滞之品,后原方加入太子参10,芡实10继服5剂后,痤疮治愈。
方中以生麻黄辛温发汗透邪,配合苦杏仁、五味子一升一降,开宣肺气,土茯苓除湿,白茅根生津止渴、清热利尿祛湿清热不伤阴液,连翘清热散结增强透邪的力度,银柴胡驱邪透热,全方以宣透上焦,宣不耗气,利湿而不伤阴。
(二)李某,18岁,男,长期反复出现双侧面颊部位红斑丘疹2+年就诊。
曾多次使用激素类药物外涂,病情反复,刻下症状:双脸颊可见大小不等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联合成片,部分覆有少量脓点,按之质地较硬,额部可见散在分布的粟粒样白色丘疹,胃口差,容易出现腹胀,睡眠差,不易入睡,大便粘滞,小便可,舌尖红苔白腻,脉弦略迟。
追问患者病史,既往喜欢打篮球,每打完篮球后口渴难耐,直接饮用凉水,喜冲凉水澡,是故乃寒气郁闭玄府,湿郁而化热,导致玄府失司,故成痤疮,营卫不调,阳不入阴,见眠差,运动后饮冷,寒邪直中脾胃,故见腹胀、纳差、大便粘滞。此皆因寒湿闭阻玄府,营卫失调所致。
方药如下:生麻黄15,防风10,乌梅10,丹皮10,杏仁15,银柴胡10,炙甘草10,茵陈10,太子参10,枳壳10,桔梗10,木香10。
予麻黄联合防风散寒透邪,配上杏仁以降气化痰,一升一降,通利水道,银柴胡甘寒益阴,乌梅酸敛化阴,以防麻黄、防风过为辛燥伤阴,丹皮清热凉血,太子参、炙甘草补中而不留邪,扶正以驱邪,茵陈以清热利湿,枳壳、桔梗、木香调整三焦气机,以利于寒湿之邪的排出,全方达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功。
每两日一剂,日服三次,服用5剂后,患者面部痤疮消退,毛孔收缩,皮肤明显细腻。
生麻黄在皮肤疾患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开阔治病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9-260.
2. 黎慧英,张晓冉,董阳,姚庆涛,陈秋.张发荣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痤疮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