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标题三国忠义之姜维篇

三国忠义之姜维篇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受诸葛亮感召,投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
    姜维自幼丧父,好郑氏学,才兼于人。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兼有胆义。关于姜维,结合正史、野史,乃至演义 小说,归纳分析出的东西不少,罗列出来,博大家一笑,也许有牵强附会,止谈资耳。
     先谈姜维的降蜀,大家印象中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诸葛亮设伏擒维,并邀请姜母至阵前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使姜维归附。但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想当年诸葛亮伐魏,兵临天水城时,姜维正当少年、意气风发,对抗击蜀军是跃跃欲试,颇想拿诸葛亮当磨刀石,借大破蜀军成就不世功名的。怎奈顶头上司马遵早被诸葛亮的威名吓破了胆子,不战而逃,美其名曰战略转移,与就近的郭淮合兵上邽,共拒蜀兵。马遵平时对持才傲物的姜维就一直看不顺眼,此次“战略转移”竟然没通知身为中郎将的姜维一声,就带兵开溜了。留下手足无措的姜维进退维谷,上赶着去上邽与马遵等汇合?实在觉着憋屈。没奈何带着几个亲兵回冀县了,这时候姜维应该还没想着投降,实在是除了家乡没地方可去了。此时冀县已被蜀军占领,冀县士绅闻之大喜,立马把姜维介绍给了诸葛亮。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这样姜维就糊里糊涂的投入蜀汉阵营了。此时的姜母并不在冀县,其对儿子投蜀的决定不但不支持,反而是深不以为然的(都是当时从一而终的理念闹的),由于无法面斥儿子,于是写信姜维“令求当归”。姜维感觉跳槽到蜀汉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至少蜀军的最高统帅对自己器重有加,而在曹魏阵营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所以没把老妈的话当回事,回复曰:’‘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当归、远志均为中药名)。铁了心的帮助蜀汉,继诸葛之志,伐魏不止,最终身死。

再谈姜维的能力。大家对三国史事的了解,大多来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多智近妖,行军打仗神乎其神。反观姜维就差的多了,与魏国将领如郭淮、司马师、 邓艾、陈泰、钟会等的历次交锋,从战绩来看最多就是个互有胜负而已。晋国人编的正史三国志,对姜维这个叛将的评价更是一般。然而当时的重量级人物对姜维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诸葛亮评价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邓艾评价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说姜维:“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能力很强,为什么没能在战绩上表现出来呢?这就要深层次分析当时的政局、战局了。大家都知道打仗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很遗憾,当时的姜维这三样都不占。首先说天时,当时曹魏占据中原,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反观蜀汉国力贫弱、人口偏少,所以史家常说诸葛亮伐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指其失了天时。再说地利,蜀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后勤补给成本极高,姜维伐魏时经常因为补给不济而无奈退军。最后说人和,因为姜维降将身份,为避嫌,无法多干预朝政。虽军权在握,也多受掣肘,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因得罪了宦官黄皓而不得不避祸剑阁。蒋琬、费纬主政时,许给姜维的兵源、补给一般不超过万人,试想这样的配置如何去战胜虎狼般的曹魏啊。天时、地利、人和皆失,能和当时战力最强的曹魏战个旗鼓相当,你还要怎样?魏主曹奂曾叹曰:蜀所恃赖,唯维而已。能得强大对手的尊重,才是真英雄。

最后谈姜维的忠义。诸葛亮死后,姜维循其遗志厉九次北伐,最终无果而终。可以说姜维继承的不仅是诸葛亮三军统帅的身份,更是其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执着信念。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姜维是悲痛的,但更坚定了他以复汉室为己任的决心。所以他在国内外种种不利条件下九次北伐,比之诸葛亮还多了两次;所以他在受蜀主忌惮,避祸剑阁时仍不忘屯田练兵、以图中原;所以他在蜀主投降、大势已去的绝境下,仍不屈不挠地策划那个著名的复兴大业:假降钟会、离间敌人、以图后谋。他策反了钟会,借钟会之手除掉了灭蜀仇敌邓艾。还准备怂恿钟会攻杀司马氏,占据中原,然后自己再除掉毫无政治头脑的钟会,达到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也是替他的导师诸葛亮实现未竟之志。可惜,钟会太愚蠢、司马昭太狡猾,计划失败了。姜维身死的桥段,正史以“死于魏营”一笔带过,演义说姜维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自刎而亡。孰真孰假,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这会成就这个悲情人物的圆满,是的,圆满。姜维身死,既是这个历史人物的结局,同时也是他人生的高潮。“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较之诸葛亮,我更愿意将这两句让人诵读一次就能热血涌头的诗句送给姜维。姜维在蜀汉的经历会告诉你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志向,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忠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