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鞋底儿磨破、面条涨价,他们与北京新机场一起成长
全文字数2800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本文作者 吕思敏 李超
“回到宿舍,发现鞋底都走破了,这就是新机场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哈哈哈。”文字下面是两张磨坏的鞋底照片。这是闫晶8月9日发的一条朋友圈。
作为华北空管局北京新机场空管工程的一名建设者,这是他的日常生活。同事们调侃,这双鞋要留着,有纪念意义,它见证了北京新机场“成长”的过程。
从首都机场驱车70公里,来到位于北京新机场,西塔台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华北空管局的建设者们,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一年有余,因为参与新机场建设,他们都成了有故事的人。
最“知根知底”的人
走进施工现场,搅拌车正在搅拌混凝土,绿网罩着的西塔台已经高高竖起,一个戴眼镜的高个子年轻人引领我们走进塔台。他叫王硕,是西塔台工程的甲方负责人,从前期手续办理到明年竣工运行,他是对整个工程最“知根知底”的人。
王硕检查施工现场
因为西塔台外观是弧面,无法安装施工电梯,所以只能走楼梯往上爬,从铁架楼梯的缝隙能看到地面。
看到笔者紧张的抓着扶手,王硕笑道:“刚开始我也害怕,现在已经习惯了,一天上上下下三五趟。现在还好,才六层,以后要盖到十几层呢。”6层、25米高、160级台阶,他每天要往返至少3次,而这个数字将在一年的时间里翻倍增加。
在六层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往密集的钢筋里浇灌混凝土,北京新机场东西塔台都采用特1级防震,所以钢筋绑的更密,钢筋越密施工难度越大,工期也会越长。
为了工人的安全考虑,最热的那段时间每天12点到14点休息,其他时间都是连轴转,采用5+2,白加黑的模式施工作业。
“最热的时候,上下一次,衣服就全湿透了。中午的时候,钢筋都烫手,工人们还要绑钢筋,非常辛苦,还有监理,我们经常要现场开会解决问题,大家都为了把新机场建好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这个91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在北京新机场的工地待了一年多,除了偶尔回家,基本都待在工地。控制进度、资金,监督施工安全和质量,协调施工、建立、设计、跟踪审计,协调各方关系。
27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而繁琐的工地生活几乎成了他的全部。
这一轮值班他又在工地连续待了3个星期,装修公司几次催促他赶紧决定暖气片型号,不然家里的装修就赶不上进度了。“大家到这儿来不是为了享福,而是为了把新机场建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王硕家在秦皇岛,他说今年不打算休假了,等明年工程结束了,才算真正放心了,回家好好在海边发一天的呆。在宿舍里,他拿起落了灰的吉他,弹了一段《成都》,断了几次,“太久不弹,手生了。”他腼腆地笑了笑。
不解决问题谁也别走
凌晨两点开会是常态
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张,涉及单位众多,都给施工的过程带来各种考验和突发情况。
“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开会有过拍桌子、摔椅子,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我们就希望工程质量越好进度越快越好,就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大家有可能争个不休,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磨合的很好了,工程进展也比较顺利。”王硕说。
在工地上,没有为了形式而开的会,只有为了解决问题而开的会,开会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工地边上的临时办公室就是会议室,几把椅子一摆就是会场,工人一边干他们一边开会,现场签字现场解决。
“有时候现场施工有问题,当下你就必须要拿出解决方案,不能等不能拖,为了解决施工难题,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甚至就吃住都在工地。有一回西塔开技术讨论会,设计院、监理方、施工方都在,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开到了夜里两点,直到最后大家都确认了新的技术方案才罢休。”土建工程部主任闫晶说。
从北京新机场驱车半小时来到大兴区榆垡镇,一栋办公楼的4层,是北京新机场建设空管工程分指挥部的所在地,也是指挥部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大本营,这里已经是能找到的离新机场最近的既能办公又能住宿的地方。
会议室里,三个来自兄弟单位的援建专家正在讨论工作,为了解决新机场建设人手紧缺的问题,民航局空管局调动空管系统12名有经验的各专业专家支援华北空管局。没有适应期,来了就要马上投入工作,也许他们无法在现场看到第一架航班起飞,但他们付出将被历史铭记。
做个让孩子骄傲的爸爸
闫晶在检查施工质量
分指挥部所在的办公楼虽有食堂,但由于指挥部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赶不上食堂开餐时间。王硕指着马路对面的小饭馆说,因为晚上常有顾客光顾,小饭馆的营业时间从晚上11点延长到凌晨两点,一碗面从8块涨到了10块,这是他们的深夜食堂。
闫晶给我们算了一下时间,从分指挥部出发,开车到东塔需要40分钟,东塔到二次雷达站5分钟,再到核心工作区15分钟,到西塔15分钟,单程的车程就超过1小时,值班人员早晚至少各巡视一次,风雨无阻。所以晚上巡查完回到驻地,经常已是凌晨。
深夜从工地回到宿舍,忙了一天的他打开微信,看看妻子发来的女儿的小视频,是他放松的最好方法。
过去的两年,他承受着妻子癌症复发、工程建设繁重的双重压力,家庭和事业需要兼顾,一时间压得他喘不过气,当他面对笔者,却只字不提家里的困难。
“早些时候,华北空管局工会开展了‘新机场建设中的爸爸妈妈’活动,孩子们都去参观了位于顺义李桥镇的北京终端管制中心,还画了画。虽然那天我在大兴工地,没能陪着孩子。但是孩子回家后特意给我打了电话,把我夸了半天,当时特别有成就感,希望自己一直能是她的榜样吧。”闫晶感慨。
他负责北京新机场东塔和核心区的工作,还要兼顾生产运行中心、北京新终端管制中心的洽商、合同等工作,想要工期不滞后,不得不牺牲生活的其他章节,对家人,他的心里是有亏欠的。
“我想做个好爸爸,不知道现在自己算不算是个称职的爸爸。没放暑假的时候,好多次休息都不是周末,女儿放学回到家,我就陪着她写作业,听写一下单词,讲讲数学题,就觉得很幸福了。”生活中普通的一件小事,对现在的闫晶而言显得很奢侈。
他的同事邬川京说,虽然面对家庭的重担,但是闫晶值班一次不落,让人很感动,也激励着同事们。
8月16日,东塔召开图纸会审会议,下午四点多会议结束,闫晶去工地值班宿舍充电,手里拿着手机就睡着了。打个盹的功夫十几个电话,醒了继续忙碌。
明年,北京新机场开航。我们会乘坐从这里起飞的航班去往各地,也会数次在这里降落与家人团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出现在镜头里,也不会被写进文章中,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小”人物,描摹着北京新机场的宏大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