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倒“听戏”观念:光“听”都是不够的,仍要用眼看见

 您如果不反对“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进化的”,那么也别管您是多白的头发,多长的胡子,“老话儿”总以少说为妙。

 关于京剧也是如此。人们常是爱提当年老谭如何,甚至刘鸿升、陈德霖又如何如何,至于死一个吴彩霞,从此萧太后便成了绝响似的!不错,我都听过,他们是很好,然而非要说他们是“后无来者”,那也未免太近视了。

吴彩霞、律佩芳之《落花园》

 在这提倡京剧艺术化的时期,不能说是老的就好,新的或是不合于老规矩的就“海派”,就是“外道天魔”。那就等于以女人纤足削肩弱不胜风为美的人们,看时代的健美女性为粗野,是一样的没道理。

 说什么“京派戏讲究听”,更说什么“老于顾曲的靠大墙”,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前的“老话儿”了。

 说实话,那年头儿的戏,演员本身的化装、服装,以及舞台颜色的配置,离美的条件既相差太远,而戏园中的光线,又极阴暗,若在秋冬,压轴戏已是看不甚清,大轴戏就凭台上的火把照看,请问除去合上眼“听戏”以外,还有什么可看?

 再者,那当儿戏园子的设备,池座板凳不及四寸宽,人们像大糖葫芦一个挤一个,扭腰还得歪脖子,然后才能看戏。大墙呢,座儿宽绰,没有人挡,下有脚蹬,后有靠处,既不受挤,又无须扭腰歪脖子,所以听戏求舒服,当然找大墙。

 “靠大墙”之于听戏,并没什么深文奥义,其实是挤兑出来的见识,不然,现在新式合理化的剧院为什么不给一般“老于顾曲”的先生们设备“大墙座”儿呢?即或真的设备有大墙座,怕也没人去坐吧!因为广和楼依然有大墙,但在那里已不常看到所谓“老于顾曲”的人们了。

上海丹桂茶园图

 京戏是一样的随着世代的齿轮而进化的。戏院的设备越来越完美,伶人的思想、学识越来越高尚,比较从前的所谓“戏子”,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同时受了外来的新的戏剧理论和技巧的诱导薰陶,把多年一成不变的京戏,渐渐改良,走向艺术化的途径上去。普通伶人虽还不见得懂得什么叫作“艺术”,但很多伶人已经懂得什么叫作“美”。所以他们演戏,很知道注意他们个人的表情、动作,和其他演员相互联系的表情、动作的美化。也更知道应该如何改良他们的服装与化装,使之合乎美的条件。甚至于台帐、桌围、椅帔等等的色调、纹式,都是经过一番苦心研究而后制作。要它有烘托舞台上一切动作的能力,这样综合舞台上一切的美观与协调,然后才成功一个整个艺术化的戏剧(注意:这不是海派戏)。在这整个艺术化的戏剧里,声乐(唱白、场面等等)美的成分也不过占十分之二三,所以时代艺术化的戏剧,十分之七八是要用眼来欣赏,因此狭义的“听戏”观念,已不适用了。

 再举一个反证,《二进宫》是一出纯粹声乐戏,除去唱以外什么都没有。上次金、奚、张,新新的《二进宫》却卖了个满堂。为什么他们不在家里收听广播?岂不舒服的多?

张君秋、金少山、奚啸伯之《二进宫》

 难道他们没有收音机?不会吧!所以这足以证明就是纯粹的唱工戏,净“听”都是不够的,仍要用眼看见,才能满足欣赏艺术的欲望,何况其他?

 所以希望提倡京剧艺术化的朋友们,先来纠正这“重听不重看”的错误观念,而后拿些个真正艺术化的戏出来叫他们看,也好训练训练他们的眼睛。

 (《立言画刊》1939年第20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