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从“改变一点点”做起
高兆华
课堂上改变“一点”,使我们的教学向完美靠近了“十分”。
一位年轻教师准备到县里参加一个数学赛课活动,执教内容是《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课余时间,他来向我请教如何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建议他先到图书室和网站上查一查再行定夺,可他告诉我,他已经搜集并查阅了很多相关的教学设计,可是那毕竟是人家已经用了的,已经不再新鲜了,他现在发愁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众不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位教师的“为难”不禁让我感到有些束手无策。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学内容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可是教材使用者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推陈出新,有的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被名师们雕饰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谈何容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是注定要跟在别人后面,拣拾别人丢弃的糖果呢?不是,我们不奢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超凡脱俗”,但是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
我曾欣赏过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相遇问题》一课的教学视频。课堂上,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米?经过学生们的合作探究,大家很快得出了两种解决方法:一是100×4+50×4;二是(100+50)×4。通过学生汇报,第一种解法很快明了,但是在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时候,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当时吴老师的处理方法是:让讲解的学生把两只手分别放在黑板上线段图的两边,然后两手同时向中间移动,移动一次,表示1个100+50,即两人每分钟共走150米,移动了四次,即4个150米,两只手指相撞,表示两人相遇了。当时,我感觉吴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已经很到位了。可是去年底在本地举行的一次教学观摩会上,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吴老师的精彩演绎,同样的《相遇问题》,同样的课堂境遇,吴老师的处理方式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吴老师建议两位学生分别站在教室的两边,亲自做起了现场表演。教师喊口令:“走一分钟!”两位学生就向前移动一步,台下学生齐声说“一个150米”。教师喊:“走两分钟!”两位学生就再向前跨一步,台下就齐声说“两个150米”。当吴老师喊到第四分钟时,表演的两位学生拥抱在一起,台下的学生也乐了,问题也解决了。也许这是吴老师的有意预设,也许这是课堂上的即兴生成,不管怎样,这小小的一“变”,为课堂平添了许多快乐与精彩。在大家眼里,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已经无可挑剔了,可是他们仍然不满足,仍然在不断地斟酌,在一次次的“改变一点点”中努力向完美靠近。
我在某杂志上读过一篇名为《“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的文章。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别出心裁地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投掷飞镖”的小游戏:先请两位学生到台前来投掷飞镖,一位学生投了20次中13次,另一位学生投了25次中17次。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人投中比率的高低,进而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用途和由来。可以说这位教师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对新知有所感悟。但是仔细琢磨之后,我觉得这个创意还有些不足之处:其一,参与人数过少,只有两人,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其二,情境刺激过强,游戏的趣味性了冲淡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三,耗费时间过长,极易使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无为的肢体活动上。基于以上思考,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对课前的导入环节进行了微调。先是让学生们根据课前调查谈谈自己在哪里见过百分数,都了解哪些有关百分数的知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我把准了教学的关键点。然后,我直接投影出示探究问题:学校篮球队要选一名队员,体育老师决定在三名同学中挑选。小明投20次球中14次,小华投25次球中17次,小刚投50次球中33次。到底选谁合适呢?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和实际计算,初步领悟到百分数的内涵。这样设计,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同时也有效缩减了教学时间的“边角料”,提高了学习效率。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我的这一小小改变的的确发挥了大作用。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