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跑步猝死频发,不是这届学生体质不行,而是校园急救体系存在短板

青少年体育运动一直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领域,跑早操、运动会、升学体测都是学校体育的常规项目。然而,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快捷,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如下信息:

11月5日,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大一学生小杨(化名)参加800米比赛,赛后小杨感到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身亡,医院诊断结果为心源性猝死。

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

11月25日下午,无锡东林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

题图无关

连看三条新闻,你一定会感觉这届学生身体素质也太差了,弱不禁风。

而实际上,这类猝死事件并非比以前有明显增加,更可能是以前也有,但你没接收到这些信息,而现在获得信息更加便捷,你会感觉上越来越多。

站在医生的角度来看,跑不动、跑不快,是身体素质差,体质下降。而跑死了,体质就不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个体隐藏的疾病。

对于30岁以下青少年的猝死,多是由于病毒性心肌炎或肥厚性心肌病等先天心脏隐患。运动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即使不运动,仍可能在某个时段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因为恐惧运动猝死,而废除学校跑步活动、免除体测,当然不是好的应对措施。

与此相反,医生的建议是继续推广学校学生体育运动,提倡科学的锻炼方式方法。

而对于猝死的应对,也许可以从马拉松运动的赛场急救发展历程获得一些启发。

在马拉松运动刚在国内兴起之时,心脏骤停的跑者鲜有存活案例,原因在于跑者倒地,无人能识别心脏骤停并给予及时心肺复苏、等待急救车的时间很长。

但随着对马拉松赛道心脏骤停急救保障的改善,尤其是配置移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之后,今年在上海、舟山马拉松分别现场复苏成功两人。

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倒地后迅速识别并心肺复苏,同时移动骑行携带AED快速到达开始除颤,在救护车来的之前,人就已经被救活。

上海马拉松AED除颤

回溯校园猝死的案例,你也一样发现,当校园心脏骤停发生,多是采用以下方式

1. 急急忙忙送到医院。

2. 傻傻等校医或者等救护车,有时找不到校医。

3. 转移到医务室,医生心肺复苏,但没有除颤设备。

4. 校医几乎不懂急救。

5. 现场有老师或学生心肺复苏,但很不规范。

既然校园心脏骤停难以完全避免,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改善我们现场的急救应对。

培训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这样的措施不但守护校园学生安全,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急救教育基础,在进入社会、成立家庭之后仍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题图无关

如果每个体育老师都懂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如果每个学校运动会都有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场边。学生运动心脏骤停被抢救回来的几率将超过80%。

请教育部门及校长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动校园安全体系的完善。作为学生家长,你也要积极参与。(我上周刚在小鹰就读的学校分享了急救讲座)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小知识:

AED是心脏骤停的急救设备,专门设计给非医护人员使用。院外心脏骤停大部分是室颤,室颤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肺复苏加除颤,每延迟除颤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在公共场所配置大量AED,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AED使用视频请点击→视频:公众心肺复苏及AED使用


急诊夜鹰:头条号签约作者,新浪微博急救科普博主

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

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