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遗音】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作者:云间一笑
七哀诗( 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简析:
王粲是汉魏间的著名诗人。刘勰以为“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许其诗赋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说他“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
这首《七哀诗》写得悲凉沉痛,被清人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前人的评价,或有溢美,亦不为无因。
有必要先交待一下背景。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陷长安,烧杀抢掠。其后,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当时,王粲逃离长安,南下避难,直书所见而已。
开头两句写当时的局势:“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虎”当然是个愤怒的比喻。西京何以乱?军阀混战故也。
危城非久居之地,不妨作计他往。而王粲本从洛阳流落到长安,现在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适荆蛮”是到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去。南下依刘表,凄怆赋登楼,那是后话了。
兵荒马乱之际,生离即死别,故接言“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状离别之惨象。
史载长安历经董卓之乱、李郭交兵,方圆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想必诗人是经历了一番磨难,才得以逃出危城。“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此即曹操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无所见”,清除了种种干扰,是为了突出“有所见”。所见者何?首先是一幅全景“白骨蔽平原”,何等伤心惨目!
所见全景,已自令人心生恻恻不安。死者已矣,不能复生,然其奈生者不聊生何?在茫茫白骨的全景之间,忽然发现了一对活物,更加令人惊悚!“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饿妇弃子,被弃者草间号泣,弃子者喃喃自语,历历如在目前。
目睹这幕人间惨剧,自顾不暇的诗人又能如何?其曰: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人目睹了这幅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图,亦是一筹莫展,惟有一走了之。难道眼不见,心就不烦了么?也不是!当他路过汉文帝刘恒的陵寝——“霸陵”所在地,回头遥望长安,惟有伤心感叹。“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的心愿,也隐然表达了对长眠地底的前代明君汉文帝的怀念。汉帝国大厦倾覆,无可挽回,而我之前路,又在何方?
就诗论诗,先有充实的内容,方有充实的诗歌。这首诗即目所见,即事生感,毫无费力经营之象,而一气直下,累累如贯珠,不沾不滞。仿佛不是诗人在写诗,而是诗自己蹦出来的!
其事实惨绝人寰,其诗或冠绝一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