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在高楼上的人
吊在高楼上的人
作者:李广生
在外学习,课间时出来抽烟,看到很多人抬头仰望并指指点点,顺着大家的视线看过去,发现了他们。两根白色的绳子从十几层高的楼顶一直垂到地面,远远望去,像两根又细又长的白线。绳子上各系着一块窄窄的木板,宽度仅容一个人坐下,木板上分别坐着一个工人,旁边挂着好像是装有涂料的桶。两个工人被吊半空,修补开裂的楼面,像是两只被吊在半空的蜘蛛。晃来晃去,看着让人提心吊胆。
地面上的人议论纷纷,都说不容易,有人表示,在那么高的位置,不要说干活,只是往下一看,就会让自己浑身发软。他说的不错,连我这样没有恐高症的人,站在极高的地方,也有头晕目眩、心惊胆战的感觉。都说人往高处走,但真的到了高处,恐惧则成为最大的难题。忽然有种强烈的欲望,想和吊在上面的人聊聊,聊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在下面等。上课时间到了,他们还没有下来,只好先回教室,估计着时间,溜出来等他们。我终于等到了他们,并和他们简单的寒暄几句。这期间我一直在想:和他们交流什么呢,我是出于何种心理而急切地想和他们交流?
好奇吗?可能是,希望通过交流了解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但不全是,好像已经过了对这些好奇的年龄;佩服吗?好像是,但也不全是。对于从事这一危险富有挑战工作的他们虽然佩服,但又觉得如果生活所迫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难道是同情,对处于此种境遇中的他们有某种怜悯?有一点,仅仅是一点点。再说了,一份特殊的工作,何必滥发同情呢?也许是担心吧,担心什么,安全?还是……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出于何种心理,所以和他们面对面站在一起时,竟不知道要说什么。他们俩看了我一眼,也许他们也觉得奇怪,我干嘛一直盯着他们。其中一个年轻一点的主动打破僵局,对我笑了一下,说:“想不想上去试试?”我尴尬的笑了一下说:“我可不敢。”为了缓解窘迫,我明知故问:“在上面挺辛苦的吧?”另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说:“辛苦是辛苦,可现在干啥都不容易。”一句话让我对他油然而生出敬意。“害怕吗?”我继续搭讪。其中一个说:“习惯了就好了,习惯了就不害怕了。”另一个对我说:“往上瞧就不害怕了,别往下瞧,往下瞧谁都害怕。”两个人收拾一下,拿着东西走了。
回到教室,心里感慨了好一会儿,但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像我急切的想和他们交流但不知道交流什么一样,心里有很多感触,但就是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下午,课间又见到了他们,只剩下一个人了。他正好从楼上顺着绳子溜下来,是年轻一点的那个。我递上一棵烟,他说谢谢,点着了。他说自己是河南固始人,今年38岁,干这行有年头了。他说干这个安全第一,几十米高,稍有闪失,必死无疑。他说自己跑过很多地方,主要是大城市,因为只有大城市才有高楼大厦,才需要他们。他说自己再干几年也不能干了,岁数大了,干不了这个。“回老家?”他说,“不一定,也许回去,也许不会去。我们一家人都出来了,走到哪,哪就是家,我们是四海为家。”他继续收拾东西,上课时间到了,我回到教室。
我忽然意识到,是对另一种人生的关注,让我刻意和他们接触。每一个职业就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的命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从中原腹地走出来,背着一根绳子,带着老婆孩子,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这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被吊在半空,头顶是辽阔的天,脚下是坚硬的大地,命悬一线,一阵风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们会不会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有人不遗余力的往上爬,想去领略高处的风光,但他们是先爬到高处,再从高处往下溜。如果说有的人生是往上爬的人生,那么他们的人生则是不断地往下滑的人生,每天都在重复着往下滑的过程。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许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看到风景最多的人,在城市的高楼上,他们俯瞰世界,一定会发现很多别样的精致。如果说眼界决定胸怀的话,那么他们会是大视野、大胸怀的人吗?我们从地面央视他们,为他们担心,他们从空中俯视我们,会不会觉得我们渺小?
他对家乡的冷淡出乎我意料之外。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随着他们奔波的脚步而渐渐变成一个缺少温度的符号,对于回家,他并不渴望,也不期许。“不一定”这三个字究竟包含了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和我说话很谨慎,因为他知道我是本地人,而他是外地人。很明显,他对这里还有一种疏离感,虽然他为这里的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又对故乡有种陌生感。生活在异乡终不能融入,故乡在远方已经变得陌生,他们的人生一定比像我这样,生于此、长于此、终老于此的人,更加丰厚,但也许这正是他们人生的苦楚。背井离乡,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是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民间还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说法。叶落归根,哪怕不是衣锦还乡,也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出门在外,毫无疑问的会遇到很多难处,始终有漂泊感。既不能融入当地,又不能回归故里,如果在外面混的一般或是还不好,就会让自己很尴尬。所以我打心眼里敬佩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不管他们是否成功。
人生是走出来的,漂泊在外,是你的痛苦,也是你的价值。向吊在在高楼上的人致敬!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