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不为赢
爱拼不为赢
到家之后,急忙抄起笛子,抓紧时间,刻苦修习。不一会儿,儿子从房间走出来,问我:
“您知道赵翼吗?”
快速在大脑中检索,隐约有点印象,但不敢肯定,于是便含含糊糊的回答:“好像知道一点。”
“清朝的吧?”我试探着问。
儿子不置可否,继续说:“他写过一首诗……”
我放下笛子,摆出一副细听端详的样子。
“前段时间,我读芥川龙之介的书,”儿子买了个关子,继续说。
“里面提到赵翼和这首诗,觉得挺好,就背了下来。”
“什么诗?”我有些迫不及待。
“论诗的诗。”儿子答道。
忽然想起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
“不是”儿子摇摇头,说。
大脑一片空白,不禁羞愧起来。我干脆把笛子挂在架上,静候儿子教诲。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儿子缓缓背出来。
愣了片刻……
“哈哈,臭小子!”随即明白他的意思。
“三分人事七分天”,儿子是用这句话讽谏于我,潜台词即是:别吹了,您不是这块料!
肯定是我吹的太难听了,儿子忍无可忍,才想出这个办法。自己心里明镜似的,吹得不好,可谓是“呕哑嘲哳难为听”,所以就不敢在单位练,每天早晚,在家里练一会儿。扰民。
儿子的话也有道理,我确实不是这块料。对于音乐,不仅没有半点天赋,而且有些先天不足,既无节奏感,又无旋律感,最差的是音高感。到现在为止,唱歌依然靠吼,没有一首歌不跑调。但我喜欢,这是肯定的。
早晨,回老家的路上,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我用《爱拼才会赢》的歌词反驳儿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儿子提醒我注意歌词中的这一句: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我明白他的意思:大海的波浪岂是人力可抗。因为探讨赵翼的另一首诗,这个话题被岔开了。
晚上在单位值班,闲得无聊,又想起这个话题,突然意识到,“爱拼才会赢”真的没有说服力。
光是这个“赢”字,就非常值得琢磨,何为赢?难道就像我开玩笑时说的,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还要带上老婆孩子,才算“赢”吗?若是如此的话,不要说“爱拼”,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会“赢”。
赢,至少有两种解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贾有余利也”,“俗语谓赢者输之对”。买卖获利、比赛获胜,是为赢。如此看来,爱拼真的就未必赢。做买卖还要看运气,比赛主要靠实力,运气不好,或实力不济,怎么拼,都不会赢。
若是把“赢”解释为“成功”,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何为“成功”?
年过不惑之后,自以为最大的收获便是对成功有了新的体悟。虽不敢说看透了“成功”,但至少是看开了一些。我把“成功”定义为充实——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世俗的快乐,并让自己的人生充盈存在的质感,便是成功。或是说,我所追求的人生是饱满的人生,而不是成功的人生。我对于原创的热爱也是出于此。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堆满了别人的东西,不甘心用自己的生命过别人的人生。
朋友说我看破红尘,我笑笑,口中不言,心里却不同意。自古以来,看透或看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消极遁世。由入世而到出世,由儒家而到释道,很多人走过了这样的历程。个中甘苦,三言两语,难以说明。但我热爱红尘,更乐于做红尘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所以,我会很慎重的和儿子及其他年轻人谈我的成功观。我担心他们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消极或逃避。
努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都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品质,我视之为毕生的信念。努力即是“拼”,所以,我爱拼。
但是,我跟自己拼,拼自己的时间、拼自己的精力、拼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因为是和自己拼,所以最大的收获便是让自己充实。然而有时,这种充实表现为忙碌,还有累。忙了,累了,难免会滋生些不良情绪,甚至怀疑。“这就是成功吗?”我也会问自己。
明天,我想告诉孩子:你说得对,爱拼不一定会赢;即便如此,还是要拼,因为爱拼不是为了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