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随心 | 梦幻之旅系列 有一种色彩 叫作“摩洛哥”


撒哈拉沙漠-橙色之丘

翻越海拔2260米的阿特拉斯山脉,我们奔向撒哈拉。

这一路,我们走过绿洲,走过荒原,走过荒无人烟的戈壁,无穷的蓝天,除去入睡的时间,我几乎重新温习了一遍三毛笔下的撒哈拉自然风光。

贫瘠荒芜的土地阻挡不了老人脸上萌萌的笑容,只是我们的满团长不小心同款了一把。

电影的宠儿,撒哈拉沙漠之旅的第一站、摩洛哥最美的村落—艾本哈杜Ait Benhaddou ,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地,1987年加入了世界遺產行列。这里曾是十一世纪的古部落要塞。蓝天白云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拾阶而上。一阵大风吹来,帽子被吹跑了,一阵尖叫,众人慌忙追逐,所幸被一位欧洲帅哥拦截。

整座城堡几乎就是用红土垒筑起来的,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城里目前只有三户人家居住,更多的是卖纪念品的小商贩。山顶上的谷仓仍然存放着粮食。

三毛曾经在《撒哈拉故事》说过,“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去体验一下浪漫吧。

然而当我们抵达撒哈拉沙漠时画风却变了,我们遇上了真正的沙尘暴,照片中包裹在头上的围巾绝对不是装样子的。肆虐的风沙猛往脸上打,往眼睛里耳朵里灌。说好的静静呢,穿着羽绒服的我在沙漠都感觉瑟瑟发抖,那一刻,恍如隔世。

入住的沙漠五星级帐篷,却抵挡不住夜晚呼呼的风声以及摇动的帐篷给胆小驴友带来的恐怖。从厨房端出来的饭菜是一定要遮盖好再运到餐厅,姐妹们闲来无事大展厨艺,一袋子土豆被炒成各式风味的或丝儿或片或条儿,把阿拉伯帅哥们看呆了。一个姐妹带了八瓶辣酱,此时也已经基本吃空啦!阿拉伯鼓的敲击声带来须臾快乐,暂时把恐惧放在脑后,舒展身体,随着鼓点的节奏,盘圈舞起来。

沙漠中日出前后,风较小,只听导游Candy小姐说爬上后面的沙丘就可看到日出。于是天不亮,五六个胆大的迎着风开始爬坡,沿着沙脊的地方似乎硬一些,于是往上冲,却是进三步退两步,最后手脚并用爬行,然而发现一个坡过后紧跟着又是一个坡,绝望的感觉。日出是在坡正面还是背面呢?只能硬着头皮向前继续爬。终于迎着沙丘的一面渐渐被鱼肚白印染,不用爬了,坐下来静静地守候日出吧。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种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交通工具:单峰骆驼

初次体验骑骆驼,随着它一起身的颠簸,尖叫声此起彼伏。暖暖的倒是可以抵一些寒冷。佩服牵骆人识路的本事,好奇他们是怎么辨别方向的呢?

四驱全地形车

照片看着有模有样,起初心想什么车都满大街跑了,这不是小菜一碟吗?现实给了我一记大耳光。看到那条车印的曲线了吗?一冲坡儿快到顶部时左手不由自主地就使劲儿,就一定会顺坡绕一大圈重返坡底。尝试三次后,已产心理阴影,乖乖卸甲归田,坐在别人身后体验冲沙的乐趣。

过了两天没有网络与外界隔绝的游牧民生活,时隔两日如隔三秋,终于收拾行囊,风沙中一行人骑着骆驼。再转乘四轮驱动越野车离开了沙漠。在大自然面前,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渺小。

蓝色小镇—舍夫沙万

上帝打翻了调色盘,把舍夫沙万老城染成了蓝色。

沿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拾阶而上,竟如在蓝色的海洋中畅游,童话般的世界在眼前展开,大片大片蓝色开始映入眼帘,平静、祥和、梦幻。

之所以街道、房屋、宅门、阶梯都涂成蓝色,一说是为了防蚊虫,一说与宗教有关,犹太人先用他们认为神圣的蓝色粉刷房屋以求神明保佑,于是人们纷纷效仿。

首都拉巴特—白色之都

首都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即现代又古朴,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摩洛哥,这个神奇的国度,有着太多古老而迷人的故事。

不管你是为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而来,还是来为探寻《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神灯和飞毯,不论是为了舍夫沙万,那座在很多摄影师眼里,比圣托里尼还美还童话的风情万千蓝色小镇,抑或是为了有着“好莱坞御用沙漠村落”取景地的本哈杜村,我和伙伴们用十二天的时间绕着她走了一大圈,走近古老迷人的缤纷色彩,感受万千风情。

戳这里👇查看前文

笔走随心 | 有一种色彩, 叫作“摩洛哥”,造就了全世界最美的梦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9年6月刊,悠闲假日 Leisurely HolidayP14-P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