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身体一直就不好。本就根基虚弱,后天受折受劳,终演化成当时难治的绝症肺痨,于是去世了,57岁说短命有点过,但寿不高是事实。

传说王阳明5岁才能开口说话,假如是真的,其先天是异于常人的,这个异更多的应是发育出现了问题,即身体底子生下来就薄弱。王阳明年仅12岁左右,其母亲郑氏就去世,时年41岁,这个一说明其母亲身体有问题,二说明王体质不好是有先天因素的。再者母亲早逝多少会影响王的健康成长,正当发育年龄,情绪会受到很大刺激,母亲不在,生活方面总是不那么周到吧,毕竟王当时才12岁,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有文章说,王阳明从小体弱多病,脸色发青,中年后更加明显,被认为是先天性肺病的征兆。结合王后来的身体表现,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有身体的偏颇,因而易感相应的病邪,本来就是患病的一种基本规律。

身体有差的人,又往往天性聪颖过人,王阳明也是如此。这些聪明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囿于常见,多疑问,多探索精神,而且特别愿意投入,就是现在大家推崇的异常投入,用个词说就是“好学深思”,用俗话说,就是“认死理”。这种心态的人,心思都放在琢磨事理上了,易思虑过度,损耗精神,而生活与健康往往都不太注意的。可以想像其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其体质方面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他出身儒学世家,他从8岁就开始研习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这表明王在研学方面是全力投入,乐此不疲的。

到20岁左右的时候,王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这个做法,与他后来在龙场悟道时的做法一样,区别是一个在破疑,一个在立论,做法则是不管不顾,倾心投入。对做学问,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对养生则不利。养生讲究的是与时作息,天人相应,节制生活,该吃的时候要吃,该睡的时候要睡,该玩的时候要玩,但王阳明不是这种状态,因此不管他对心、心性如何明了,身体这方面则都在按自己的法则在办事,要走下坡路就走下坡路,谁也挡不住,你就是洞察了宇宙的秘密也挡不住。

然后,不利于健康的事情连续发生。

王阳明第一次乡试,就一举高中举人,学业大长,当时的名流普遍看好这名青年,对他给了极高的期许。王心情绝好,还学会了射箭,爱上了军事。此时的王一定在想自己如何去大展宏图,匡扶天下了。

但现实砸的人脑袋疼。22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还给他鼓励,说他是状元之才,不要泄气,结果25岁再考,再次落第。自许那么高,结果如此糟,王心情懊丧到何种地步可想而知。王对他父亲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话说得漂亮,但难以叫人相信。

到28岁终于考上了进士,毕竟才学底子在那摆着。考了进士,就开始做官了。官不大,但王做得很认真。不过身体开始出问题了。问题估计一直存在,只是此时才开始算账。王阳明中进士的第二年任正六品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白天忙于公事,晚上仍刻苦读书,积劳成疾,开始咳嗽、呕血——这是肺结核常见早期症状。30岁那年,王阳明被朝廷派到江苏、安徽一带审犯人,审完案卷更觉劳累,不久旧病复发,难以承受,不久他就因病请求归乡。

休息了有两年时间,王身体渐渐恢复。1504年,32岁的时候,王被起用为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再过两年就发生了得罪刘瑾的事。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并被关押进大牢,备受折磨。从牢里出来后被发配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这件事应该是让王阳明深刻体味到了官场险恶,不仅身体痛苦,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全身都感到极度疲惫。

贵州给了王放松的环境,可以涵养心性,但不能修养身体。明朝时的贵州是蛮荒地带,龙场又是万山丛薄,地热多湿还多瘴气。王曾亲见一个来自京城的官吏,带着儿子和仆人暴毙路边,于心不忍,为三人瘗埋骸骨。为此还写了一篇《瘗旅文》,说此人“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这段话也说明了王此时所处的险恶的地理环境。王所以对这三人深表同情,也是感同身受。王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就是说自己也是饱受此地恶劣气候的苦痛,不过呢,自己很乐观,所以人活得还很好。

但其他人都不太同意王的看法。王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被结结实实痛打了一顿,蹲了大牢,然后跋涉几千里来到贵州龙场,怎么可能“自全”。后来很多人猜测,王之所以后来病的那么重,最大的祸因就是此时种下的。大家认为,湿热毒瘴已侵入王的身体,王得了肺热病。王乐呵呵地说,自己没事,可能是他一向志向远大,不把些许不适当回事,再就是王好强,有病也不会随便说,特别是在文章这种可给万千人看的东西里说。

龙场之后,王谪戍期满,复官庐陵,第二年大祸害刘瑾被杀了。王的好日子来了。升官,升官,不断升官,大事,小事,做不完的事,且全是与社稷有关的重要事,其中多半还是征讨杀伐这样金戈铁马的事。首先是讨伐南中地带盗贼,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然后是在南昌与宁王大战,生擒了反叛的宁王。此时王身体出现衰退征象。

王在《答人问神仙》一文中说:“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三十年矣,齿渐摇动,发已有一二茎变化成白,目光仅盈尺,声闻函丈之外,又常经月卧病不出...”迟动发白,视力、视力均严重下降,这是典型的精血亏虚表现。

不过幸而此时迎来一段平静时期,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三年。其间没有更多国家大事打扰,但王自己没有闲着。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开始讲学,传播“王学”。还结了一次婚,因为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这个时候王日子过得比较恬静喜悦。

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56岁那年,王阳明又任两广总督军务,受命平定广西思恩、田州等地民族叛乱。王果然不负众望,大军一至,大败叛军,其老巢都被王连根拔尽。

但军旅奔波,环境恶劣,使他的肺病再次复发,他的“咳痢之疾”爆发,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同年十月上疏嘉靖皇帝,请求告病还乡。

回程船行至江西南安时,当地官员周积前来拜见时,见他“咳喘不已”,王阳明对他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也就是说王阳明在靠着最后一点元气支撑着。

但王阳明病势加重太重,路程继续不下去了。舟船便在南安停下。一天,王阳明“吾去矣”的感觉越发明显,特召周积再次入舟,但此时他“已不能语”,只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八字遗言。

一代理学大家、大军事家就这样离世了。享年57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