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倒李嘉诚?

文丨张是之
该通知要求禁止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融资、贷款,以及为其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落款为“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日期是2020年9月23日。
众所周知,和记黄埔跟李嘉诚有关。这个话题也迅速在群里展开讨论,这里简单梳理分享下我在群里的讨论发言,也是我的主要观点。
关于囤地、捂地不卖的问题,还暂时不用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整体产权保护角度去分析,这个角度对,但不够具体,不容易让我们看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有三个角度可以帮助分析。
其一是换位思考。开发地皮赚的不如静置地皮赚的多,如果换作我是李嘉诚,我会怎么选?如果我的选择跟李嘉诚一样,我为什么要反对他?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我反对李嘉诚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赚钱,我为什么要跟钱过不去?至少要给自己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第二个角度看其本质。李嘉诚的囤地和水库的炒房客囤房,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囤地是我拿着地不用来盖房子,囤房子是我拿着不用来住,如果反对李嘉诚的人用同样的逻辑来反对炒房和囤房子,怎么破?
第三个角度怎么反驳?如果认可囤地有害论,那么面对囤房有害论的指责将无力反驳。如果支持对李嘉诚的囤地进行惩罚,那么如果有一天舆论要求多余的房子必须拿来住拿来出租,那么也将面临同样的处境。
所以最后,唯一可以破解的角度就是囤积无害论,而且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这个逻辑不需要奥派经济学,只需要讲道理的经济学即可,薛兆丰这个道理也讲得比较明白了,我不重复,贴几个截图过来供大家思考和参考。
我再来用房产简单举例说明一下,囤积的重点是将现货变成了期货。这是核心,也是重点。
对于投资房地产的人来说,今天对已经持有房子的人来说是现货,但我们不住也不卖也不出租,还是清水毛坯,就在那放着。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囤积,对不对?但我们将这个现房变成了期房,谁的期房?未来购买者的期房。
现房变成期房有没有错误?当然没错,我们实际上是给未来的买主暂时保管和持有而已。
将来五年十年之后,把这个别人的期房变现卖掉,小赚一笔,有没有错?也没有。
你赚钱是因为你的眼光好,有胆识有魄力,赚钱是这些企业家精神的回报。
但这个过程,买房、空置、卖掉,和李嘉诚的买地、空置、卖掉,本质上有没有不同?答案是没有。
但这种囤地和囤房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真金白银砸向市场,然后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和希望。这是好事而非坏事,逻辑非常清晰。
但大众舆论不知道这个逻辑,只看到官方喊打喊杀,以为李嘉诚赚钱就像捡钱一样容易。但他们批评李嘉诚的逻辑,何尝又不是批评水库炒房团的逻辑?
所以,本质上囤房和囤地没有区别,都是在利用企业家精神在提前发现市场价值。这个提前,就是让水库人升阶的模式和框架。
更所以,为了将来自己的房产不被清算,不面临李嘉诚同样的舆论和政策双重打压,每一个渴望或者已经通过房产积累财富的人,都应该明确支持李嘉诚,而不应该支持这种逻辑上经不起推敲的坏政策。这也是为什么说普及科学的重要性。
当然这是纯粹的经济学逻辑分析,如果非要掺入政治因素,说李嘉诚有罪,李嘉诚赚钱太容易,李嘉诚囤地不对,这都是可以的,只是那是政治不是科学。
假如当初卖地是有合同、有约定开发时间的,我倾向于认为按照合同约定来,遵守契约。但我相信,如果有这样的条款,那么这个条款一定会反映到价格上来。
有朋友认为李嘉诚是大开发商,囤地的逻辑和手上的资源和小开发商不一样,现实世界并不像经济学那样简化。
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小开发商、炒房客、李嘉诚,在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是否适用同样的逻辑?
还是说,李嘉诚囤地不对,而炒房客屯房子就是对的?
是用同样的逻辑来看待不同的人的类似行为,还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看待真实的世界,是尽可能还原所有细节,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同。还是进行高度抽象,寻找其中的共同点来进行分析?
我的基本看法是:对于科学问题,适用于高度抽象,寻找共同的逻辑,以此指明方向。正如我们需要用抽象来定义一个绝对的圆。
但对于企业实战、企业家和 ZF 打交道,企业运营,则是需要找到差异,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但这和科学并不矛盾,科学定义什么是完美的圆(逻辑、方向),企业家则是想方设法画出这个圆,这个圆画的越好,越接近圆,越靠近科学和逻辑的方向,那么对所有人越有利,包括 ZF 人自身。
而科学指出了圆(逻辑和方向),但企业家非要不按照这个圆来制造轮胎,或者其他需要圆形的东西,那么他越努力就越偏离正确的圆(逻辑和方向),最后制造出的产品问题就越多,就越发的不能使用。
科学和现实并不矛盾,科学给现实指明了方向,但科学的逻辑是必然的,历史的走向却是偶然的。

2020年09月23日

——————

题图:Edgar Degas,Dancers

上一篇:不爽不等于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