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考题3——积极的处世哲学相关语句与练习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的处世哲学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内涵解读]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处世观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辨——入世与避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这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行事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执着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着眼来否定孔子的这种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现实社会,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语篇摘译]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进城,)守城门的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2.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路过,说:“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又说:“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法跟他谈。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5.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答道:“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对。”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继续平土覆盖种子,干个不停。
子路回来把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根据第一则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的处事态度:。(不超过7个字)
(2)结合上述材料,试评析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无论世道好与坏,都应积极入世,担负变革社会的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