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三做洋糕吃芋羹的由来
洋糕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葛云高
修改:陈莎莎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张郎,出门做生意,一去杳无音信,家中的生活重担全落到他妻子丁香的身上。于是,丁香拼命干活养家,在先后殡葬了公婆之后,孤单的她更加殷切地盼望着丈夫归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张郎终究是被丁香盼了回来。然而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休了丁香,娶了海棠。伤心欲绝的丁香,只能无奈地离开,走走停停,毫无目的,直到载着她的牛车停在了山中一间茅屋前。这茅屋里住着老婆婆,她和靠打柴为生的青年相依为命,这一家人热心地收留了丁香。不久后,丁香与青年成婚,他们勤劳致富,成了一户远近闻名的富家。
多年以后,突然有一个讨饭的人来到门前讨饭,丁香发现,这要饭的乞丐竟然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前夫张郎。丁香默不作声,没有直接拆穿他,而是照从前那样煮了一碗面条递给他。张郞从这碗面条里吃出了与丁香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明白了眼前这个好心施舍他的女人便是被他无情无义逐下堂的前妻丁香,他顿时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里烧死了。
张郎死后,大庙不留,小庙不收,魂魄只能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恰遇张郎,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他一个灶王官的名号,职司人间善恶。于是,人们就称他为“灶王爷”。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灶王爷的故事跳转到多年以后的宁海。话说有一年,当时宁海一个多月没下雨,田野缺水,禾苗黯然失色。县官老爷要求各地乡村男女老少到龙潭去求雨,但都不灵验,办法试尽,老天就是不下雨。
一天,范家村范方的聪明妇媳妇王英,灵机一动,想通过灶王爷上天向玉帝禀告民间疾苦。于是,她买来供品,点上香烛,求灶王爷,说道:“灶王爷啊,你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我们百姓碰到大旱之年,眼见庄稼枯死,粮食即将绝收。请你上天去向玉帝禀告,求龙王降降雨,救救宁海的百姓吧!”灶王爷听后一想,我确实应该为百姓着想呀,若百姓无法生存,我何来的贡品呢?于是,他就上天去向玉帝求情,求得了玉皇大帝命令东海龙王降雨的诏令,金光一闪,哗——哗的一场大雨降下来了,宁海的旱情顿时解决了,庄稼也还了魂。
这年的雨缓解了旱情,到了七月下旬的收获季,稻谷还是个好收成。王英眼看着新谷进了仓,想到不能忘记灶王爷的恩惠,赶紧趁着八月初三的灶王爷生辰,做一种好吃的东西来庆贺一下。从此,王英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种新食品的制作方法。她将米磨成米浆,放在一只桶里,将白药(一种发酵药物)和米浆搅拌,盖上平底锅盖,就让米浆在那儿静静地发酵。等了一段时间,米浆完全发酵后,出现了一个个往上冒的小泡泡,这时候就可以蒸了。蒸的时候,要把蒸架放在锅上,再把一个竹子做成的圈圈放在蒸架上,然后把蒸布放在上面 ,接着把发酵的米浆舀到里面,最后盖上锅盖开始蒸。一柱香时间,将火退了,焖一会儿,揭开锅盖,锅里一团晶莹剔透的白面散发出清香。王英趁热把它切成三角形,在第一时间供给了灶王爷。收到贡品的灶王爷看在眼里,吃在嘴里,乐在心里。
王英将剩下的食品分给左邻右舍去品尝,大家吃了这种新食品后,逐问王英,这东西叫什么名字?王英一想,这食品是米浆漾淌制成的,要么就叫做“漾糕”吧,后人谐音叫洋糕。
宁海有谚语:“饿牢坑,八月初三掏芋羮。”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因为芋艿还未完全成熟,只有“饿牢坑”的人先掏来吃。二是八月初三是灶王爷生日,人们为庆生辰,烧煮芋艿羹,用洋糕与芋艿一道请灶神,也是宁海人的一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