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八)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生死两途
【原文】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脉脱”就是脉非常的弱,摸起来基本上感觉不到,也叫脉绝,也就是邪气占了主导地位。
“入藏即死,入府即愈”,府为阳,脏为阴,阳为生,阴为死,当邪气入藏入阴的时候,病就很严重了,邪气入府入阳的时候,病就很轻。
“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老师说:这可不是一个病,所有的病都是这样的。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浸淫疮”是什么疮?,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湿疹。如果是刚开始从嘴巴出现,然后,慢慢的四肢也有了,这个病相对来说,比较轻,好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如果这个湿疹先是出现在四肢,最后出现在嘴巴里,这种湿疹就比较难治。
这是从疾病的发展方向来判断的。
“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这是根据表浅来定的。
这条原文举的两个例子,好象与脉脱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单独分开来讲,是可以的,如果两个连起来讲,好象连不上。
浸淫疮这一段应该单独的来说,前面脉脱单独说,要是把这两个连起来说,好象有点连不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医家对这一段的注解,这样就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对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赵以德注解
脱者,去也。经脉乃脏腑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经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五脏,阴也;六腑,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非惟脏腑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徐忠可注解
前云沉实相搏,此邪重,故脏不能当。乃有邪微,但正气亏亦脱,脉乃正气,故云脱。入于脏即死,入于腑则愈,岂腑耐虚而脏不耐虚乎?不知凡病以出阳为浅,传阴为深,故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浸淫疮之喻,从口从四肢,显而易明。口属阴,四肢属阳,阴阳之分,即有可治不可治之别。推之他病,脏腑之理一也。然“脏腑”二字,混而难测;“里外”二字,浅而易晓。故复结言病在外者可治,在里者即死,欲人于“里外”二字,辨脏腑之所入也。
尤在泾注释
脉脱者,邪气乍加,正气被遏,经隧不通,脉绝似脱,非真脱也,盖即暴厥之属。《经》曰: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又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为尸厥,即脉脱之谓也。厥病入脏者,深而难出,气竭不复,则死;入腑者,浅而易通,气行脉出即愈。浸淫疮,疮之浸淫不已。《外台》所谓转广有汁,流绕周身者也。从口流向四肢者,病自内而之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病自外而之里,故不可治。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文“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气入腹,脚气冲心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