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10【2017-4-29】
#每日学论语#12.10
【原文】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微言微感】
《诗经》之《小雅 我行其野》,有下面的文字: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大概意思是:一个被丈夫遗弃的女子,行走在旷野,心里充满了惆怅。丈夫变心里,女子被休了,回娘家的路上,无依无靠,饿了只有采摘野菜充饥。
思前想后,心里不是个味道:“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我心如故,我爱依旧,是你喜新厌旧,是你辜负我一片情意。
钱穆说,孔子在此处引用《诗经》的话是没有道理的,是东拉西扯,我看很有意思:崇德辨惑,是要回到生活的。一个人满口仁义道德,外人交口称赞他是“忠信仁义者也”,回到家马上变了一个人似的,自私自利,无情无义,对最应该珍惜的人,始乱终弃,这样的人算得上好人吗?
孔子引用《诗经》的这段话来讲“崇德辨惑”,我以为非常有深意,恰恰是对“崇德辨惑”的深层解读。
一个人,在最放松,最自由时候表现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你不要期望他(她)能真对谁好?和父母都斤斤计较,还指望他能在关键时候慷慨解囊,肝胆相照?孝敬父母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但是好人一定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的人,如果貌似“谦谦君子”,那你一定要警惕,很可能在关键时候,他会出卖你。
其实,道德最重要的“试金石”是夫妻。传统的“五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常常把父子放到了首位,也有一张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在”的说法,甚至还有人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似乎在他们眼里妻子只是一个物件,一个人过分呵护丈夫或者妻子就是自私),这是何等荒谬啊?
我一度对“虚伪和自私”非常敏感,万一谁说我虚伪或者自私,我会非常气愤:我虚伪吗?我自私吗?我怎么会虚伪呢?我怎么会自私呢?
后来,参加了完形教育的系列课程,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的真相,我不再纠结虚伪和自私。一个人最应该忠诚的是自己,爱憎自知,苦乐自知,不接受自己,不爱惜自己,一切道德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虚伪吗?虚伪。每一个人都是虚伪的。谁也不会把自己完全地,毫无底线地暴露给别人,这不叫不诚实,这叫做“保守隐私”。
“食色,性也。”看见美女,很喜欢,多看几眼,这是没有问题的。相反,目不斜视,自喻为“坐怀不乱柳下惠”,这恰恰是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美食,喜欢美女,喜欢钱财,喜欢权利,这都不是问题,但是要坚持公平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的权利不妨碍你的权利,我的自由不伤害你的自由,我们都存在于自己的角色里。这就是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伦之道。
《道德经》说:“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我理解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要心里有阳光,头脑有准则,墙里开花,墙外香,内在有忠信,外在自自然然也就是忠信的,符合礼仪规范的。
在一切生命关系中,老板、同事、朋友都是有保质期的,缘分来来去去,可遇不可求。另一种血缘关系,如父子、母女、兄弟、子女,也是有发展周期的,未成年子女和父母最亲密,长大成人后成家立业,新团体独立,和原生家庭就成了联盟,老夫妻一个最亲密团体,小夫妻一个最亲密团体,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联合国。也就是说,最亲密的人,应该是夫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同床,死同穴”。夫妻天经地义,自自然然,其他再亲密,都有些别别扭扭。
从忠于内心诚实角度,夫妻的事应该是最大的事。夫妻关系处理好了,妻子关系,兄弟关系,同事关系等才能顺理成章。真爱,一定是无怨无悔,爱其优点,也爱其缺点,而且是“爱屋及乌”,由此及彼,形成大爱的。爱伴侣,就要爱伴侣的亲人,于是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兄弟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处理好了。
人,一定是美好和丑陋,优点和缺点的共同体,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共存的。接受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爱一个人,也要爱他的缺点。从自私的角度出发,要要公道,打个颠倒,爱人是为了被爱。我们爱别人,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我们爱别人的缺点和负担,也是为了对方同样包容我们的缺点和负担;我们可以自私一下,也允许别人自私一下;我们偶尔小蛮横一下,也允许对方不讲理一次;我们可以虚伪一次,也允许别人耍个小聪明……
好像这世界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爱其欲其生,恶其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没有什么啊?哪一个丈夫没有经历过这种待遇?夫人高兴,怎么看你怎么好?夫人生气了,你连一丝半点好处都没有。这很正常啊!不要当真,那不是真实的她,那是她的情绪。何必计较呢?
在讨论“崇德辨惑”,孔子想到了《诗经》中被遗弃的女子,想到了丈夫的“始乱终弃”,想到了小夫妻好的时候卿卿我我,冲突时候一言不合,情分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都是没有看透修身之道的缘故啊。
道在心间,真善美为本;道在言行,公道为本。道的智慧,看见真相,把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