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的44个小创意(之三)
23、“3+1”评课法。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实验校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多数教师缺少活动的参与意识,缺少质疑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活动的旁听者、看客。表现在事先不知道听课的内容、执教的方案、研究的专题等,听课时,不会运用分析、观察、访谈、调查等手段,不知道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效度的达成情况,学生思维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选择一至二个角度进行观察、记录,以备研讨使用。更为可笑的是,听课结束进入座谈阶段时同行对执教教师课堂表现评价出现许多怪现象:一是讲优点的多,讲缺点的少,浅层次谈的多,深层次谈的少,不利于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二是重复别人观点多,讲出新意少,浪费时间,效率低下;三是从开始到结束,当“哑巴”多,发言的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笔者建议各校教研组可采取“1+3’的评课法。即讲同行一个优点必须同时说出他的三个缺点、不足、建议,或自己的三个困惑,并且同时要求与会教师人人必须发言,且不能与别人重复。
实行后,我相信座谈时,原来被动的、无准备的、尽是赞美之词的发言,必将被争先恐后、有的放矢的高质量发言所代替。
这种”1+3”评课法,逼迫教师全身心投入案例研究的全过程中,使所有听课教师不能再当听众,从而加强了教师参与案例研究的程度、效度,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明确案例研究的方向,有利于他们产生自己的疑问,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4、同题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针对同一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角度,进行个性反思。而同题反思则是要求教师针对学校规定的同一问题,进行全校性的共同反思、集体反思。交流时,教师就可以判断出自己反思在同行所出的层次,就可以判断出自己反思的是问题的表象,还是问题的实质;同时还可以是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把握。同题反思值得提倡!
25、二次反思。教师上课或听课结束,在没有与同行交流,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所做的反思,我们称谓初步反思、浅层次反思。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有的教师反思方向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他的反思只是有一个简单的思考点;有的教师反思点找到了,却不知道如何结合相应理论深入反思,即不会反思;有的教师用错误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导致错误反思;有的教师分析来分析去,始终没有质的突破,是一种浅层次的重复反思。议课结束后,因为有了同伴互助,有了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对某一现象、问题会产生新的看法,会对自己以前的认识会加以修订,还会对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方法感兴趣,这时趁热打铁让教师重新进行反思,我们称之为二次反思、实质反思。教师若坚持写这样的反思,三年以后,必能成为“学生欢迎、自我幸福”的教师。
26、个性化、适用化的观课、议课记录本。我设计的听课记录本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预设的听课目标:自己有什么困惑(单项的也可是综合的),想验证、学习、发现、比较什么,想得到什么数据。
二是课堂观课日日志:
(1)观课角度的选择(是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还是同时观察;是单项观察还是综合观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
(2)课堂记要:教学流程、教学典型环节、片段、细节的记录、关键环节的点评等。
(3)观课心得:上课教师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看法、建议或者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三是对执教人所观察角度方面的评价:用事实说话、用理论概况。对执教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优缺点并重。
我设计的议课记录本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议课的交流提纲(自己的第一次反思);二是发言摘要——执教教师谈体会、观课人员3加1议课的发言摘要、专业引领内容;三是个人议课后的感受和体会(二次反思)。
27、"听课--说课--评课"校本教研模式操作要领。该模式有三个环节构成:
听课前:
(1)各年级组调查该学科现在急需解决什么问题,教研组汇总出共性问题;
(2)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每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3)确定主讲人;
(4)将主讲人的教案及设计理念提前印发给每一位参加研讨的教师;
(5)参加听课活动的所有教师也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提前备课;
(6)每位教师要确定自己听课时观察的对象、要点、目的甚至要列出听课提纲;
(7)教研组要提前做好活动的所有准备工作。
听课中:
首先要解决听什么的问题,我们确定的重点是:
(1)听课教师按规范完成听课记录;
(2)对自己确立的听课目的有关项目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3)确定自己评课时的发言提纲,如有必要撰写书面发言材料。
听课后:
有负责人组织评课。
(1)主讲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2)听课教师进行"3+1"评课,即举一个优点同时要说出三个缺点、不足或改进的地方;
(3)要做好评课发言记录;
(4)听课教师修改完善各自的教案;
(5)抽签进行二次上课;
(6)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要写出本次活动的专题反思。
28、教学问题招投标制度
教育、教学问题从教师中来,从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来,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普遍认同并且急需解决的“真”问题。把问题变为课题,通过招投标制度解决。具体讲,学校一方面把这些问题上升为挂牌征解课题,一方面把学校所提供的配套措施、优惠条件等如实向全体教师公布;教师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的名义参加课题招投标;中标的个人或研究小组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个人或研究小组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的结题不仅仅看撰写的结题报告,更重要的是看解决没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所提出的方法、措施教师认可的程度。这种校本教研不是中看不中用的“塑料花式”教研,而是科研成果立马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线教师服气的、管用的真教研。
29、借分。借分是学生考试没有达到及格、良好或优秀的分数,或者是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分数,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借分,但前提条件是下次必须加倍返还。
30、潜能分。受某些教师大型考试“借分”给学生启迪,我们学校推出了为所有的潜能生打潜能分制度。制度规定,大型考试教师批改试卷,潜能生的试卷上必须打两个分数,一个是实际分,一个是潜能分。潜能分是教师与潜能生共同分析试卷后,从如果改变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后,可以达到的分数,但潜能生必须找教师或好友担保。实践证明,这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潜能生转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31、区间分。我们尝试给优等生和潜能生打区间分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看一个例子,某一个优等生的卷面分为95分,教师找该生谈话时指出,你要反思自己的95分是怎么得来的:引导学生回忆试卷中的某类型题,学生作业上出了错,由于认真订正,这次才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这5分是因为你有认真订正作业的好习惯得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有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有不懂就问的习惯等所得到的分数,最后该学科的教师为该生打的区间分为80-——95分。
分析试卷的主要目的是不让优等生骄傲,同时让他们懂得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懂得没有这些好习惯,就没有这样的好分数,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再看一个例子,某一个潜能生的卷面分为67分,教师找该生谈话时指出,你不要气馁,我对你的试卷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你有很多试题的分数是能够拿到的:这道题若不是你粗心,计算错误,这6分是可以拿到的,类似的例子可以多找一些,让学生感到我很有潜力,若我改正了教师指出的缺点,我也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在此基础上,该学科的教师为该生打的区间分为67-——79分。
分析试卷的主要目的是不让潜能生灰心丧气,让他们振奋精神,克服不良习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找学生谈话、给学生打区间分,把高分分析成低分,还是低分分析成高分,是很有讲究的!
32、“1+1”平均分。这是专门为开展“学习一帮一活动”而设的。根据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情况,教师把优等生和潜能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考试结束后,把帮扶者和被帮扶者分数加到一块,算出平均分,依据平均分进步幅度的大小进行奖励,获奖的小组我们称之为“对对红小组”。
33、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开展学习竞赛。依据学生的编班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类别,比如,80分以上的为A组,70——80分的为B组,60——70分的为C组,60分以下的为D组。在将同一组的学生根据分数高低排出组内名次来。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所出的组别和组内的名次。让成绩差别不大的同一组别的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期中或期末考试后,根据学生名次进步幅度的大小,进行奖励。可以设保持奖,可以设进步奖,对于跨类别的学生,比如从D类跃迁到B类,我们可以重奖。这样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开展学习竞赛,必将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敢先进,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