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精神空虚的庸人喜欢社交,而有智慧的人则用孤独富养精神
很多人说哲学家就是疯子,内心对于世界存在很深的偏执,用与世人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偌大世界。甚至有人认为哲学家就是疯子,他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着存在自我秩序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常常不能被常人理解。
有时候,读完一本某位哲学家所作的著作,你会感到自己突然顿悟,自己好像可以理解某位哲学家的思想,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从而增加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知识。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哲学家,也有这样的哲学著作。而一提到哲学家,人们或许就不得不想起一位在大陆深受欢迎的“悲观主义”的哲学家—叔本华了。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说。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并且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尼采、瓦格纳、托尔斯泰等名人都是他的信徒。
一.与心灵对话,“悲观主义”哲学家
众所周知,叔本华作为一名哲学家,一直被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甚至被很多人说成崇尚“自杀”。其实不然,叔本华并不是崇尚自杀,他只是认为死亡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他认为:我死了,但是世界还在继续运转,那么就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而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庭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成长环境。
1788年,叔本华出生于一个家境优渥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资本家,母亲是一位作家,并与歌德是好友。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的他,却因为父亲的自杀和母亲的冷漠,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为他以后的悲观主义哲学作了铺垫。
到了大学,年轻的叔本华喜欢上了哲学,而母亲的朋友歌德也发现了他的才能,鼓励他往那个方向去学习。这时,叔本华突然在暗淡无光的日子里,抓住了一丝希望。
直到30岁,叔本华才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然而,在当时,这并不是一种主流的哲学思想,所以出售很惨淡。直到出版的第三版,才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只可惜,在一年后,叔本华因为肺炎恶化去世。而人们也在那时,才突然明白叔本华的思想的价值,只可惜,昔人已逝。
二.叔本华,极少人能理解的孤独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成为自己;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叔本华
很多人在看到叔本华这句话的时候并不能理解:孤独为什么还会带来好处呢?孤独不是一个偏向抑郁的词吗?其实,叔本华所说的“孤独的双重好处”是有一个对象的,就是那些精神禀赋优异的人。
这些人思想如奔腾河流,片刻不停,随时都有喷薄而出的灵感。他们思想成熟,心境宽阔,不畏世俗,他们给予自己的快乐与别人给予的一样多。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和世人有什么过多的社交,做好自己就行。
相反的,如果是一些境界和思想都比较平庸的人,他们就会渴望社交。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内心是迷惘无助的。他们没有想做的事情,也就没有能做的事。他们会感到无聊。而想到排解寂寞的方式,也就是社交。试图用世界的喧闹来麻痹自己的内心。
三.叔本华谈幸福
让叔本华名声大噪的著作就是他在晚年写的《人生的智慧》。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教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书。在这本书中似乎看不见他之前存在的“悲观主义”。他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获得幸福的三种途径:
1、自身:健康、品性、情绪、脾气、容貌、个人修养等。
2、所拥有的:财富、家庭、朋友。
3、名誉: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意识决定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他以玩纸牌为例,说明了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结果只有无聊。所以,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从自身的角度去出发考虑,加强自我意识与精神上的修养,丰富自身内在素质。
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不要为过去叹息、悔恨,也不要为将来操心伤神,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或许,现在很多人在生活上都有不幸福,不如意的地方。不妨多读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若想懂得更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可以多阅读叔本华的著作,这样对于自身的疑惑,也可能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哦。如果你喜欢叔本华的学说可以考虑入手一册《人生的智慧》,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