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教育关系的二重性
教育关系的二重性,表现在第一个层面是强制性,以达到制止的目的;第二个层面是启发性,以提高认识。
所谓强制性,就是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由教育者给予批评,制止该行为的再次发生。这类例子很多:
如,学生上课迟到。老师先让学生站在教室外边,给予批评或让其反思。其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增强时间观念,以后保证上课时间的完整性。
再如,学生上课发生冲突。老师制止或将其撵出教室。其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有集体观念,不能因个人私愤影响大家,说大点一一影响集体或公共利益。
在这方面,根根笔者的经验,多数孩子还是有所认识并表示悔改的。但有个别孩子分不清孰轻孰重。甚至有的言论助长孩子的私欲一一说什么,侵犯了孩子的受教育权。更有家长无视老师的处理,借歪理取闹,以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启发,以提高认识。一般情况是晓之以理。我们以上火车为例。大点的车站停车,一般三、五分钟,小点的车站也就是一分钟。迟到,就意味着你剪不了票,进不了站,上不去车。经济损失先别说,若是重要的差事,你要误大事呀。
上课吵架也是一样,没有集体观念,那么,毁掉的不单是你自己,甚至连整个集体都要搭上。正面例子有邱少云,反面例子有乘公交车的女乘客。因抢夺方向盘,致使整车乘客都被投入了长江。惨痛啊!
启发的目的是提高认识,学会“克己复礼”,以大局为重。这是一般的教育方法。然而教育是一种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会因人、因事而异。
一一有的借坡下驴,将其推向深渊。如某家长作为教育者,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当面将饭倒掉,带孩子上学去了。到了中午孩子喊饿(自然是活该)。再到点喊孩子吃饭,乖乖来到饭桌前。
一一直攻其心。如某一捣乱的孩子,老师把他叫到一边说:你闹吧,你犯病了活该。没想到他一惊:老师,你知道我有心脏病?其实老师只是看出来他有病,并不知道他是什么病。但这一句话,却起到了制止的作用。也认他认识到:他不能剧烈、或不加控制地发泄自己。
一一有时侧面迂回。如有几个学生逃避上课,恰巧校园里有个老教工买粮回来(当时还是粮店月供),老师对学生说:帮忙给老人送到家。干完活,老教工问了孩子们的情况,慢条斯理地开导了几句,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艺术地运用教育的方法,使教育关系的客体向教育关系的主体转变,这就是教育的成长。当然也离不开教育关系的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