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万利富达投资管理

也谈谈电商和物流行业
深圳市万利富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8-01-12

零售行业经历过这么四次重要变革:1)百货商店,给商品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得以降低商品的价格,同时各品类的商品集中化,减少了消费者购物时的奔波,即提升了客户体验,这样的零售业态一直持续至今。2)商店连锁化,实现了规模化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提升了效率。3)超市,实现了开架销售、自我服务的模式,同时引入了现代IT系统,如收银系统、订货系统等,进一步提升了周转率和消费端的商品流通效率。4)电商,商品选择摆脱了物理空间限制,减小了商家开店成本,缩短了商品流通的环节,即也是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

因此,透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的经验是:零售业的本质是成本和效率,这两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零售企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这一点零售业几百年来都没有变,未来大概率也不会变。如果是电商的话,考虑到其互联网特质,需追加一条用户体验。

当今中国电商领域,阿里的天猫和京东激战正酣,但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我们很难用营收或净利润去比较这两家企业。但是可以尝试从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理解这两家企业相同和不同点。首先我认为,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或是其他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店成本,这是互联网红利,但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这项成本,还有物流成本,还有商品流通环节数量不同带来的附加成本。先说商品流通环节成本,这项成本的影响可以很大,流通环节的增多,会带来不同环节的库存和压货,这是企业利润的天敌,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但像眼镜、珠宝、奢侈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价的百倍,原因正是层层库存及压货加价。京东的商品流通环节是:工厂——仓库(京东)——消费者,天猫上的商家有很多总代或一代,因此本质上还是工厂——代理商/经销商——天猫——消费者,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导致天猫并没有实质上地降低成本,提升商品流通的效率。

谈电商就必不可少地要谈物流,物流的成本直接向上影响了电商的成本,更向上剥夺了品牌商的红利,同时物流的效率也影响着零售业的效率。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4.9%,比201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对比发达国家,欧洲这个数字是6%-7%,日本是5%-6%,环节复杂、信息不对称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度等因素导致了商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总成本变得相当昂贵。不同电商面对必不可少的物流成本的选择不一,阿里选择组织“四通一达”菜鸟联盟,试图剔除附加值较低的中间配送的工作,只做面对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其实就是让“四通一达”在消费者面前包装成菜鸟快递的打工形式,实际上,除了顺丰,其他快递公司面对阿里这般的巨头很难有议价能力。京东采取的方法是自建仓储物流,这件事从2009年做到现在,我们知道物流是一个有规模效应的行业,随着京东的扭亏,看起来京东物流的规模效应正在成本和效率端产生效益。相比之下,国外的巨头亚马逊采取了相对折中的方式,亚马逊同样在自建仓储上开销巨大,但具体配送由联邦快递完成,我认为这和中美快递公司的发展状况(如物流质量、物流企业的集中度)有关。

这两年的情况是,原材料不停地涨价导致不少上游制造商、品牌商内外交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龙头电商平台的效率红利却日趋壮大。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电商平台是否有必要向品牌商分享效率和成本红利?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现如今的商业竞争已经远远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一员,电商想要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不断增强与供应商和品牌商的稳定性,去帮助供应商、品牌商、制造商甚至整条供应链保持健康性。

说回阿里和京东的区别,其实在企业文化上还有一种“狼性文化”和“人性文化”的不同,至于哪种企业文化能够胜出,这个问题留给时间和各位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