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论治  脉诊

各种脉象与主病(一)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而虚,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伤寒论》条文选录: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9)

医案选录:

案一:丁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浮数,恶寒发热,咳痰骨酸,属风温,宜疏解。

霜桑叶二钱  薄荷一钱 大力子一钱  光杏仁三钱 白前一钱半阵皮一钱

金沸草三钱 焦山桅二钱  连翘三钱  竹茹三钱 枇杷叶三钱

案二:罗某某  男  成年 1954年2月3日(程门雪医案)

恶寒甚剧,身热头痛,泛恶,苔腻,脉浮。劳倦感邪所致,防其增剧,先以疏化治之。

川桂枝八分 软柴胡一钱 薄荷叶八分后下 清水豆卷四钱  赤茯苓三钱制半夏二钱 姜川连四分 黑山桅一钱半 阵广皮一钱半 冬桑叶三钱

炒杭菊三钱 荷叶边一圈 甘露消毒丹四钱包煎

案三:泮子庸(古今医案按)

滑伯仁治泮子庸。得感冒证已汗而愈。数日,复大发热恶寒,头痛眩晕,呕吐却食,烦满,欬而多汗。滑诊其脉,两手皆浮而紧。在仲景法,劳复证浮以汗解,沉以下解。为作麻黄葛根汤。三进,更汗,旋调理数日愈。其时众医以病后虚憊,且图温补。伯仁曰:法当如是。因违众用之。

案四:张仲辉(古今医案按)

李士材治闽人张仲辉,素纵饮,又喜啖瓜果。忽患大泻,诸用分利燥湿者俱不效。李诊其六脉皆浮,乃引经言春伤于风,夏生飱泄。用麻黄三钱,参、术各二钱,甘草、升麻各一钱,取大汗而愈。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实;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虚。

《伤寒论》条文选录: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94)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23)

医案选录:

案一,无名(古今医案按)

项彦章治一入。病发热,恶风自汗,气奄奄勿属。医作伤寒治,发表退热而益剧。项诊其脉,阴阳俱沉细,且微数。以补中益气进之。医曰:“表有邪而以参芪补之,邪得补而愈甚,必死此药矣。”项曰:“脉沉,里病也;微数者,五性之火内煽矣;气不属者,中气虚也,是名内伤。《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饮以前药而验。

案二,王月怀(古今医案按)

王月怀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腹胀,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士材诊之,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与之,果得结粪数枚。利遂止,懊憹遂安。

(3)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实为冷积实证;迟而虚,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有见迟脉。但按之必实。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伤寒论》条文选录: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200)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213)

按:213条之脉迟是因大便结硬,阻滞脉道而使脉行迟缓,临证时要脉证互参,方使无误。

医案选录:

案一:李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细弱而迟,脘满遇食为甚,且必呕吐。此命门虚寒,犹釜底无薪,煮物不化,宜温火扶中。

肉菓霜三钱 盐水炒破故纸三钱  炮姜一钱 制香附三钱 黑附块二钱

薤白二钱 戊己丸一钱半包 炒猬皮一钱半  高良姜一钱半

甘蔗汁一杯合鲜姜汁十滴分冲

讨论 脉细弱近于微,主阳气虚,脉迟主寒。

(4)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实;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虚。

《伤寒论》条文选录: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6)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                               (258)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9)

医案选录:

案一:张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数,咳嗽喘急,胸闷气痞。素喜杯中物,酒毒传及肺部,用清肺解酲法。

仙露夏三钱  浙贝三钱 金沸草三钱 积棋子三钱 白前一钱半

海石四钱 苏子霜一钱半 光杏仁三钱  阵皮一钱 枇杷叶三钱去毛

案二:骆右(裘吉生临证医案)

带下如米泔,腥臭异常,小便短赤。苔黄脉数。宜清热除湿。

怀山药三钱 生打左牡蛎四钱  瞿麦三钱 莲须一钱半  篇蓄三钱

炒米仁三钱 冬葵子三钱  赤苓三钱 煅龙骨三钱  黄柏二钱 海螵蛸三钱

案三:周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细数,舌无苔光绛,咳嗽吐白沫稠痰,潮热盗汗。宜清肺宁嗽法。

中生地四钱  玄参三钱 甜杏仁三钱  百合三钱  川贝二钱 破麦冬三钱炙紫菀一钱半 地骨皮三钱  柿霜二钱 炙鳖甲四钱 櫓豆衣三钱

鲜石斛三钱  新会白八分

(5)洪脉(附大脉):

脉象: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气分热盛。

说明: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大脉,脉体阔大,但无汹涌之势,这是与洪脉区别的要点。脉大主邪盛病进。

伤寒论条文选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364)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医案选录:

案一:郭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暑温初起,发热头痛,口渴汗多,心烦脘闷,舌红苔薄腻,脉洪数。用清热除邪法。

蒿梗二钱  川朴一钱 淡竹茹三钱 夏枯花一钱半  薄荷一钱  连翘三钱

焦山桅三钱 晚蚕砂三钱  枳壳一钱

案二:邵左(裘吉生临证医案)

头面红肿,恶寒发热,大便闭结,脉洪数。宜散风解毒。

白僵蚕二钱 桑叶一钱半 大力子一钱半 板兰根三钱 焦山桅三钱

马勃一钱半 制锦纹三钱  连翘三钱 防风一钱半

案三:无名(古今医案按)

光录卿吴伯玉夫人,患腹满而痛,喘急异常,大便不通,饮食不进。医用理气利水药,二十日不效。李诊之,脉大而数,右尺为甚,令人按腹,手不可近。乃曰:“此大肠痈也,脉数为脓已成。”用黄芪、角刺、白芷、银花、甘草节之类,加葵根一两,煎一碗,顿服之。末申痛甚,至夜半而脓血大下,昏晕不支。即与独参汤,稍安,更与十全大补,一月而愈。

(6)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说明: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

《伤寒论》条文选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曰二三度发,……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23)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6)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医案选录:

案一:无名(未刻本叶氏医案)

脉微不耐按,真元已憊,何暇理邪,症危不易图治

贞元饮

案二:无名(未刻本叶氏医案)

少阴阳虚,饮逆喘急,不得卧,脉微,法宜温纳。

桂苓五味甘草汤加胡桃肉

案三:无名(古今医案按)

江篁南治一妇,忽如人将冰水拨之,则手足厥冷,不知人,少顷发热则渐省,一日二三次。江诊六脉俱微,若有若无,欲绝非绝。此气虚极之证也。用人参三钱、陈皮一钱、枳壳二分。人参渐加,服至六两而愈。

(7)细脉(小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说明:细为气血两虚所致。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又湿邪阻压脉道,也见细脉。若温热病昏谵见细数脉,是热邪深入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小脉即细脉,何梦瑶说:“小与大相反,名细。”

《伤寒论》条文选录: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1)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医案选录:

案一:魏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细,两脚作痛,筋软无力,腰酸神疲。宜养血通络。

黄芪三钱  当归二钱  秦艽一钱  丹参三钱  杜仲三钱  川断三钱

千年健三钱 鸡血藤三钱  川芎一钱 豨莶草二钱  独活一钱 桑寄生三钱

案二:吴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脉象细数如刀锋,舌有裂纹,咳呛气急,络破咯血。肺热清肃失司,用养阴清肺止血法。

鲜生地四钱  玄参四钱 仙鹤草三钱 炙紫菀一钱半 茜草根炭三钱

百合三钱 小蓟炭三钱 甜杏仁三钱  柿霜二钱  藕节四钱 白茅根四钱

山茶花炭三钱 血见愁三钱

讨论 舌有裂纹,多为素体阴虚之象,因津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肾水不足,无以制火,故脉象细数应指锋利如刀刃。

案三:无名(古今医案按)

一人衂血不已,医皆以为热。沈宗常投以参附而愈。人骇问之。曰:“脉小而衰,非补之不可。”

(8)散脉:

脉象: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主病:元气离散。

说明:散脉举之浮散而不聚,稍用重力按之则无,漫无根蒂,故有“散似杨花无定踪”之说,表示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

(9)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中暑。

说明: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则按之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伤寒论》条文选录: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9)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医案选录:

案二:无名(古今医案按)

滑伯仁治一人,暑月泄泻,小便赤,四肢疲困不欲举,自汗,微热口渴,且素嬴瘠。医以虚劳,将峻补之。伯仁诊视,六脉虚微。曰:〝此东垣所谓夏月中暑,饮食劳伤。法宜服清暑益气汤。〞投二剂而病如失。

按:经言:脉虚身热,谓之中暑。

(10)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主病:实证。

说明: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

《伤寒论》条文选录: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242)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3)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8)

医案选录:

案一:无名(古今医案按)

大宗伯董元宰有少妾,吐血热嗽,先用清火,继用补中,俱不见效。士材诊之,曰:“两尺沉实,少腹按之必痛。”询之果然。此怒后蓄血,经年弗去,乃为热蒸,热甚而吐血,阴伤之甚也。以四物汤加郁金、桃仁、山甲,大黄少许,下黑血升馀,少腹痛仍在。更以前药加大黄三钱煎服,又下血黑块如桃胶蚬肉者三四升,腹痛乃止。虚倦异常,与独参汤饮之,三日而热减六七,服十全大补汤百余日而康。

(0)

相关推荐

  •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

    2021-10-23日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继续进行伤寒论课程的学习.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去看第38条的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

  •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桂枝汤医案 一.刘渡舟老师医案    1,时发热自汗出案 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 ...

  • 娄绍昆:单凭脉诊病不靠谱

    研究脉象是了解<伤寒论>的一个窗口.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是一句初学者的心里话,它真实地反映了脉学在中医师内心的惶恐与迷惑,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师已经领会到脉学中的默会知 ...

  •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 年 10 月 21 日

    2021 年 10 月 21 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继续进行伤寒论的学习. 一.原文:"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 ...

  • (三)大承气汤——便结发狂,腑实危症

    (三)大承气汤——便结发狂,腑实危症

  • 辨证与论治  脉诊絮语

    脉 诊 絮 语 脉诊又称切脉,亦是中医的辨证精华之一.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 脉诊出现很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脉诊的内容,可见在<内经>成书时期,中医脉诊 ...

  • 辨证与论治  脉诊  各种脉象与主病(三)

    (21)弱脉: 脉象:沉而细软. 主病:气血不足. 说明:弱脉沉取方得,细弱无力.主气血不足诸证,血虚脉道不充,气虚则脉搏乏力.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 <伤寒论>条文 ...

  • 辨证与论治  脉诊  各种脉象与主病(二)

    (11)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说明: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故亦为平脉.妇女妊娠亦常见滑脉 ...

  • 临床之初,辨证未精,脉诊未达。遇咳嗽患者...

    临床之初,辨证未精,脉诊未达.遇咳嗽患者,习他医经验,喜用麻杏石甘汤,多有治验,小获薄名,喜不自胜,以为治咳法宝. 逢咳便用麻杏石甘汤,后有老妇告知,药后咳减,但汗出体虚,时觉心悸.尤其是虚咳.久咳之 ...

  • 中医脉诊-论高血压的辨治

    高血压单从字面理解是血压高,血管压力大,脉象应该是洪大有力,实际在临床上脉象表现多样,下面就从脉诊探讨一下中医的辨证论治. 1.洪大脉:脉体宽大,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按之满之.多为体内水湿较重,多见 ...

  • 《金匮要略》笔记32|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脉诊/胸背痛/不得卧/逆抢心

    这一篇若能读通,熟悉经方,再加上一些针灸穴道,任何心臟病都能治疗. 美国心脏病之父Paul Dudley White一生做了1万多台心臟病开胸手术,却让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一句话:"世界 ...

  •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 ...

  • 从古代文献中的癃闭脉诊论癃闭五脏辨证

    环球中医药2016年2月第9卷第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 2016,Vol 9,No 2 155 ·学术论坛·从古代文献中的癃闭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望诊  舌诊

    ⑴淡白舌兼各色舌苔 淡白舌透明苔:舌色浅淡,苔薄白而透明,淡白湿亮,似苔非苔.主脾胃虚寒. 淡白舌白干苔:舌淡白,苔干而板硬,或苔糙如砂石.前者主脾胃热滞:后者主热结津伤. 淡白舌黄裂苔:舌淡而满布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