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丨“机器人新闻”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核心概念解析

一、“机器人”新闻定义(基础知识点)

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目前已在欧美主流媒体的财经、体育、天气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

机器人写手新闻"最早运用于体育报道领域。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开发出Stats Monkey软件,利用此软件可以自动从网页中抓取比赛数据信息,在接收到信息后的2秒内快速生成新闻标题,并将相应的数据填入已有模板中。法国《世界报》等媒体利用此软件来报道体育新闻,最初因技术限制只能集中在垒球报道领域。

“机器人写手新闻”不同于早期纯粹的信息收集、抓取程序,而是在数据收集、处理的基础之上自动生成完整的新闻样式。“机器人写手新闻”是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系统的基础上,对信息内容进行抓取、分析后自动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的新的生产方式。“机器人写手新闻”的成果是完整的新闻报道,“机器人写手新闻”的最大特征是自动化的新闻生成,在技术研发阶段以后,人工的参与不对新闻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机器人”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重要考点,需要理解识记)

(一)新闻信息来源的变化

新闻机器人的生产模式将从基于互联网数据抓取的断点式自动生成模式,逐渐转换到基于物联网持续性数据抓取的自动生成模式。

“机器人写手新闻”信息多来自互联网数据,包括特定第三方的信息推送、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感新闻、信息搜索强度和频度的统计分析等数据信息。

“机器人写手新闻”的出现,使得物联网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包括移动互联网中的地理位置数据)、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以及新媒体中的各种用户数据被更为广泛而深人地应用。新闻信息的来源不再只依靠记者、依靠人力的发掘,而增加了信息系统的直接抓取。在此过程中,记者的角色将逐渐弱化,新闻信息自动化采集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新闻生产主体的人机转变

传统的新闻生产主体是自然人,但是“机器人写手新闻”的生产主体是计算机程序,而不是自然人。在“机器人写手新闻”生成过程中,因其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特殊属性,除了前期的技术开发以及最后点击“确认发布”按钮,人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新闻生产的主要环节,

新闻生产主体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将记者从烦琐的信息收集过程中解放出来。记者的主要作用不再体现在“信息提供”上,而在信息的深度挖掘和解析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以及“机器人写手新闻”的大范围应用,在今后的新闻生产中,记者将会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信息解释者”,这也将成为新闻媒体和记者需要应对的一种挑战。

(三)新闻生产速度的提高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包括“新”和“快”两个方面:新,即新鲜、新颖、新生;快,即要求写稿和发稿速度快。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生成的“机器人写手新闻”,在信息抓取及文本生成方面的速度都是人工所不能及的,这不仅有利于媒体抢占新闻资源,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

(四)新闻生产流程的减少

在信息化的今天,新闻行业被要求用更高效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信息,“机器人写手新闻”将传统新闻生产的采、写、编、排等过程融合在一起,化繁为简,形成了从“数据抓取”到“文稿生成”的两步式新闻生产方式,大大缩减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优化了整个新闻生产体系。

在信息抓取方面,基于特定抓取程序的计算机系统比人力更高效地收集到可用信息,减少了人力检索收集、阅读、裁定的过程,在减少生产流程的同时,更是对人一定程度的解放和对人力资源的节省。

(五)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的转变

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机器人写手新闻”在固定的文本模板中嵌入不同的数据信息,按照标准的报道模式对特定领域的信息进行报道,在报道方式上呈现出固定化、模式化的特点。

另外,“机器人写手新闻”在报道内容上讲求报道的广泛和全面,更倾向于提供大量的信息,而无法直接生成精确、详细的深度报道,即“机器人写手新闻”主要是报道"what",告诉受众发生什么事情,而不是解释和说明事件背后的意义。


三、“机器人”新闻存在的问题(核心考点,务必掌握)

(一)新闻写作的模式化

“机器人写手新闻”以缺少具体数据的新闻模板为基础,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基于代码编程的系统和软件目前只能提供固定的新闻模板,因此,“机器人写手”只能按照固定套路进行新闻生产,新闻写作呈现固定化、模式化。这种方式更多地运用在体育、财经、灾难事件报道中,在深度报道等领域无法适用。

另外,“机器人写手新闻”的组成是确定的模板以及变动的数据,在速度化生产的同时,还带来了新闻生产批量化、同质化问题,同一领域、同一类型的新闻报道文本极为相似,而唯一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些数据。

(二)缺失的新闻敏感度

机器人写新闻同样存在新闻敏感度缺失的问题,机器毕竟是机器,尽管美联社表示机器人写作软件按照程序使用不同语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新闻毕竟出自机器人之手,它不具备对新闻线索进行挖掘的观察能力,也不具备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的决断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是新闻敏感度的重要体现。

(三)冰冷的新闻温度

是因为机器本身没有办法判断情绪,它们只是单纯地从数据库中抽取形容词,用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与“手工打造”的饱含情感、责任和人文诸因素的新闻稿相比,从机器入手中传递出来的新闻虽然是新鲜的却是冰凉的。

(四)数据收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机器人写手新闻”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收集生产新闻,其对隐私的保护有一定的隐患。由于当前网络监管的不完善,“机器人写手新闻”在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信息,以及对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生产内容、新媒体用户数据进行采集时极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如何把握新闻报道所需要的资源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这将是对媒介伦理的一个挑战。

(五)新闻报道不平等的加剧

“机器人写手新闻”的应用需要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并非所有的媒体机构都能够利用“机器人写手”完成新闻报道。有能力使用这一先进技术的媒体机构可以率先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便捷,并可以节省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利于其发展。这种运用的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剧媒体间的竞争,给部分媒体带来更大的生存、变革压力。

另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收入也会不同,从而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新闻报道的不平等现象。“机器人写手新闻”最先运用成功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媒体,依托于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先进发达国家比其他地区更早、更快、更好地运用新的报道方式,更加大了国家和地区之间新闻报道的不平等。

历年真题解析

  1. 名词:机器人新闻(2017年上海大学)

  2. 简答:机器人写作适用于哪些报道领域?(2017年南京大学)

  3. 简答:机器人新闻的优势与不足。(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

  4. 简答:机器人写作语境下,记者该如何应对?(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

  5. 简答:怎样看待机器人写作,简述目前机器人平台及其现状。(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

  6. 论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影响。(2020年复旦大学)

考察偏向解析:

机器人新闻是近几年的大热门,从真题来看,从名词解释、简答题到论述题,均有涉及。崽崽们在复习时,需要形成专题笔记,重点关注内涵、应用、优缺点、影响等知识点。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机器人新闻与人工智能、AR、VR、5G等新技术关系亲密,需要思考它们与新闻业发展转型的内在关系,做到举一反三,高效复习。

相关论文拓展

  1.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局限与不足——基于腾讯财经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作品的分析——王江涛《传媒观察》(理解即可)

  2. 机器人写作对未来新闻生产的深远影响——兼评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王悦《新闻与写作》(深度阅读)

  3. 机器人新闻: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模式——孙瑛《编辑之友》(深度阅读)

  4. 智能媒体的现实图景与未来想象——以新闻领域的变化为例——张磊《郑州大学学报》(理解发散)

  5. 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喻国明《新闻与写作》(深度细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