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北京的饽饽铺,可不只有点心!这些也不能落下!

北京最出名的小吃就是“糕点”,甭管男女老少还是富贵贫穷都不能少了这口糕点。嘴再刁的人都得为它折腰,老老实实地在点心铺子门口排队。

“饽饽”

以前的糕点可不叫“点心”,北京人称糕点为“饽饽”都说是满族管干粮类食品叫的饽饽。可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北京的糕点就叫做“饽饽”了。

具体是谁先叫起的无从考证了

过去的刑律上有“凌迟”这一酷刑,而凌迟有一步是从后背一击致命,这一下就叫“点心”。所以北京人当然避讳这不吉利的叫法。

饽饽在北京所容括的品种也比较广。从元朝时出现的清真糕点,到明代的南方糕点,再到清朝的满洲饽饽...几乎所有能在北京看到的糕点都能称为饽饽。

但到了后来,不少年轻人还是更习惯管糕点叫“点心”而饽饽却成了馒头这样面食的代名词。但是岁数大的老北京人还是改不了口,叫饽饽吃着才香!

过去的饽饽铺

唐鲁孙老先生曾写:“北京最老的店铺,要算饽饽铺了。而北京过去最有名的饽饽铺必数始建于1864年的“正明斋”

老北京的饽饽铺

像正明斋、大顺斋...这样可以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字号饽饽铺已经越来越少。而曾经红极一时,深入人心的正明斋已经消失了。

正明斋曾在前门

始建于1864年的正明斋,在老北京城曾开过将近十家分号。鼎盛时期就连御膳要吃的点心都是交给正明斋来做的,这才叫正经的百年老字号!

都一处和正明斋也是邻居

到了民国时期,老百姓、文人雅士、军阀...各类人群都得派人来正明斋买口饽饽吃。您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北京特有的“宫廷下午茶”

正明斋的广告纸盒

逢年过节、娶妻生子、走亲访友都得买正明斋的饽饽。而正明斋也会根据节气做些应时的糕点以供顾客选择。

农历二月得做太阳饼

四月不能少了玫瑰饼

五月又是五毒饼和粽子的月份

八月十五月饼

九月初九重阳节也不能少了花糕

一说到正明斋的月饼,更是叫人怀念。正明斋的自来红月饼在京城那是独一号,至今没吃到过能比得上正明斋的自来红,真是叫人想念。

正明斋的香油自来红味道一绝

正明斋在千禧年后仍旧坚持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模式。蜂蜜蛋糕不加水、绿豆糕必须用纯绿豆粉制成...传统工艺难免跟不上时代。

消失前的正明斋

慢慢地,坚持传统工艺的正明斋也筋疲力尽了。快节奏的生活、成本租金的提高、手艺逐渐失传...正明斋最终还是成为北京饽饽铺里消失的那上百家之一了...

现在的点心铺子

肖复兴先生在《老点心铺》中曾这样写道:“如今北京的点心铺,基本是稻香村一花独放了......北京的点心铺变成这样的格局,令人惆怅。”

以前北京可是有四大斋的

而根据官方查证,从明清至今,北京从事糕点行业的老字号已经有上百家都跟不上时代而退出市场了。留下的也只能靠老主顾勉强存活着...

其实在北京还有一家“网红”饽饽铺。装修的确是有一股宫廷风,看着就赏心悦目。但饽饽的味道还是差点意思,价格也比较夸张。

这一桌得大几百

咱再说说北京人认的“三禾稻香村”,虽说是1984年复业的老字号,可味道还是熟悉的味道。三禾稻香村更被外地友人们称为:“北方面包房”。

二十世纪初的稻香村

一到过年前后这几天,稻香村门口就得排大长队。把松软不干的饽饽整整齐齐地塞在不大的点心匣子里,盖上盖子拿绳一系拎着就能送人。

旧时“京八件”更是主要礼物——八种口味、形状不一的糕点,以椒盐、枣泥、玫瑰、豆沙、白糖、葡萄干、青梅和香蕉这八种为主原料烘烤而成。

京八件也分为酥八件、酒八件、奶八件

现在稻香村甚至还出了真空包装的点心匣子,但那样送出去反而没诚意。不少北京人宁可再稻香村门口排上半天都不买一盒真空的。

不过稻香村上百种饽饽,也真够让人挑上半天的。今儿个咱就看几种大家都爱吃的。馋了的话赶紧出门直奔稻香村吧!

牛舌饼

山楂锅盔

蜂蜜蛋糕

沙琪玛

黄油枣泥饼

对于北京人来说,重阳节得吃上一块花糕,中秋节也得来两块白红月饼,元宵节上稻香村买点元宵...饽饽早已成为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内容来源:老北京城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