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为什么打不过太平军?你看军官和士兵间的关系就知道了

根据记载,湘军建立之前,清军常备军中有25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而真正在一线与太平军交战的大多数都是绿营军。绿营军在嘉庆时期的战斗力已经非常差,白莲教起义的时候,绿营军就没打过几次胜仗,后来还是清政府出面雇佣了大量的乡勇才平息了起义,对内干不过起义军,对外就更差了,鸦片战争的时候,绿营军就没打过一次大的胜仗。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太平军一路从金田村到天京,不知道曾经与绿营军交战了多少次,最后仅仅花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定都天京,再到后来以绿营军为主建立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纷纷被太平军攻陷。如果没有湘军和淮军,清政府指望绿营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就没有什么可能。

为什么绿营军就打不过太平军呢?

清军最早只有满蒙八旗,后来增加了汉军八旗,入关以后,清军打下的地盘越来越多,八旗军人数远远满足不了军事需求,于是清政府开始招收明军、汉人组成新的军队,这便是最早的绿营军,说白了,这就是汉族人组成的军队,军官满族人、汉族人都可以担当。绿营军最初确定人员之后,这些人便取得兵籍,新招收的成员都是士兵的子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和别个继承皇位一样了)。如果说一个士兵有几个儿子,但是能去当兵的只有一个,其他的虽然也是兵籍,但是只是预备役,不领军饷,又不能从事其他行业,清朝人又不懂得避孕,人越来越多,兵籍中人员也多,一个士兵的军饷养活不了一家人,他们总要生活,便想办法挣钱,于是不少士兵脱离军营,自谋生路。

士兵们纷纷离营,一旦发生战事,是不可能很快集合部队的,但是人数又不能少,士兵请人顶替,长官就去雇佣流氓地痞凑数,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什么战斗力?必然是,打不赢先跑,小命要紧,太平军曾不知道多少次将绿营军打得溃散。

有人可能会问,士兵脱离军营,长官们怎么就不追究呢?嘉庆年间,大同总兵贪污了大量的军饷,而这些军饷本来应该发给士兵,士兵脱离军队,上报人数照样不减少,对于军官们而言,那些自己不到军营的士兵的军饷就是他们的,还有辎重之类同样进行大量贪污。道光、咸丰年间并没有什么铁腕手法来惩治贪污军饷的军官,军官们又怎么会和钱过不去?

那些留在军营的士兵,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们的一切几乎都掌握在军官手中,军官虐待士兵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把士兵作为奴仆,命其为自己家种地。军官与士兵,自然也就成了对立面,谁会去整天盘剥自己的人冲锋陷阵呢?他们当兵,就是为了领军饷、养家糊口。军官的升职也不依靠能力和战功,靠得是裙带关系,而这一切,清政府其实是知道的,甚至多次要求整改,仍旧无济于事,这和当初嘉庆反腐有啥区别?

士兵与军官不都努力,仗能打赢吗?不能!

在绿营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小佛还发现一个绿营军的致命伤——皇帝遥控。清朝入关之后为了杜绝军阀的出现,涉及军队的调遣、后勤、将领任命、作战策略其实都是需要由皇帝点头的,然后通过军机处、兵部层层下传后执行,这样下去,一个命令传达到作战一线,必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尤其是两军对峙,交战随时可能爆发都要要等着皇帝进行作战策略的决定,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尤其是咸丰在位期间,他喜欢遥控军队,更喜欢派钦差大臣(大多数是文官)去统筹前线指挥,然而一个临时长官,哪有那么容易去控制一支甚至是数支军队?武将不买账,纷纷各自保留实力;文官不懂兵,常常做出错误指挥。

根据《咸丰朝实录》记载,光是咸丰三年三月,咸丰皇帝就下过多次圣谕,指挥前线将领如何作战、防御等:

挑选壮勇五六百名,随带捐备炮位刀械之绅士宋玉瑾等、前往会剿……总不如移营偪近贼巢,全力力攻击,使逆匪无路逃窜,即可聚而歼旃,殄除净尽……著该署督抚、察看沿江地方,如道士洑、黄石港等险要处所,必须设法防守……

然而士兵薪水低、战斗力差、皇帝遥控等原因导致绿营兵战斗力差之外,小佛还认为绿营将领之间争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851年,皇帝调派了很多人马去广西前线,希望能够在太平军没有壮大的时候将其歼灭在广西境内,不要让其有外窜的机会,给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被咸丰皇帝派去广西领兵的将领主要是向荣、乌兰泰、巴德清、达洪阿四人。

小佛前一段时间看过不少这一年绿营与太平军作战的记载,发现这四个人之间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向荣与乌兰泰不和,“向提督、乌都统彼此不和,不肯虚心筹划,数月之久,(永安州)屡攻不下”;巴德清嫉妒向荣军功多,故意不同意向荣的作战计划,直接延误战机,给了太平军足够的时间进行防御,“……向、巴进攻双髻山后,向提军欲乘胜直捣……巴都统以‘五不可’之议牵之,不果行……”;乌兰泰与达洪阿不和,乌兰泰最后使手段将达洪阿排挤走。

如此种种,绿营打过太平军真的是难上加难啊。

参考资料: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咸丰朝实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