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放过狠话的人是什么下场?就算是皇帝,也被打过脸
在历史上放过狠话的人不少,当然目的也是迥然各异,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是为了发泄情绪,有的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然而更多的人说狠话,只是因为有着迷之自信。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做人不可以把话说得太满,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到时候即使是皇帝,有千千万万个人听他命令从事,也不可能事事如他所愿。皇帝放出狠话,但是最后又做不到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可能更加熟悉曹操的经典剧情,他的名言:"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在电视剧里,曹操话音还没落地,诸葛亮的伏兵就立马杀出来,老曹也只能狼狈逃窜。这一经典场景成为了人们嘲讽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的惯用梗了,其流行程度仅次于王境泽的"真香定律"。
放出狠话太过而兑现不了的还有这些,1950年麦克阿瑟通电报告圣诞节攻势:"我保证我们的小伙子们可以在圣诞节前回国庆祝胜利",结果就是麦克阿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书上签字的将军。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时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能拿下格罗兹尼"。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俄军损失惨重,被迫与车臣议和。
再来说说关于皇帝的闹剧,清朝有一个迷之自信道光皇帝,其实细说起来他倒不算是一个昏君,但可能是庙堂之上的位置坐久了,出庙堂之高却只知可以"食肉糜",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认为大清乃是天底下最强大的,除了中原王朝,其他的都是蛮夷。1841年英国人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直接轰向了广州,当时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清军怎么可能打得过英国人?但是当时的直隶总督怕皇帝知道详情怪罪于他,就选择了报喜不报忧,在奏章里甚至写满了英国人被清军打的抱头鼠窜的景象。这种与事实完全相悖的情报送到了皇帝手里,也不怪道光皇帝充满迷之自信,他当即给前线下达了一条死任务:"总须我兵大获胜仗,使英人自己悔祸,将戎首义律明正典刑"。
这道圣谕的意思就是说,不但要前线士兵们打胜仗,还要打得英国人闻风丧胆,把那个英国领事义律也抓起来杀头。这话说得够狠了吧,不知道当时的英国领事如果知道和自己作战的国家首领会如此不明事理,不了解敌我的真实力量对比,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在接下来的战斗里,清军不出意外的一直被胖揍,而一个谎言要靠越来越多的谎言去支撑,所以一直等到英国人打到了南京,清朝的朝堂大腕儿们才悔之晚矣,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种上下醉梦的境地,除了源于道光皇帝的迷之自信,更是一种磕头如捣蒜的宦海生存准则使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魄力去捋虎须和摸逆鳞。
参考文献:《鸦片战争实录》、《抗美援朝大事记》
文:西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