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学会舍掉面子、舍掉力气、舍掉主观主义!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做到"三舍"和“三不”。先来说说这三舍:第一要舍掉面子,第二要舍掉力气,第三要舍掉主观主义。  

一舍:舍掉面子

能舍掉面子,才能做到不耻下问,才能与老师、与同学之间敞开心扉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尤其是在练习推手和实践的过程中,只有舍掉面子,才能不顾忌输赢,才能随势引化,才敢于把对方“引进落空”,从引进落空中体验“合即出”的效果。

二舍:舍掉力气

这里所谓舍掉力气,是舍掉拙力,舍掉僵劲,而善于用巧力、用合力。所谓巧力、合力,就是要求科学用力,就是要掌握符合物理力学的杠杆力、轮轴力、曲轴力、切线力、渐开线力等等物理学中的力。这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四两拨千斤”的物理学基础。

而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是在全身内外放松、骨骼和肌肉节节贯穿的基础之上,全身各部位肢体协调统一的结果。内外放松、节节贯穿、协调统一,这其中任何一步都很不容易实现,而且三个环节又是相互为根,相辅相成。全身内外放松,是实现身体骨骼、肌肉节节贯穿的前提条件,而协调统一又是全身内外放松和节节贯穿的结果。所以,练太极拳,正如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

三舍:舍掉主观主义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尤静,因人变化示神奇”。这其中“因人”,就是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就是客观,就是不主观。正如拳论所说的因敌变化:“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太极拳论》中又说:“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等等。这些都是阐明太极拳“因人”的道理和“因人”的方法。所以,打太极拳就是要求因人、因时、因势而变化,这样才能真正舍掉主观主义。

要学好太极拳,做到“三舍”之外,还要做到“三不”:第一是不怕人说;第二是不与人争强;第三是不计较名利。

一不:不怕人说

练太极拳除了强身健体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拳修心养性、陶冶性情、涵养品德、扩大胸怀。拳练的好不好,武艺高低与否,都在自己身上,别人说说又有何妨?况且,若是真的好,又岂怕人非议?别人的指责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何必争一语之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有多宽,容就有多大。

我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从拳论“退要刚,进要柔”来看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就有人留言指责,是抄袭来的文章。既然能让读者认为是抄袭的文章,那就说明此文章已经与读者产生共鸣,还是有些可取之处,有此足矣!把这样的指责权且认为是对自己的鼓励和认可,内心会更加坦荡、充实!

二不:不与人争强

练太极拳者,不仅在功夫上不应与人好狠斗勇,在理论和语言上也不宜与人争强好胜。须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自古对于武学的学习和认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阶段性非常强。即使是武学大家,其武学经历也总是在认知中不断进步,常常自我否定,感觉今是而昨非。在否定中前进,在前进中否定,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练太极拳,如果从来没有过“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经历,是很可悲的!所以,武学理论上的事不必强求与人争辩,到达什么水平,才能听的懂什么话。

况且,武术虽然有深奥的理论基础,但更重在感性,最终还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且难,又何从争辩呢?况且,有些人本来就是那种撞倒南墙也不会回头的顽固者,与其争辩,只能徒增烦恼。那就只能由着他,让他永远也“找不到太行山”(来自洪均生公“太行山与大行山”的典故)。

三不:不计较名利

人生在世,最难放下的就是名和利。武术中的名利,无外乎是门派之间、同门之间、师生之间。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所以门派之间、同门之间的利害是不可避免的,也只能是依靠个人的修行和涵养,自行化解。但是,师生之间的利害,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又岂能无过乎?!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关键是能否相互包容、相互理解。自古就有“师徒如父子”,如果真的做到如同父子一般,徒弟能包容师父所有的过失,师父也能视徒弟如己出,悉心传道、授业、解惑之余,还能理解并且支持弟子走出师门,博采众家之长,这将是武术传承之大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