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吴越春秋》系列第23篇原创
提起曹娥这个人,不关注历史的人可能比较少知道,但绝大多数的浙江人是知道的,曹娥是浙江绍兴上虞人,是东汉著名的孝女,而在上虞为了纪念曹娥更是有曹娥镇和曹娥江,还有曹娥庙以及曹娥庙会,上虞人民对曹娥的尊重可见一斑。
其实在历史上,曹娥的身份一直是有变化的,曹娥的出身是个巫女,当然不是现代搞封建迷信的那种,而是专门搞祭祀的,曹娥是祭祀世家,曹娥死后,东汉政府表彰曹娥的义举,逐渐让曹娥成为了孝女,随着民间的传说和信仰,曹娥渐渐成了水神。首先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者,这在《会稽典录》有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这两个史料都记载了这个事实,也就是说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祝,能弦歌,婆娑乐神,是说曹盱是一个能唱歌跳舞的巫祝,当然这个唱歌跳舞不是现在的唱歌跳舞,而是古代祭祀时候的歌曲和舞蹈。古代的巫祝其实一种职业,毕竟这是一个跟神鬼交流的职业,不是谁都能做的,而且做巫祝的话都是世代传承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个是遗传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巫者的来源主要有神灵选定、家传世袭、师徒相承三种途径。而家传世袭兼具神灵选定和师徒相承这两种特质,因此曹盱是一个巫祝,那么曹娥最后肯定也要继承父亲的职业,成为一个巫祝,也就是一个巫女。除此之外,其实曹娥也会巫术的,继续看《会稽典录》的记载:汉安二年,迎伍君神,涛而上,为水所掩,不得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盱,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沈。”旬有七日,瓜偶沈,遂自投于江而死。其实这里曹娥就展示了下巫术,其实这的瓜应该是衣服的意思,也就是说十四岁的曹娥把父亲的衣服扔到江中,并说如果父亲在这里的话,衣服就会沉,七天以后,衣服果然沉了,这种行为在当时看来就是巫术,可见曹娥从小耳濡目染,应该也是会巫术的,即使现在不是巫女,将来也会继承衣钵,成为巫女的。身为巫女的曹娥,本来跟现在的形象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曹娥的行为让她成为了一个孝女,曹娥为了找父亲的尸体,用了一点巫术,而且还真的找到了,跟《会稽典录》记载不同的是,《后汉书·列女传》是这样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就是曹娥这样的行为,刚好符合当时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于是历代朝廷都对曹娥大家嘉奖,1093年,宋哲宗敕建了曹娥庙正殿。1110年,宋徽宗敕封灵孝夫人。也是在宋理宗的时候,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朝1339年,又加封慧感夫人,朱元璋都亲自来祭拜过,清朝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后世为了纪念曹娥,于是就有了曹娥江和曹娥镇。而曹娥也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孝女。曹娥作为水神的形象不太为人知的,不过据上虞当地传说,潮水通过曹娥庙前的时候气势就会减弱,而过后却又恢复狂澜,原因是潮神是伍子胥,到了曹娥庙会觉得不好意思肆虐,过了之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而且在《曹娥庙志》也有记载,清朝多日干旱,但是祭拜曹娥之后就下雨,可以说是比较灵验的。在曹娥庙中,当地的民众并不是单纯的把曹娥当做孝女来供奉的,而是当做水神,庙中有42幅壁画反映的是曹娥一生的故事,其中有四幅壁画是描绘抵挡江潮灾害和阻隔水上敌人的,分别题名为:祈潮感应,高丽谒庙、祈潮再应、神风拒贼。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曹娥不仅仅是一个孝女,而是一个具有全方位神格的地方神。在曹娥庙附近的信仰者中,有很多虽然崇敬曹娥的孝女行为,但在其心里底层,仍然把曹娥作为神灵祈求庇护,只不过这样的信仰已经不仅仅是水神信仰那么单纯了,人们更愿相信娥是多元价值多样功能神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