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隆起国家创新高地——三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就能抢滩占先、赢得优势、创造未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的“十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全面实施的“十大战略”,头一桩还是“创新驱动战略”。省委再次树立大抓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强化了创新驱动之于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意义。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方能把握战略主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了新乡美好蓝图,全力打造“两地三区一枢纽”。“两地”之首便是国家创新高地,体现了观大势的格局、谋大事的视野、抓关键的担当,也抓住了确保全市综合实力进位升级的动力之源。
我市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大中专院校11所、在校生近20万人,拥有中电科22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4家,各类创新平台1200多家,各层次科技人员13万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达到36家。以安康、刘兴旭、韩红安、程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家,潜心创业,专注创新,不断刷新创新之城底色。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率先改革、砥砺创新,快速进位升级。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明显的科教优势、丰富的创新资源、奋进担当的企业家群体,是我们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最大底气、最强力量、最坚支撑。
在看到成绩与优势的同时,还要深刻看到冷峻的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比如,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量上,我市高新区超过郑州、洛阳高新区,但绝对量差距甚远;比如,202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总数、发明专利申请等虽依然位居全省前列,但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校毕业生留新率也较低。破解了这些现实难题,优势就能越来越优、长板就会越拉越长。
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市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重中之重。应当看到,创新是一个系统联动过程,是一种生态体系,需要创新平台的支撑、创新课题的攻关、创新主体的引领、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制度的保障、创新文化的浸淫。对标对照,有什么优势应发扬好、巩固好,缺什么要补什么、追上来,真正把那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强烈意识,熔铸进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成效上。
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我市已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河南电池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平台。要坚定不移走出去,聚焦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我市优势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加大与知名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多赢。就科技成果转化而言,我市积累了深厚优势,决不能让成果躺在实验室里、论文上,应创造条件加快转移、加速转化。
很关键的一点,要有新模式、新平台、资本基金,来撬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永远是稀缺的第一资源。引进人才,培育人才,靠待遇、靠环境,归根到底靠产业、靠平台。聚焦科研基础和创新项目,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要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搞好配套服务保障,把承诺的政策切实落细落好。
创新没有止境,它关乎当下、决定未来。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坚定信心、坚定笃行,不断让创新活力迸发出来,创新资源集聚起来,创新制度激发出来,创新文化浓厚起来,就一定能够在河南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展现新乡作为、贡献新乡力量,就一定能够推动新乡重大跨越发展、实现进位升级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