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因何能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因为这种特殊的文化属性
文/乔沐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在2005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选中,和《卧虎藏龙》一起并列于“神奇武侠”这个单元。
当时《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之时,国内一片哗然,争议之声不断,有支持的,有反对,一时之间,关于“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是否合理”的争论不绝于耳。
赞成《天龙八部》入选的依据是:《天龙八部》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其中包含了浓烈的文化艺术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其文学艺术水平及成就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不遑多让,所以《天龙八部》完全有资格入选语文教材。
反对《天龙八部》入选的依据是:不管《天龙八部》作者的水平和名气有多大或者粉丝有多少,《天龙八部》终究只是一部武侠小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学,其内容完全是胡编乱造,是封建腐朽文化,容易腐蚀青少年的思想,让青少年走上“武打”的黑路,《天龙八部》入选语文教材是垃圾文化取代主流文化,是令人心痛的文化倒退,所以《天龙八部》不应该入选语文教材。
正方和反方的观点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我们姑且讨论哪一方正确,因为毕竟《天龙八部》已经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天龙八部》为什么能够入选高中教材呢?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是杰出的武侠小说家,他写武侠,不单单是写江湖上的打斗,更不单单是男女情爱,而是人世的众生相;而读武侠,普通的读者读的是故事情节发展而延伸出的快感,而敏锐的读者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金庸小说的人物塑造主要来自作者金庸本人的想象、故事情节更是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这就是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也是金庸武侠区别于旧派武侠小说的根本。金庸先生通过自己的侠笔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用他的如椽之笔让读者神游其中,好像完成了一次乌托邦似的精神旅行。
就拿《天龙八部》来说,金庸先生用佛家用语来命名,“天龙八部者,八种神道怪物也”,象征着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就是众生。
金庸通过“天龙八部”来展示人和命运的尖锐冲突,也反映了人对自己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天龙八部》中金庸塑造了三位男主角,段誉、萧峰、虚竹。
这三人代表了三家思想,一个是佛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段誉宅心仁厚,生于佛国,自是佛家之侠。
乔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是儒家之侠,侠之大者。
虚竹一派天真,与世无争,自是道家之侠。
既然是侠,那必有侠的精神。
侠的精神是什么?
忠、孝、仁、义、勇、信。
没有这五点的侠,不能称为真正的大侠。
《忠经》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信仰、真理、家国、民族等做到至公无私,始终如一的分内美德。
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了宋辽百姓、为了天下苍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天下至德,他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信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萧峰为了为了完成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我流血牺牲为代价换取天下苍生安宁,这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与当前提倡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孝”是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小说中段誉对镇南王夫妇、对伯父保定帝的敬爱,无不体现出段誉的仁孝之心。
“仁”:天地相爱有生即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是一切生命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仁”为参照好坏的根源,这是价值观;以“仁”为己任,这是人生观;阴阳有生即为“仁”,这是世界观。《天龙八部》三位男主角毫无疑问都以“仁”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义”: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联系和情义。引申为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合乎正义或公益的准则,即大义。萧峰被围攻,段誉、虚竹挺身而出,是为义,兄弟之义;萧峰为天下苍生,教单于折箭,是为义,此乃大义。这两种义都表现出侠客们无比磊落的烈烈侠风,更体现了他们恣情尽意、纯任天真的一片至情至性。
“勇”:勇者气也,文之帅也。夫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远也。《天龙八部》中萧峰之勇,鲜有人及,虽万千人,吾往矣。愈是处境艰难,愈能激发体内潜能,这种气概最能相互激射和传染,让读者仿佛神游其中。
“信”:诚实不欺,守信用,实现诺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实践意义的一项美德,孔夫子视之为可达到“仁”的境界的五大要素之一。而侠客对“信”的理解与实践更是纯粹和彻底,侠客们讲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古代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季札挂剑”这样的典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在人们心中是无价的。李白《侠客行》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贺铸《六州歌头》的“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这种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豪侠英气,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而这种心驰神往往往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心中的侠气。《天龙八部》中萧峰将“信”演绎到让人倾倒,阿朱身死,乔峰允诺照顾阿紫,阿紫大家都知道,是个小魔女,常以毒物伤害无辜,且又多次施放毒针暗算萧峰,令萧峰又憎又恼,但是始终尽力照顾她,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去保护她,追根究底,原因就一个“信”字——“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忠、孝、仁、义、勇、信,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新时代价值观所提倡。
侠义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文化刚强的一面,所谓“豪气一洗儒生酸”,武侠文化是对过于谦退尚柔的传统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调剂。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精神日渐麻木和沉沦的部分世人,面对大侠的世界,能获得精神的安慰与激励。
而正是侠文化这种刚强的属性,所以《天龙八部》才能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