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通天岩:因与皇帝寝宫相通而名,陵寝里埋了什么宝贝?
宁远鲤溪镇有岩叫通天岩。这个在民国版《宁远县志》中,有明确记录。县志称:“(南华岩)又一里,经通天岩。岩内夏冷冬温,幽邃莫测。游者谓直通新田石鼓寨矣”。
如果记录属实,那么通天岩直通新田石鼓寨,按地图直接测算,它的直线距离都在37华里。稍加弯曲,就应在40华里以上。石鼓寨属新田县石羊镇,曾在这里发现过象牙朝笏,属新田武当山麓。
通天岩岩口在在石山下村至永安圩街上的古道旁,即在宁远县鲤溪镇桑梓头村后1千余米半山腰,厂屋里村前。它的岩口十分狭窄,最多能容纳下个人下。洞口垂直有五六米深才能踩到岩底,相当危险。入内后,豁然开朗,四五个分洞口突现眼前,主道岔道无法分辨。岩壁平台上存放有瓷坛,不知其时代。又直入,脚踩凉水,蜿蜒曲折前行,石皆五花肉色,敲之如罄、如钹、如盆。前行500米许,有一暗水井,阻断前行路,投石不知其深。村民说,此井直通黄龙冈村饮水井。说通新田石鼓寨,有点不靠谱。梅语数年前与几位好友进去了一次。
一个小洞,为啥会叫通天岩呢?
通天岩,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通往天廷(庭)的岩洞。天廷有两种释义:其一指天上的宫廷,其二指皇帝的宫廷。很显然,这个岩洞不可能通往玉皇大帝的宫廷。那是不是就通往了皇帝的宫廷呢?
01 石鼓寨附近有建文帝的流亡皇宫
石鼓寨在新田县。解放后,新田县文管所曾在新田石鼓寨征得一件宝贵的国家二级文物——象牙朝笏。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距离石鼓寨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叫洞心村,这里就曾经有建文帝的朝廷。
建文帝在此有朝廷,最好的证据就是一块当时的石碑《重建庙廊碑》
▲碑刻的标题是“重建庙廊碑”——这是建文帝在宁远建立流亡朝廷的最原始证据。仅从碑文标题就可证明这是建文帝在宁远建朝廷的碑记。
标题中的“廊”已经模糊不清,但是碑的正文中有两处“庙廊”还是比较清晰的。梅语将其展示在上面的图中。
碑文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庙廊”:庙廊即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碑文中的第二关键词是“重建”,它表明,建朝廷者原有朝廷,到宁远来是重新建立。
由于碑文中有“大庙廊上下二座”的描述性语言,可知这是指朝廷,而不是指天子、皇帝。
据此,《重建庙廊碑》的立碑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了。查看碑文最左边其显示为为“¨¨三十八年乙酉岁孟夏立”,此时间为永乐三年乙酉,即1405年5月立。
02 通天岩东北一里许,有建文帝的寝陵
通天岩东北一里许,有白掌塔,又称白陵。《宁远县志》有记录:“又有金台山……距山半里,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其词俚拙,不足采矣。又东北有大观岭,新田界也,其上旧筑石堡。“实际上通天岩距白掌塔,最多不超过2华里。白掌塔在通天岩上方,白掌塔陵两边的岩洞井水,就是流到通天岩,然后再流出地表,就是黄龙冈水井。
建文帝去世后的葬地——白陵
▲明朝白陵简称白陵,是大观堡主建文帝去世前花数年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墓塔合一的帝王僧陵墓。周长560米,面积25000余平方米。墓的四周在建造时,清除障泥,做了排水系统,尔后,这此排水系统用地被老百姓开垦为梯田。建文帝去世前为自己亲书的墓塔铭。我们将原附在下方。
[铭文]铭曰:璧绿楚国,丑陋难陈。流幻说幻,示此幻轮。离幻说幻,吾不得名。溪声是舌,山色即身。欲问个中端的意,桃花□□李花生 。 白掌眉叟亲书。
[标题]□□正宗□□□□□□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
[正文]夜衣天子神位及余位名目另树别碑
[落款]□□□□□邓耀先谢奇能亮彩彩臣邓林先有朋造
□□□□□季 冬 望 日 吉旦立
□□□□□业主柏晚成 勘舆郑尔玉 廷章
所以说,通天岩实际是指与建文帝陵寝相通。至于陵墓中有些什么宝贝,其实墓塔铭中已经点破。是不是真实的,有待考古专家来最后考古发掘来给出准确答案。
如果觉得此文还可以,请把它放在你的朋友圈,再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