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金普遍盈利背后的认知风险
本文属于对于12月19日文章的一个衔接,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表达个人的一些认识,纯分享,不求满足大部分人的胃口,只送给有缘人。第一,基金普遍获得收益后,本人建议大家在未来的半年内谨慎投资基金。第二,基金取得普遍收益后,市场主流观点,抛出A股市场迎来了以基金为主的机构市,而且这是大势所趋。以下解读,没有顺序,仅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个无序思考。
第一,投资模式同质化。今年大部分基金取得了正收益,而且收益幅度比较大,本人建议各位投资者在年底附近采取赎回,且谨慎再投资。因为从投资框架来讲,自1990年有股市以来,以公募基金为首的价值投资理念,尽管有不断的修复和完善,但是同质化非常严重,各个券商的投研差别不大,以致于人员的流动,还是带着余热走,于是再发热照亮后来人。这种同质化反应在两个方面,1、A股类价值投资个股被以公募基金为首的资金高度和持续抱团取暖,无论这些个股是否有很好的成长性,反应了中国经济成长,这是客观现实。2、尽管各路资金抱团取暖诞生了N个超级大牛股,但是A股市场的公募界,并未诞生与之保持青春的产品和个人。能够有十年以上持续稳定收益的,不多,能够有十年以上年化20%以上的,少之又少。牛股经常有,牛的产品经常有,牛的投资经理常有,但是没有投资大师。A股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涉及到的新型行业也越来越多,基金经理专业度越来越强,公司管理模式越来越成熟,对冲工具越来越多,A股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些积极的变化,未能改变投资模式的同质化。
第二,分析年度募集资金情况。今年的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过3万亿,此前达到这个量级的是2015年,增长了3.86万亿,增幅85.15%,而今年和2015年有高度的相似性:央行放水。年初的时候公募基金规模在15.5万亿左右,截止到现在已经过了18万亿,从每个阶段的新增规模对应的时点看,第一季度增长幅度大概就过了2万亿,具体可以看下表。二季度总体的规模是有回落的,三季度属于年内高点,进入四度有一点点的加速。通过该表格,我们发现与货币政策调整,非常有直观性。年初,为了应对疫情,央行放水规模非常庞大,春节开市前的周末记者会,有表述,此外加上各种降税减费的刺激,释放的流动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一季度内就增长过2万亿,且是年内最高的,不意外。一直跟踪策略的投资者都知道,年中的时候货币政策就见顶了,也就是货币供给总量增速见顶,信用层面还保持宽松,而数据是滞后的,市场是超前的,所以二季度公募基金规模有一定的回落。下半年,尽管我们还是见到各种产品出来后瞬间被抢购,千亿规模的基金越来越多,总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数据说明一切,既然是政策使然,那么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表述已经很清晰了,全面从紧,只是会缓步,而且更加注重政策直达和定向的效果。所以,我认为今年的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幅度大幅提升后,深度受益政策刺激,既然政策改变,那么对于明年的基金新规模,我保持悲观预期。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除了与政策放水有直接关系外,公募基金可以取得规模大幅增长,离不开资管新规的落地,离不开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离不开险资权益投资比例提升。当前,打破刚性兑付、解决期限错配、解决多层嵌套、解决资金池,这四个风险,是我们此前三四年金融去杠杆,以及未来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所必须要解决的四大难题。资管新规没有继续延迟,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别有侥幸心理。大多数银行成立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直接入市,银行理财产品打破了刚性兑付,且在今年出现很多理财产品亏损,尤其是债券型基金亏损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内资金主动往权益市场迁移的欲望,比如银行专户理财,与基金公司挂钩,投资的客户都是高净值的,认购门槛非常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招行。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提升了,此前解决了野蛮人问题,解决了万能险问题,保险业权益投资欲望提升,尽管多数还是间接方式。除了这几个大项,当前面临的资产荒、经济转型、房地产市场投资预期改变、融资成本下降、债券市场熊市,以及以九零后为首的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注重间接投资,八零后及岁数更年长的,基本上都是直接投资。所以,第二和第三点,是本年度公募基金规模可以如此赚眼球增长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因素。
第四,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改革,都喜欢或者都主动跟美股比,人家的就是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人家确实成熟,然而如果有效的话,我们就无脑直接复制,不就完了吗?最终的结果,是不是A股也就早已经跟美股一样了呢?最终的事实,我们都知道了,为什么无脑的事,就成就不了无脑的成熟呢?美股市场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经历了各种事件,比较典型的是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的变迁,可以从证券市场得到体现,每一个阶段都诞生了伟大的企业,比如那些保险公司、铁路、可口可乐、微软、高盛、摩根,各种军工企业,以及最近几年我们可以耳熟能详的FAANG。经历了风雨考验,经历了牛熊,经历了经济转型,经济互联网兴起和泡沫,经历了各种ZZ,经历了各种危机,诞生的这些企业,如今还得继续保持稳定的成长增速,所以才诞生了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然而,美股的大师,也少的可怜。我们的股票市场,1990年诞生的沪市,1991年诞生的深市,才30年,上市公司层面,从此前的老八股,目前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4000多只,而A股能经历的事件,除了一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附近的互联网泡沫,最重要的就是D事件了。A股市场有超级牛市行情,傻子都赚钱,也有漫长的熊市,更加有熔断跌停暴跌市,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企业,当然了需要打问号。所以,从经历和岁数角度,我们都无法跟人家有比较的前提。至于说借鉴,只能是消化吸收一下,是否有不良反应,那是必然。
第五,什么是机构市?我认为任何股票市场的机构市的前提必然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它是大脑和血液,没有了他们,就没有身体机能的发育。如果说,仅仅因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幅度比较大,且取得了普遍正收益,就认为A股已经进入了机构市,我认为这样的观点非常不负责任。当前,深市股票总市值33万亿,沪市总市值44万亿,公募基金才18.3万亿,私募基金才15.9万亿,数据对比一下,就因为基金赚钱了,买到的股票涨幅大了,就说已经是机构市了,需要深思啊!前文提到了公募投资体系的同质化,也提到了A股市场才刚成立了30年,没有经历多少大的事件考验。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基金投资管理人,可以去查一下,那些真正有20年投资经验的,这20年都是直接管理产品吗?千万不要把从业第一天开始,就算自己的管理经验,那就大错特错了,也就是说从真正的管理产品经验时间,都少的可怜。我们的基金管理人模式,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找应届毕业生,然后不断培养,从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开始做起,待时机成熟了,就能真正当基金经理发产品了。我们说一个人成熟,不是说他长的老、穿着老气,而是从他的言谈举止、眼神、气质中,就可以大概判别他是否成熟。那么,作为一名专业的基金经理,目前的公募界,又有多少具备这种成熟标签的管理人呢?没有经历过大涨和大落,没有遇到过黑天鹅,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没有经历过流动性枯竭,没有管理较大规模资产取得连续十年以上有效数据作为前提,哪来的机构市呢?如果说出门就捡到钱了,买彩票就中一等奖了,做梦都成为现实了,把这个作为依据,就非常片面的下结论,我没有任何疑问。
第六,如何看待今年的基金普遍取得正收益,我不认为是机构市,我也不认为诞生了伟大的企业,如果非得来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个股的抱团取暖行为,因政策使然,造就了更大规模资金往更少个股的充分抱团。两个原因,1、单个年度,那么多新募集资金,规模非常庞大,取得的这些收益,肯定是买到了风口的行业、企业,也得买到了风口行业的涨的最好的企业,更加应该给予高仓位布局。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巧合,才能诞生一个共振:赶上有很多钱,同时赶上了很多企业都开始发展壮大且加速,世界上有那么多巧合吗?美股市场百年,才诞生这点伟大企业,我们A股市场就这几年,就诞生了这么多伟大的企业,您信吗?伟大的企业肯定不是在周期上重叠的,因为时代不同,投资人的资金肯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年两年内,就可以买到很多伟大企业的,更加不可能会是如此的基金持仓。2、拿这几年的基金入市方式看,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传统观念,都是认为基金募集完毕就是直接二级市场买入,而现在的基金入市方式居然都开始采取一级半途径了。为什么呢?还是刚才那句话:更大规模的资金,钱太多了,又得在短时间内入市,如果直接买,市场承受不住,于是就换途径。比如很多规模比较庞大的基金通过大宗交易市场,承接大股东或者原始股东的减持筹码,比如很大规模的基金采取参与定向增发的方式获得批量、低价筹码,比如很大规模基金直接受让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筹码,甚至是成为实际控制人。当然了,在采取这种方式前、后,都会有集中竞价的筹码买入。所以,现在的基金单笔投资越来越大,获得筹码的时间非常短,对于采取集中竞价方式的持股,则会充分的利用基金光环效应,充分利用各种大规模基金抱团取暖的欲望,即便看似少的资金,缺分配到了更少的上市上面。所以,不要说这样的人多么有名,换作您,是一个小白,你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取得正收益。
不可否认,市场在积极主动改革和转变,市场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但是,目前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千万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的小成绩,就欣喜的忘乎所以,这反而是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想要对市场参与群体做积极的引导,我认为没有任何方法,比把事实真相、把困难、把坎坷、把风险,通过客观、公正、公平的方式,有效的传递给大众,更加有利于A股市场走向真正的机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