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拓展学习
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借助古诗词展开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古诗词的熏陶和影响下不断进步,确保学生们能够掌握语文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
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号,最初是劳动者的集体口头创作,并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后来才具有独立的形式。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将合乐的称为歌。现在通称为诗歌,主要是指诗而言。《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进一步发挥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学就要用,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正价值,从而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二、创建古诗词意境,强化学生道德体验
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一士或君子。因此,他把教育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他主张“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后三者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他用的具体教材主要是经过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认为学诗虽有很多作用,但最重要的是道德教化,正如他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学生有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为乐,孜孜以求。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走入古诗词意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情境教学是一种展示美的活动。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好的方法
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
界。”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优美的古诗词,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从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学的静态和动态中去发现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愉快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四、拓展鉴赏活动,丰富古诗词评价方式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诗词积累数量,更需要有效提升学生们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
感受诗词并详细描述古诗词鉴赏心得。
国家多难,战乱未平,大诗人杜甫流离漂泊,但他始终最关心的是国家、百姓的命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登岳阳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更是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唤,表现了杜甫忧国优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力,一种特殊意识的倾向,是办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情境教学采用愉悦教学原则,发挥学生的内在的潜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