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韩彦” 征文 | 韩彦村: 一个豫西小村的美丽图鉴 | 作者:郝成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王屋山下,黄河之畔。
今年国庆,我抽空回了一趟济源老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下冶镇韩彦村的“红”“绿”之美。
家乡济源的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个个美丽如画的乡村,一幅幅饱含原生田园风光、原真乡村风情、原味历史质感的画面在豫西北大地生动呈现。如果说济源是一幅素雅清幽的水墨画,那么,这些美丽的乡村便是这幅丹青上鲜红的时光印鉴。下冶镇的韩彦村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格外着迷的村落。这个小山村至今保留了一份古朴、纯正和灵动,至今仍牵动着我沉甸甸的一缕乡愁。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乡村道路通畅整洁。农家小院瓜果飘香。群山如黛,菜花盛开,野花摇曳。红果满枝,石榴含笑。那枝头的一片片红云,彰显着农民的喜悦,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深秋时节,下冶镇的韩彦村成为人们的网红打卡好去处。这个昔日偏僻寂静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游客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集聚地。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人们游走在坡地林间,赏山水美景,品尝甜美的红果和石榴,感悟“割肉行孝”的孝道文化,聆听豫西北第一个兵工厂——西山枪械局的传奇故事……
乡韵、乡事和乡情伴岁月流淌。小山村的性格密码、人文基因、思想源泉和飘香的红果、动人的山乡传说一起,构成了一个豫西小村的文化史册和美丽图鉴。韩彦村,承载着动听的乡间故事,蕴寓着奇特的历史传奇,就这样在袅袅炊烟里清晰地浮现出来,以诗情画意的姿态覆盖了我的视野,也牵引出历史的情思……

红色辉映小山村

韩彦村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这里是黄河一级支流白马河的发源地,也是豫西北晋东南我党早期革命发祥地之一。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红果盈枝,石榴迎笑。此刻的韩彦村,红色的果实烂漫了秋日的乡野,这一抹绚烂的红色串起了韩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不会忘记,1925年的一天,一位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的中年汉子出现在济源的西南山区。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爬虎岭、过封门,顺王屋南下,后来在下冶乡韩彦村的下沟常家窑洞里,办起了“小老李杂货铺”。
由于“小老李”待人热情,所卖货物比周围乡村所有店铺都便宜,因此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愿赶到这里买东西。杂货铺也时常聚集一些关心时政的热血青年。他们常常围拢在“小老李”身边,听他讲天下大事,讲时局变化等。渐渐地,这里人气越聚越旺。
后来,人们才从发黄的历史资料中得知,“小老李”其实真名叫李锡珍,时任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他是根据洛阳中心县委分工,以货郎身份做掩护来济源西部山区组织农民运动,开展工作的。
韩彦村地处济源西部山区王屋、下冶、大峪三乡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地处偏僻,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薄弱,群众基础扎实。因杂货铺原址场地狭小,为方便工作,“小老李”不久便将杂货铺从常家窑洞搬到上街路边的张家土房中。经李锡珍的广泛联络、教育、考察和介绍,贫苦出身的山村青年农民吴振等人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的一个风雪之夜,在“小老李杂货铺”里秘密召开的全体党员会议上,王屋山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韩彦特别支部宣告成立,李锡珍兼任特支书记。
韩彦特支成立后,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广大农民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反高利贷,抗粮抗税抗捐,开展新文化教育,发动贫苦农民成立农民协会,西山农民运动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中共韩彦特支虽只存在了两年多,但其对发动山区农民运动、扩大党的影响起到了重大作用。后来,这里又筹措建立了豫西北第一个兵工厂——西山造枪局,技术人员由武汉党组织直接派驻。造枪局先设在竹园沟范家大院,后转移到韩彦村下沟常家窑洞里。由仿“汉阳造”步枪(俗称“本地造”)起步,制造了大批的枪支弹药,有力支援了济源、阳城、孟津、沁阳、温县等地的武装斗争。韩彦村也因此成为承载济源红色记忆的好地方。
红色资源自然能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焕然一新的中共韩彦特支纪念馆落成开馆,韩彦革命老区被济源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称号。所有这一切都为小山村增添了一抹红色传承。
“王屋一夜风,木叶映天红。色比桃花艳,秋如春意浓。”
天高云淡,秋色盈金,树叶流丹,娇艳似火,瑰丽如霞。秋日的韩彦到处都是色彩斑斓的世界,那金黄的树叶仿佛在诉说久远的故事。那鲜红欲滴的红果也仿佛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样,红得耀眼,红得让人喜爱。
一抹红,那是小山村的底色;
一枚果,那是小山村的印鉴。

红果照亮幸福路

灵秀下冶,休闲福地。
济源市下冶镇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北依王屋山,南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接黄河三峡景区。这里民风淳朴,绿荫成林,空气清新。黄花、红果、碧水与绵延的群山、古老的村舍相映成趣,宁静的田园风光透出浓浓诗意。“春来花香四溢,夏来浓荫蔽日,秋来红果满枝,冬来孕育希望”已成为一年四季的真实写照。
走进韩彦千亩红果基地,“大绵球”“歪把红”“大金星”,还有“豫北红”等不同品种的红果,沉甸甸地坠在枝头,漫山红艳,煞是迷人。此情此景,让我像是走入了《桃花源记》里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武陵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据当地亲友介绍,韩彦村栽种红果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济源唯一的红果生产专业村,也是中原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红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总产量可达50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红果远销郑州、洛阳、西安等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地区。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韩彦红果节和农民丰收节,并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河南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最喜在农家,树下话桑麻。”在韩彦村,可以尽情免费红果采摘,品味山楂和石榴的醇香。40多年来,韩彦村以果为媒,持续发展壮大红果产业,已经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封闭小村逐渐成为一个集鲜果采摘、农事体验、观光采风、艾草养生、主题民宿为一体的具有独特乡村文化内涵的生态之村和休闲之村。勤劳的愚公儿女将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融进了乡村游发展项目中,真是别有风情。农田散发出的新鲜泥土气息,金灿灿的玉米棒,林间刨食的母鸡,门口晒太阳的黄狗,悠闲吃草的牛羊和蹲在门口吃饭的村民,共同描绘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漫步其中,我不禁想起“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名句,想起“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怀。这种田园生活是多么淳朴,又是多么令人心动。
此时的韩彦村已不再是一座淹没于历史深处的小山村,它早化身为南国的红豆、重阳的茱萸和故乡的民谣……

韩彦村的精神密码

在韩彦村,我还感受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角的吹响,渡槽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中国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象征。济源大地上,一条条水渠、一座座渡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韩彦村的渡槽遗址就是这样一座让人难以忘却的精神丰碑。渡槽是在水利不畅的区域架设引水用的渠道。在党的领导下,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攀悬崖、登绝壁,挥镐锹、抡铁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上依绝壁、下临深渊”的崇山峻岭间开凿出引沁济蟒工程,创造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精神。这种坚韧的勇气,让我联想到了举世闻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如那锈迹斑驳的渡槽。脊梁托起苦难,坚韧铸就灵魂。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年代,看到了当时人们挥镐凿石的壮观场面。隆隆的炮声依旧,丁当的钎声不绝,嘹亮的号子回旋。如今,一切都已远去,但我心底不禁升起一股缅怀之情,缅怀那个时代,缅怀那种精神……
是啊,韩彦村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西山枪局和韩彦革命历史纪念亭见证着老区人民为了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而我从这些美丽图签中却感受到了又一种大美,那是一种融于济源人血肉中的与王屋山、太行山,与黄河、济水颜色相同、质地淳厚的勤劳美和朴实美。
有位诗人说,秋天是诗意的,也是丰收的。秋天是阅不尽的画卷,篇篇绚丽多彩,秋天是诵不完的诗篇,句句动人心弦。韩彦村就是这样一个写满诗情画意的图鉴,能走进小村,去看看红果、石榴和南瓜,去收获生活幸福的果实,才是真正的诗意和远方。
王屋山下,愚公故里。我相信:这儿既有勤劳善良与时俱进的干部群众,又有厚重的红色革命基因,还有可歌可泣的愚公精神。当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插上新理念发展的翅膀,韩彦村的经济肯定会和红果一样,人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红火火!
依依不舍离开小村,蓝天白云相伴,鸡犬之声远去,但红果已飘香于心……

作者简介:郝成林,就职于河南省博爱县职业中专,省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