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问之27:到底要不要参加心理工作坊?
问:现在心理工作坊那么多,我们真的都要上吗?开始上课以后会不会上瘾啊?
◆ ◆ ◆
答:总有很多学员朋友问我:心理工作坊一定要上吗?要参加多少次?不是都说是一条不归路吗?所以要一直都参加下去吗?
我想,如果有一种课,要让我们一直参加下去才可以,那可千万别去上这个课。我们成长的目的,本质上是找回那个独立的人格,有力量的个体,让自己身心年龄一致,做一个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可不是为了让你不断沉浸在某个课堂里面。
如果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倚靠某一个老师,某一个课程,那么,我们其实一点都没变。只是向外求的对象换了换而已。
那是不是说,我们其实根本就不用去上课呢?
是,也不是。
是,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内在智慧去做更好的选择,只要我们内心清明,愿心足够。还是有很多人靠自己选择了自在舒适的生活。
不是,是因为我们其实一直处于模式和问题里面,较难跳出来,所以没有足够的空间去看清楚自己的状态。而工作坊,是帮助我们拉开和问题的距离,我们在专业力量的陪伴和支持下可以一睹自己的全貌。
所以,参加心理工作坊,会更快速一些,也更有效果一些。同时,选择来参加工作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希望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愿心表现。
这样说来,我们对课程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在筛选。我更愿意去接触那些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获得收获的课程,更愿意老师抛出一个主题,给予我们空间去探索的课程。这些课程关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选择,弱化了老师的作用。就像王敬伟老师总是淡淡地说:“我什么都没做。”如此,结束课程后,我们也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一些困境。
而有一些老师,经常把各种道理告诉我们,想一蹴而就。实际上,他们对于这些道理的消化也是不足的。还是那句话,道理的相传如果有用,佛陀和耶稣早就解救了万千的信徒了。我自己在成长多年后终于体会到的一些部分,却变得不知如何告诉别人。因为我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历程,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清,而且就算道清了用处也不大。关键还是靠每个人自己的探索。
上工作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但不是唯一的。通过上课看清楚了自己,学到了一些方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在课程外的不断实践。大家别高估了工作坊的作用,改变的主体还是当事人。大家也别低估了工作坊的作用,固有模式的松动还是要靠工作坊老师和团体力量的冲撞。这些冲撞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拉开与自己的距离看清自己,终于有空间容纳不同的模式和选择,终于变得弹性有活力。
所以,上不上工作坊其实都可以。做不做心理咨询也都可以。虽然我从最初持有的“一定要上工作坊”的观念,到现在“可上可不上”的观念,也是经过了无数工作坊的学习和沉淀后,最后做出的判断。深究其中,也是因为我终于找回了内在的力量,可以不再倚靠这些课程和老师了。可找回内在的力量,这些工作坊却是功不可没。
好吧,快被自己绕晕了。希望大家看的明白。简单点来说,就是在人生大河上,工作坊就是其中一艘船,通过这艘船我们可以更好地航行。但如果没有这艘船,我们也是可以造点小木筏啊小竹筏啊什么的,或者干脆游泳也行呀。
最后结论:如果大家有些钱有些闲又有强烈的意愿,就去上上工作坊吧!
什么是心理工作坊?
心理工作坊最初的雏形是“生理工作坊”。20世纪初,一个叫普拉特的波士顿一生,为了缓解结核病人的负性情绪,想了一个办法:把病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交流生病期间的苦恼和焦虑,分享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和令他们高兴的事。结果出乎意料,病人们不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对治疗效果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这种方法如此见效,后来就被医学界、心理学界逐渐接受并发展,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到了今天,它早已不再作为“治病”的方式而存在,它能够帮助大家缓解困惑、焦虑,缓解亚健康心理状态,同时,更能促进心理成长。
在美国,台湾等地方,心理工作坊已经非常风靡,是一种快速、有效、轻松的成长方式。很多年轻人已经把参加心理工作坊当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回答者:刘芳芳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怀众宽恕疗愈个人成长中心负责人
> 王敬伟首届宽恕疗愈导师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