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 | 攀岩、户外,唤醒孩子的内在生命力

2021年夏天,攀岩在日本东京完成奥运会首秀。随后,作为全运会正式竞赛项目,获得了网友广泛关注。曾经的小众运动正在从竞技和全民参与两个维度积极“破圈”。

其实,国外许多中小学校,早就将攀岩项目纳入体育课程。研究表明,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模式,往往会对成年后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而攀岩则是许多教育专家认同的一种身心发展训练的绝佳工具。

目前,中国的校园攀岩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校园之外,却有着许多攀岩相关机构,长期在致力于攀岩运动教育的推广,比如成都大松果马达攀岩馆。

推广人陈竞和吴晓江,一个是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一个是常年活跃在攀岩与户外的践行者,以攀岩为载体,努力探寻着一条致力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户外自然教育之路。

01
在崖壁上跳“芭蕾”的女孩

“想象自己是一团火焰,这团火焰由内心燃烧起来,蔓延到四肢,于是在赛场时我就不再犹豫,只管全力向上。燃烧吧,我的小火苗!”

2018年11月底,一个小女孩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自我鼓励的话后,穿着印有中国国旗的衣服,走出国门,参加了亚洲少年攀岩锦标赛。

赛场上女孩全力以赴,尽管最后只取得了全能第七名的成绩,但她并没有气馁,随后总结说:“有遗憾才有进步的空间,只做井底之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我陶醉有什么意思呢?见世面远远比进决赛更重要,毕竟我的未来还很长。”

女孩叫陈宣臻,小名通通,刚过完自己的10岁生日。一头飒爽的短发,神情坚毅,身材修长且肌肉紧实,小小年纪已经是攀岩界的“名人”,连续4年获得全国青少年攀岩比赛冠军,更是代表中国少年攀岩队参加过两届亚洲少年锦标赛。

在外人眼里,通通热情阳光,自信大方,爱读书也爱运动,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几年前的通通,却是另外一幅模样。

“情绪管理能力差,脾气大,爱哭,胆小,不善与人交谈。”爸爸陈竞如此形容。

陈竞和妻子都是成都市知名小学的老师,除了日常的学校工作,他还在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而妻子带毕业班,工作更加繁忙。通通大多数时候跟着保姆和外婆长大,缺乏父母的陪伴,性格敏感怯懦。那段时间,每次通通哭闹完,陈竞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思考再三,陈竞辞职了。随后,他制定了一份游学计划,花了半个月时间带着通通从山东到北京,一起追寻孔子周游列国的脚步。这半个月时间里,陈竞尽可能地跟通通增进交流,细致地观察着她的言行习惯和兴趣,他发现,通通特别好动,尤其喜欢攀爬。

游学结束后,陈竞每日除了抽出时间带着通通读书写字,还会有意识地引导她做向上的运动。等到她六岁时,陈竞便将她送进了攀岩馆。一接触攀岩,通通便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天赋,教练说她“手长脚长,肌肉爆发力强,是个攀岩的好苗子。”

自那以后,通通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有次陈竞带着通通逛完街,心血来潮想走回家,但是要走半个多小时,他怕通通不同意。可没想到,通通听后不屑地说“才半个小时,还不够我热身的。”

常年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陈竞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此小众的一项运动竟然让女儿改掉了多年的坏毛病,“不骄矜了,脾气小了,也爱笑了,整个人都有了活力。”

因为攀岩,通通成了同伴眼里的“小明星”,受到不少媒体的关注,而今年才12岁的她表现得很谦逊,她形容自己只是个稍微“不一样的女生”:“别的女生喜欢花裙子,我喜欢穿利落的裤子。我不喜欢粉色,我喜欢一切自然的颜色,比如象征着热情的红色,象征着生命的绿色。别的女孩在地上跳芭蕾舞,而我在岩壁上跳。”

通通

02
“我不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通通攀岩启蒙的岩馆,主理人是吴晓江,一个在攀岩与户外领域的践行者。

他拥有20多年户外领队经验,早期曾带领大量的四姑娘山地区、雪宝顶地区的攀登活动和四川地区的洞穴探险活动,先后培养出全国攀岩冠军马自达、攀冰冠军陈立基等,如今已是四川省成都市攀岩运动协会会长。

一直以来,吴晓江都在为推动攀岩攀冰及户外运动不懈努力,但近几年,他开始更多地聚焦于青少年户外教育和自然教育。

时间回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江堰虹口乡的灾情不明,物资告急,吴晓江作为志愿者救援队领队,和十几名志愿者在余震和大雨中步行了十多公里山路,组织协调当地老乡成功将药品送达,在大量民兵队伍到达后,悄然退出。

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到达了几乎所有的重灾区,这次经历,让吴晓江终身难忘。“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墟里散落着书包和童鞋。我还看到一位父亲,在我不远的地方来回走着,佝偻着身子,眼神有些呆滞,手里拿着一个儿童玩的球形玩具。为什么受到最大伤害的偏偏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除去其他原因,如果他们有足够的逃生经验,是不是能够减少一些伤亡?”

从灾区回来后,吴晓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生存课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灾难,学习避难基本常识、医疗救护常识等。

地震过后的暑假,吴晓江与成都某电台联合开展了暑期青少年训练营,内容包含救护包扎、自救逃生和户外项目,他说,“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种训练,让孩子们具备一种最基本的素质,那就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不慌乱,有一种从容,以及从骨子里出来的那种勇敢和坚韧。”

活动结束后,在总结会上,一个孩子说:“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受伤了,我会给你们包扎,我会给你们做饭,我不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这句话触动了在场的很多家长,包括吴晓江。

“为什么有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呢?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或者整个环境是怎样做到让孩子成为废物的?”他不断地问自己。“包办教育太多了,很多孩子只会读书,时间全花在了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上,不懂生存,更不懂生活。”

吴晓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在山里摸爬滚打,自由而快乐,步入社会后遇上户外和攀岩,一下子仿佛找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大自然教会了他如何生存,如何面对灾难,也教会了他隐忍、坚强和乐观地生活。他相信,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会生存的同时也学会生活,那一定是和自然有关的教育。“

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能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提高感受力,丰富想象力,锻炼体魄。大自然还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只要你走进户外,一切教育的发生都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吴晓江说。

通爸陈竞离开学校后,也一直在探寻和研究新教育的实践方式,女儿通通的变化,让他看到了攀岩和户外活动的教育价值。陈竞常常去攀岩馆跟吴晓江交流,两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决定一起做一次教育的探索。

2015年,大松果马达攀岩馆·户外自然营正式在成都大悦城落地。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一个户外与攀岩的资深践行者,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愿景,坚定地踏上了青少年户外活动和自然教育的路途。

03
在自然里,

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

荒野课程与闯世界是大松果自然营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陈竞跟吴晓江常常亲自前往户外踩点勘察、设计户外课程。回来后,吴晓江会分析评估每一个自然因素,花草、河流、岩石、断崖、气候等;而陈竞,则利用自己多年的心理教育经验,在每一个户外活动中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

“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结合自然因素,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孩子的成长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以我们的'备课’是备孩子,不是备教材。”陈竞说。

走向户外,保证安全是首要原则。如何规避风险,确保所有孩子的安全,除了对教练团队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外,每次,吴晓江都会让孩子们先考察周边情况然后一起讨论,评估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提出规避风险的方案。

“其实整个户外过程就是一个安全教育,确保安全规避风险,正是学习内容之一。放权给孩子,提高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打开感官,自己去观察,去分析。”

整个营期,孩子们除了要克服多变的自然环境,还要忍受没水没电,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和睡觉等问题,艰苦的环境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成长。

吴晓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海子沟,那次荒野课程,因为一个有“十万个为什么”之称的小王同学而变得格外不一样。

小王是典型的“被宠坏的孩子”,和很多孩子一样,作为独生子女,他是家里所有人的焦点,生活中事事都被照顾得十分周全。

初次参与户外活动,孩子们分组搭帐篷,见到其他组搭得快,他会问:“为什么不把我分到那个组?”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饭,他不参与,却会因为食物不好吃而向同伴发难:“为什么你做的东西这么难吃?”

几天下来,小王把营地的同伴都“得罪”了一遍。

吴晓江并没有第一时间去阻止矛盾的发生,而是组织孩子们开了一个会,总结下几日来的收获与教训,会议全程由孩子主持,他静静站在旁边观察。

会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指出了小王“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面对同伴的质疑,小王第一次反思自己的行为,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开始有意识地做出改变,尝试与同伴合作,一起完成任务。

一期荒野课程,变化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着,有的孩子不再怯懦,有的孩子改掉了挑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再洁癖,“挑食、恐高、胆小、洁癖,都是孩子被当成宠物后养成的'宠物病’。孩子本身是具备很多能力的,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唤醒那些内在的力量。”

去森林里露营,去高原上爬雪山,去山川里漂流,每一个活动里都暗藏着契机,你不知道哪一刻,孩子就突然开窍了,长大了。通通爸爸感慨。

记得在通通十岁生日前一个月,在参加完一次高原山野活动回来,他感到通通又不一样了,变得更加独立坚毅。询问吴教练,果然,通通在这次高海拔活动中遭遇了一个突发事件。当时天气突变,原本准备登到高处看远方的的队伍,只好在教练们的带领下迅速有序地往回撤。整个过程,通通表现得冷静坚强,内心却受到很大冲击。

陈竞很欣慰地看着通通在大自然里一日日成长,他鼓励她将自己的所有经历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些灵动的文字里,我们得以看见通通丰富的自然体验、真实的情感流淌、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内心力量的成长。

比如,她表达对吴教练的喜爱:“我很喜欢吴教带队的方式,大事小事都和我们商量,感觉被得到了尊重,这让我很舒服,还让我们学会面对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抱怨。”

她总结漂流活动中的经验:“让我感到印象非常深的是团队之间的信赖,只有互相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知道哪些人真正适合做朋友,需要帮助时哪些人值得信赖,应该怎样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

她分享自己在自然里的奇妙体验:“吴教让我们分散开,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地盘,感受自然。我循着几棵松树,闻着水流的哗哗声前行,最后我停在了这里。前面有一棵枯树桩,周围满是鲜艳的野花和美丽的野草,身后被矮树丛和松树包围着,正前方则是只看得见一些树的顶端。我像是被包围着放在一个露天台子上,脚下是极速奔腾的河水,身边没有一个人,很安静。我甚至看得到水雾以很快的速度,打着旋儿从右往左袭来。刚开始的雾,朦朦胧胧,接着后面一层一层的掩盖重叠上来,像一幅山水画被橡皮擦擦掉。就在我用手抚摸地上那长着黑色小颗粒的野草时,水雾已经不声不响地填满了整个山谷,我猛然抬头一看,清晰的只有我这个小天地,而周围一片空白,我就像坐在一个漂浮悬空的小岛上,躺在登山包上沉浸在这神奇的大自然怀抱,用心感受上天馈赠给我们的大自然礼物。”

04
攀岩,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除了户外自然营,大松果马达攀岩馆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究竟什么是攀岩?”几乎每次开全员大会时,吴晓江和陈竞都会问这个问题。他们希望,在大松果,攀岩不单单是一项运动。

“孩子在我们这,从来都不是运动员,爬得多高并不是最重要的,爬得开心有所成长才是首要的。”

在陈竞心中,攀岩是大松果户外自然营最基础的项目,是所有户外活动和自然教育的起始点,但它更是一个载体,链接着每一个教练和孩子,甚至是孩子背后的家庭。

攀岩教练陈海涛是一名攀岩狂热爱好者,从大学时期开始接触这项运动后,便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学习攀岩不到五年,便已经连续两届获得了四川省攀岩锦标赛冠军。2018年,陈海涛来到大松果。

回忆起刚到大松果时的情景,陈海涛直言“很慌,犯怵。”

从前,他只需要管好自己,卯足了劲往上爬就行,再难的岩壁他都信心十足,可当了教练后,攀岩突然间变得复杂了许多。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攀爬风格也不一样,有的只需要告诉要领,有的怎么都教不会,有的爬得比猴子还快,有的一个点能停五分钟。有的根本管不住,有的哭个不停。”

小学员泡泡是和陈海涛同时期来到大松果的,他天性多动,是个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孩子。“原地坐不了三秒钟就跑。”

但是泡泡的运动能力却非常强,其他孩子需要10分钟才能登顶的路线,泡泡五分钟就能完成。如何正确引导泡泡,教学组商讨过很多次,陈海涛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为了帮助他稍微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讲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会先安排泡泡去角落静坐两分钟;再比如,为了消耗他过多的精力,大家一起攀岩时,陈海涛会要求泡泡一边爬一边指导旁边的孩子。

但陈海涛发现,尽管泡泡做的比其他孩子都要快要好,但他却很不自信。原来,因为注意力很难集中,泡泡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其他的课外活动上,都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家长也因此常被叫去学校,久而久之,便对泡泡失去了耐心。

了解泡泡的家庭情况后,陈海涛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他还邀请泡泡的妈妈来攀岩馆,让她亲眼见证自己儿子的优秀。“没有孩子喜欢被否定,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泡泡没有让陈海涛失望,去年年底成功夺得“全国少年攀岩锦标赛”7岁组冠军,向所有曾经否定过他的人证明了自己,泡泡的家人也逐渐接纳他的个性,耐心地引导他学习。

身为泡泡的教练,陈海涛倍感骄傲。对于泡泡的将来,他充满信心。他说:“攀岩是从登山脱胎而来,本质上是一项极限运动。在不断攀爬的过程之中,我们会疲惫,会退缩,会犹豫,会放弃,在难点面前焦躁,在瓶颈之中困惑,为一次次失败而沮丧,失去耐性,丧失信心,在久攻不克的壁垒面前甚至会自我否定。但这些都不是终点,有100次脱手,就有第101次的超越,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中,我们不仅仅在压榨每一分体能,同样也在强迫自己摒除与生俱来的惰性,全神贯注地完成既定目标,努力让自己由内至外更加强大。能在攀岩运动中坚持下来的人,在生活中一定也会是强者!”

除了泡泡,还有许多孩子在岩壁上得到了成长,“拧不开瓶盖的孩子”“抱着家长大腿哭不放手的孩子”,最后都在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过程中变得自立又自强。

大松果成立快六年了,这一路走下来,面对过质疑,也遭受过冷落,如今竟越走越踏实越坚定了。六年下来,对于攀岩,他们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岩壁上攀爬了20多年的吴晓江愈发坚信攀岩的教育价值:“攀岩的每一步都需要思考,思考不是飘来飘去的念头,也非杂乱无序的想法,而是觉察到问题后一连串'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梳理,专注细节,实事求是,每一步都留下清楚的思考轨迹。所以擅长攀岩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在班上也一定是名列前茅的。我还没有发现一项运动能像攀岩这样,带给孩子专注度、意志力、还有坚韧度的全身心发展。”

而不善攀岩却喜欢观察孩子攀岩日常的陈竞,则说道,“传奇攀岩家汤米·考德威尔的著作《攀岩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解释了他所理解的攀岩的意义——'拥抱对于进步的渴望,这种渴望几乎是我人生中一切的基础’。无论是攀岩,还是户外,我希望,这种对于进步的渴望,也将是孩子们未来人生的基础。”

END

2021年/第77期2021/10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大松果马达攀岩馆·户外自然营
(0)

相关推荐